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才同志主政的學校里,人們會看到不少新鮮事,比如,學生的課桌凳是可以隨身高的不同而升降的,午覺時間學生可以在睡覺與泡書吧之間自由選擇,學生可以選擇老師等等。這些都源于火才同志執著的追求和勇敢的探索——他在進行著“自由學校”的實踐。
他為什么會執著地進行著“自由學校”的實踐探索呢?這也許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但在與火才的交流中,我還是能看出一些道道來。
一、情懷
有人說,人有三個東西最重要,一是腦袋,二是情懷,三是本領。在這三者中,腦袋是說思想,心腸是說情懷,我是把心腸放在最中之“最”。對于一個社會人,尤其對于一個教育工作者,而且又是一個教育“干部”,情懷實在太重要了。教育就是愛的藝術,教育的本質就是大愛。芮火才同志對教育是有特殊感情的,他說自己就是喜歡教師這個職業,他曾向我強調,喜歡就不需要任何理由,也講不出任何理由,就是本能的選擇,就是發自內心的愿意。參加工作后,他漸漸能說出喜歡的理由了,因為他感覺到教師這個職業特別有意義,教育總是激發孩子向上,總是滋養孩子的靈性,總是在生成孩子的積極可能性。教師,也是一個人感恩社會非常理想的選擇,也是富有情趣、充滿挑戰、需要不斷創新的,這就使自己也能更好地發展和成長。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芮火才甚至感覺從事這個職業也是上帝的恩賜,他甚至認為自己的天賦和素養就是適合做教師。因此,火才的教育情懷漸漸成了潛意識、下意識、無意識,似乎天生如是,人性使然。因為喜歡,感覺又非常適合,所以他就很享受做教師、干教育。在具體的工作中,也就比一般人少了一點浮躁,多了一點淡定;少了一點功利,多了一點精神追求;少了一點隨波逐流,多了一點堅定和堅韌。于是他的“自由學校”,不僅僅是心向往之,而且是把藍圖轉化成閃爍著理想光輝的現實。火才的教育情懷特別之處或與一般人的不同在于:不僅僅是或從根本上不是因為教育說起來意義重大而向往之,而更多的是興趣使然,是內在的自然追求,這使他的教育情懷從傳統的價值取向上看也許并不高尚,但相對比較純粹,也因此不需要背負太多的精神壓力。
在我看來,火才對教育的特殊感情和他在農村從事多年教育工作密切相關。他師范一畢業就被分配在他老家所在的鄉鎮工作,五年換了四所學校——兩所村小,一所農村初中,一所中心小學,條件都非常艱苦,面對的都是社會底層百姓的子女,每天和孩子的接觸都是對自己教育良心的拷問,日復一日的沒有任何世俗意義上回報的認真工作就涵養了他教育的良知,使得他對教育的愛由最初的對弱者的本能同情變成一了種習慣。
二、理解
理解是關乎思想的。我一直認為,有什么樣的教育理解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行為,對教育理解的深刻和獨到決定了教育教學可能達到的高度。火才同志進行自由學校的實踐探索,就是一個教育理解不斷深化的過程。初為人師時,他把教育理解為控制,孜孜不倦地竭盡所能,想把學生培養成聽話的人,培養成社會所期待的人,試圖尋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程序,而結果不但事與愿違,而且學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接著,他又把教育理解為服務,把學生的需要作為開展教育工作的邏輯起點,認為教育就是學生合理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是不合理需求不斷得到校正的過程,也是單一和淺層次需求不斷得到豐富和提升的過程,收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一時間還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他并沒有就此滿足,他堅定地認為,服務遠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后來在理想跋涉中不斷前行的芮火才,又把教育理解為解放,提出建設“自由學校”的愿望,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覺醒和自我生長,對傳統教育進行了一些顛覆性的改變,收獲了許多驚喜。在“自由學校”的實踐中,他對一些基本問題反復思考,力求想清楚,說明白,做正確。在我們的圈子里,火才的言論總是獨抒己見,有時還帶有火藥味,而他的從教經歷也是不斷認識自我、拾級而上。如果仔細琢磨,他思想的進步,是有其必然性的;他具有反思精神,能不斷反思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努力嘗試改變自己,有時甚至否定自我;他是注重學習的,在我們見面時,他不止一次要我推薦閱讀書目,盡管我不能如他所愿,但可見他是勤學的人。持之以恒的學習,使他的教育理解不斷提升,自然產生改變現實的沖動,形成他對教育的新認識;他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對眾口一詞、人云亦云的東西總是皺緊眉頭、加以拒絕的,對行政推行一些簡單做法和風靡一時的時尚模式,能夠保持謹慎的懷疑和適當的距離,因而不會自我迷失;他有堅定信念,因熱愛而生成理想,因理想而校正航向,永遠銘記教育的終極追求,以學生是否獲得真實的、快樂的、全面的成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惟是“自由學校”就成了他發乎內心的實踐。
