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冊書,都有很多值得深挖、細嚼、慢體會的學習著力點。由于語文教材自身的特殊性—— 一般缺少邏輯意義上的序列性,于是在一些教師的眼中,一節又一節的語文課似乎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學習點,“一課一得”或是“一課多得”,卻又“得得不連”,一學期的語文課如此,一年又一年的教學更是如此。比如“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對課題進行質疑”這樣的教學策略,一到六年級的老師幾乎都在用,卻鮮少關注到教學內容的差異、教學方法前后之間的聯系。
不少教師也懂得“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內為體,課外為用,內外并用,觀其會通”“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整合”的重要性,但在教學實踐中,對于究竟如何建立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如何架起通向課外閱讀的橋梁,又如何通過這種系統的整合真正實現學生能力的提升等等,比較茫然。為此,筆者試以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練習6中的“誦讀與欣賞”《大風歌》的系列主體閱讀活動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整合教學內容,建立知識的系統
整合的核心就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間的封閉狀態,促進各要素之間的優勢互補,發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相關要素經過整理、組合、協調之后,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了重組效應,進而成為一個系統且發揮更大的功能。
主題閱讀活動一:教學《大風歌》《夏日絕句》
教學時間:六年級上學期第14周
【教學環節一:初見“楚漢風云”,聚焦劉邦和項羽】
出示象棋棋盤圖,了解紅黑棋子、楚河漢界、“王不見王”的由來以及“為何紅子先行”的故事。
【課堂反饋】課堂上學生討論很熱烈。通過交流,他們明白了劉、項二人的很多不同之處。劉邦好紅,項羽愛黑(紅黑棋子的由來);劉邦與項羽的實力此消彼長的歷史故事(楚河漢界的由來);劉邦善用人借勢,項羽逞個人之勇(“王不見王”的由來以及為何紅子先行)等等,對于劉、項二人有了一定的認識。
【教學環節二:劉邦的天下,劉邦的歌】
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的《大風歌》:根據課后注釋了解詩意;小組內交流;通過誦讀,感受詩人情感及其形象。
【課堂反饋】
學生一遍遍誦讀著,或高聲朗讀,或慢聲吟誦,一種雄渾深沉的意境在課堂上彌散開來。對于這首詩里劉邦給人留下的形象,他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志得意滿的君主、驍勇善戰的英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深謀遠慮的智者等等,強化了劉邦在學生心中的英雄形象。
【教學環節三:李清照眼中的項羽】
出示《夏日絕句》,學生根據課后注釋正確朗讀全詩,并借助注釋體會詩的大致意思。
【課堂反饋】
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在李清照的眼里,縱然項羽時乖命蹇,是一個失敗的人,但是,他寧愿慷慨赴死、寧死不肯屈辱偷生的英雄氣節,卻是值得人們景仰的,也是當時的南宋統治者所不具備的。在李清照眼里,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教學環節四:走進“楚漢風云”,聚焦劉邦和項羽】
總結學習內容,布置作業:閱讀有關劉邦與項羽的故事以及以劉、項為首的楚、漢兩國紛爭的史實,用自己的眼看劉邦和項羽。兩周后舉行“說劉邦道項羽”班級讀書會。
首次出現有關象棋文化的內容,是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練習7中,由于象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材將這次“初見”的學習目標定位為兩點:了解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象棋術語,借助歌訣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規則。這樣的目標定位相對于四年級的孩子無疑是適切的。
而到了六年級上學期,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當中,筆者將四年級教材的這部分內容再次呈現出來時,賦予的學習目標比起之前來無疑是厚重了很多:走進“楚漢相爭”的那段歷史,了解相關知識;聚焦掀起這壯闊波瀾時代巨變的風云人物,為《大風歌》《夏日絕句》的學習做好鋪墊性的知識儲備。
教學實踐證明,這首劉邦在得了天下返回家鄉時即興吟詠的《大風歌》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理解上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正是源于之前的相關背景的補充,才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突破了難點。
這也是主題閱讀活動的第一次整合——利用前面相關聯的教材內容進行二次教學。內容上的橫向整合不僅有前伸,還有后延——“教學環節三”中,將六年級下冊練習2中的“誦讀與欣賞”《夏日絕句》,提前至此處學習。二次整合更建立了一種聯系性,不僅僅是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性,劉邦和項羽幾乎是相互依存的;更揭示出了一種認知上的矛盾沖突:李清照為什么不去贊美一個得天下的帝王,卻去懷念失敗的項羽呢?借此引發學生的思考。
單憑一棵樹木,怎么解釋整個森林?無論是前伸還是后延,意在營造一個大系統。學生認識劉邦,讀懂項羽,都離不開對楚漢這段歷史的了解,舍去這段背景,孤立地了解劉邦或是項羽,所得都將會是片面的。整合內容,其核心價值就在于給學生營造了一個知識系統,讓他們學習“看系統,系統看”,只有這樣,方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整合閱讀方式,修煉綜合的思維
