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品德名教師、蘇州市小學品德學科帶頭人沈麗萍老師多年來積極探索“實踐體驗教學”。她對這一教學模式的理解是:在建構主義、認知心理學等理論引領下,根據小學品德學科特點,遵循小學生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參與和實踐體驗為主要活動,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和直接體驗,在體驗感受和思考的過程中形成道德觀點和信念,并獲得情感上的觸動,從而外化為行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踐是學習的主要形式,體驗則是主線。
聽了沈老師的蘇教·中圖版六年級上《隔海相望》,對沈老師的品社課“實踐體驗教學”模式有了些許了解。《隔海相望》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國標教材、江蘇教育出版社和中國地圖出版社《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和祖國一起成長”中的一課。本課教材內容有“美麗富饒的寶島”“歷史告訴我們”“兩岸情深”等內容。在第二課時的設計與教學中,沈老師從課程的綜合性、活動性、開放性特點出發,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開展充分的自主學習和情感體驗,設計多元的實踐活動以有效達成多維目標,具有如下特點:
1.師生角色適切轉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動建構者,不是外部知識經驗的被動接受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呈現者,而是幫助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變”:變“道德說教者”為“實踐活動的引導者”,變“道德評價者”為“德性欣賞者”,變“金字塔學者”為“合作交往者”。因此,“實踐體驗”教學模式將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進行有機轉型,學生在教學中擁有充分的主體地位,是學習的主人、實踐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師生角色的有機轉型,是對傳統品德學科以講授為基本形式的教學方式的重大突破與挑戰,也是“實踐體驗”教學模式有效實施的基本保證。
2.教學目標多維達成
本課時教學在延續第一課時教學的基礎上,以學生一系列自主實踐活動為主,注重多維目標的達成。在認知目標上,進一步了解臺灣歷史及臺灣問題的由來,了解大陸與臺灣血脈相連的事實。在能力目標上,注重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合作、交流、分享,善于多渠道進行自主學習。課前,沈老師設計了三份實踐學習單,分別為:①借助網絡或咨詢父母老師了解關于“現在臺灣問題的由來”;②以“兩岸同根”為主題開展課前生活細節的搜尋,從文字、語言、飲食習慣、傳統節日去對比,認識兩岸一家的事實,這是實現兩岸統一的基礎;③分組選擇主題找一找關于兩岸人民情深盼團圓的事例故事。三份實踐學習單既有學生個體的活動又有小組合作的內容,既有教材內容的提前預熱,更有課外知識的拓展準備。課前感知為課堂活動做好了積極的素材儲備。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有擔當、有責任的歷史使命感,激發熱愛祖國、期盼統一的情感。
3.課程資源適性開發
品德課程具有開放性特點,教學內容不僅局限于教材內容,本課教學尤其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選擇利用,首先是本地區域資源的利用,如吳江區招商引資,臺資企業落戶吳江、臺胞子女就讀吳江學校的情況,這些鮮明的事例和數字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也有學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如學生喜愛的臺灣影視歌星、喜愛的臺灣美食等;也有學生生活經驗的資源,如學生親歷臺灣旅游的感受等。這些資源的運用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為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提供了素材和情境。
4.教學方法有機整合
作為同時擔任小學品德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任務的教研員,沈老師發現兩門課程在目標、性質、價值取向上有較多的相同相近之處,在教學中可以進行有機整合,將實踐活動引入到品德教學之中。課堂上,沈老師智慧地將品社課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采用課題探究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活動單位,開展關于臺灣問題的探究以及兩岸人民友好同根源、友好往來情況等主題探究活動。沈老師根據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與學習基礎,本課關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開展。首先各組有明確的任務與分工,三份實踐學習單既有每個組員的各自任務,又有小組匯總合作的任務,使人人有任務、個個有目標。其次,注重組內的合作與交流。既培養傾聽的習慣,又促進交流與共享。再次是組際的交流與互補。增長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的形式上有小組代表交流,也有組員內部交流;在交流的內容上,不僅關注獲取知識與信息的交流,還關注研究的方法與過程,尤其是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情感、態度、能力等的提升。小組合作學習使本課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活潑,學生參與面也非常廣,提高了教學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沈老師的“實踐體驗教學” 品社課教學模式讓學生獲得了豐富體驗,在幼小的心靈中讓真、善、美的種子發芽、長大。
(朱小敏,江蘇省品德特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蘇州市品德名師共同體主持人,江蘇省昆山市新鎮小學,215337)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