芮火才對教育獨特而不失深刻的理解,和他的童年生活經歷、工作環境和學習方式等有著很大的關系。他小時候父母從來不管他,既不批評也不贊美,一切順其自然;他在農村工作的五年,從來沒有人會去直接指導他,也從來沒有人會去約束他,后來所在的實驗小學,也有著寬松和開放的文化傳統,這使得他的思維很少受框框的約束,思想也因此比較自由,認識問題常常與眾不同。他的閱讀面比較廣,任性而讀,喜歡問為什么,敢于質疑,養成了思考的習慣。
三、執著
我認為一個人能否成就事業,除了思想、情懷、本領外,還需要執著的意志。情懷生成信仰,執著則是信仰的標識。有了執著,信仰、理想才能落地生根;有了執著,也才會生成氣節,才會卓爾不群。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顧準成為“用鮮血做墨水的筆桿子”,陶行知辦教育如同“背著愛人在游泳”,都是因信仰而人格閃光。火才倡導、踐行“自由學校”,不能執著,一周都可能堅持不下來。從他的實際情況看,懷疑、質疑者有之,按照考試定輸贏的干擾有之,不理解自然會更多,但他都不為所動,“咬定青山不放松”。他有了內心深處對信仰的堅守,對理想的堅持,所以能以執著的意志一路前行。因為對是不是當校長并不是特別在意,所以他并不在乎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對自己的評價;因為對教育有著比較專業的理解,所以不盲目跟風,更不去東施效顰;因為比較淡定,心理素質較好,所以當改革尚未被外界認可時還能我行我素。正是有了執著,所以情懷才可以包裹師生的生活,思想才可能在教育現場發芽生根成長,也才會有活潑潑的“自由學校”的樣子。
當然,如果我們進一步追問,他的執著從何而來?我認為更多的還是他對教育的情懷,因為純粹,因為興趣,所以外在評價和環境對他實現自己對教育的理想影響就不大,對教育自然的喜愛就像一股“心流”引導著他不斷前行。
四、睿智
睿智即本領。作為一名校長,所謂睿智,一是對教育問題有著特殊的敏感,能準確抓住當前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在火才這里,他對控制的教育觀深惡痛絕,有所見,有所思,都是義憤填膺,慷慨陳詞;二是善于捕捉問題的核心點,無論在宏觀,還是在微觀,火才都是要言不煩,一語中的,表現出很好的悟性和洞見力;三是善于抓住解決問題的杠桿點,找到最優匹配的具體化的操作策略,這樣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火才的睿智是出了名的,創辦“自由學校”,想有多難就有多難,但是火才卻是游刃有余的。例如,什么是“自由學校”,這是一個十分復雜但又很難說清楚的概念,但火才從“自由”和“教育”兩個維度進行了闡述。從“自由”的維度,他認為“自由學校”就是“環境自由、主體自由和社會自由的學校”;從“教育”的維度,“自由學校”一方面是讓學生可以充分享受自由的學校,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會自由的學校,這樣的理解雖不能說有多全面和深刻,但卻是十分的簡潔和富有個性。人們常說“站著說話不腰疼”,即是指某些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自由學校”說起來不容易,做起來更困難,但火才善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他認為建設“自由學校”的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讓學生充分地享受自由,二是讓學生學會選擇,并把如何讓學生享受自由和學會選擇邏輯化為若干建設項目,使得“自由學校”的實踐有了可操作的抓手。這些建設項目包括“由心而生的制度”“以問題為中心的自主探究課堂”“自主設置評價項目”“自主選擇學習時間”“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設置自由舞臺”等。我認為火才的“自由學校”實踐路徑雖然表面看起來簡單了些,但卻是抓住了“自由學校”的本質和核心。火才的睿智并非天生,除了因為思想自由、善于學習和思考外,還與他在不同崗位上的實踐鍛煉和長期進行課題研究關系密切。他既在小學工作過,也在初中任教過,小學除語文沒有教過外,其他所有學科他都教過;在最薄弱的農村學校待過,也在城區最負盛名的學校工作過;學校除總務主任沒做過,其他所有的“官”都體驗過。從“九五”至“十二五”先后主持過四個省級重點課題,做得都比較認真。不同學校、不同崗位長期扎扎實實的實踐探索和教育研究既豐富了他對教育的認識,也提升了他發現問題和解決疑難雜癥的能力和水平。
我在多個場合說,教育現在是呼喚英雄,也應該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許多有志者奮臂疾呼,健步向前,堅冰才能被打破,理想也才可能與現實相伴。辦“自由學校”無疑是英雄壯舉,火才也因此表現出某些英雄氣質。我認為這是極為突出的,值得激賞的。盡管火才不總是做某些學校的校長,比如他前幾年當了副局長,聽說最近又準備重操舊業,比如將來他也許又去撥弄另外的事情,但只要從事教育事業,我相信他是不會失去英雄本色的。因此,我們對于火才是有理由充滿期望的。
當然,如果火才的學習和研究能更深入和深刻,進一步提升改革、創新的策略水平,也許他的教育之路能走得更遠。
(楊九俊,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特級教師,210013)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