我們常常埋怨學生缺少思考,沒有自己的見解,其實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提供廣闊的背景,所得也只能是一些知識的碎片。修煉綜合思考的能力,就是指導孩子學會從整體而非局部、全面而非片面、動態而非靜止、本質而非現象地思考問題,而這些,只能建立在大量閱讀、全面掌握、充分認識的基礎之上。
主題閱讀活動二:班級讀書會“說劉邦道項羽”
教學時間:六年級上學期第16周
【活動簡介】
黑板一分為二,劉邦和項羽的頭像各置其中,意味著二人各自雄踞一方。說誰的故事,就站在誰的頭像之下,說完后,將故事名稱或相關聯的人物名稱沿該頭像呈放射狀標注出來。
不一會兒,以這二人圖像為中心的人物關系、主要故事的一個思維導圖就呈現在了大家的眼前。至此,對于這段歷史、這兩個風云人物,學生已經有了足夠多的了解。
【活動反饋】
這節課,筆者幾乎“淪為”課堂中的“他人”,學生有很多故事要說,常常等不及教師指名,就“騰”地站起來,徑自開說。更多的時候,筆者不得不打斷某個學生,好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閱讀所得。
有個小細節:當學生講到四面楚歌、霸王自刎于烏江時,筆者出示了項羽的《垓下歌》,同時笑言:劉邦有《大風歌》,項羽也不甘示弱啊。全班同學齊誦《大風歌》《垓下歌》,在氣勢磅礴、鏗鏘有力的誦讀之后,大家約定——圍繞劉邦、項羽的故事再次進行深入閱讀,一周后撰寫讀書報告:《我眼中的劉邦(或項羽)》。
課外閱讀包括系列叢書閱讀、同主題閱讀、比較閱讀、自主閱讀等等,我們這次的課外閱讀可以看作是以教材內容為點而輻射開去的關聯性閱讀,自由自主的課外閱讀。此時,開展關于這部分內容的閱讀活動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十分及時的——剛剛走進這段歷史,對人物有了一些了解,迫切希望再深入一些。相較于課內教學的閱讀,他們無疑更喜歡課內外融通的閱讀,不僅僅因為豐富的閱讀材料給予的閱讀的愉悅,更有不同的閱讀方式帶來的充分展示自我的快樂。
班級讀書會上,學生個個侃侃而談。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生成了許多新的問題:通過學習劉邦的詩,他們感受到一代君主的風采,而在擴大性的課外閱讀中,卻分明看到了不一樣的劉邦,甚至在逃難時為了保全自己可以把親生的孩子扔下車去。怎么看待劉邦?項、劉二人到底誰是英雄、誰是小人?當然,要想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學生具有綜合思維的能力,全面分析和把握各種要素、各個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些都需要漫長時期的修煉。
從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從聽老師說到自己研讀,從閱讀吸收到自如傾吐,從標簽化理解到個性化解讀,學生在多種閱讀方式中修煉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這些正是他們語文素養不斷提升的標志之一。
三、整合訓練項目,助力能力的提升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但是,我們的教學行為卻常常不能實現“長善救失”的要求,不該做的經常“越位”,應該做的卻又做不到位,有的干脆越俎代庖,以教師的思考和理解取代學生的探究,更有甚者,點化不明,幫扶無力,不能引領學生“登堂入室”到達理想的“最近發展區”。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并校正。
主題閱讀活動三:撰寫讀書報告“我眼中的劉邦(或項羽)”
教學時間:六年級上學期第17周
【活動簡介】
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自由抒發經過閱讀后的對于劉、項二人的認識和評價。
【習作反饋】
在批閱這篇習作的時候,筆者的心情可以用“驚喜”來形容。
單單從這些讀書報告的題目就可見一斑:《全佳說劉邦》(全佳是讀書報告的作者)《悲情英雄——項羽》《若是項羽過了烏江……》《劉邦的“仁愛”》等等,從中不難感覺到,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思考,下筆之時,是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與人物進行對話的。
如果說,學生在之前的主題閱讀活動中發展了閱讀能力,知道要選擇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去閱讀,大都讀了三、四萬字,豐富了積累;
如果說,學生在之前的主題閱讀活動中進一步發展了表達能力,講故事時侃侃而談,流暢而自信的口語表達讓人欣喜;
那么,寫讀書報告時,學生的生花妙筆,他們獨特而深入的感悟與思考更是讓我折服。究其根源,是大量的閱讀促進了他們表達能力的提高,而表達的需要又激發了他們深入閱讀的熱情。在這一段閱讀歷程中,他們初步學會了獨立思考、理性審視,也敢于質疑,能夠突破定式地進行表達了。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學習的能力自始至終都在一種興味盎然、潤物無聲的情境中生長!
在后來的練習7(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口語交際《推薦一本書》時,圍繞“你最喜歡讀的是哪一本書?為什么喜歡讀這本書?請推薦給大家”的話題,《上下五千年》成為了他們最想推薦的書。因為在前面的主題讀書活動時,大多數學生是從這本書里了解楚漢歷史的,推薦的理由不盡相同,卻多以劉邦、項羽之間的這段故事為例加以說明。有的說,這本書人物形象刻畫得很豐滿,比如項羽,若是以成敗論英雄的話,他是一個失敗者,然而,四面楚歌的項羽自刎于烏江邊,寧愿死也不屈服,是一個倔強的靈魂,一個值得敬佩的失敗的英雄;有的說,這本書故事情節簡潔易懂,比如項羽破釜沉舟、劉邦約法三章、韓信暗度陳倉,一看題目就知道大概的內容;還有的說,雖然是寫歷史,描寫卻是很細膩,比如鴻門宴中對樊噲的描寫等等。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整合,可以對教學內容、閱讀方式、訓練項目進行整合。實踐證明,這樣的整合是一種優化,它使知識有了更強的生命力,而不僅僅是碎片化的記憶;這樣的整合是一種建構,基于學生的趣味、需要、經驗;這樣的整合還體現了新的課程觀,不僅僅看到一首詩,一個人,而是一類詩、一群人、一段歷史,用課程的視野進行教學的頂層設計。
(盛書霞,南京市上元小學,210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