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課”教研活動旨在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實現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目標。其作用不僅是規范教師教學行為,還可在更深層面上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它有利于教師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課程意識,提高教學能力,為教師的個人發展提供外部壓力與內在驅動力。“五課”教研后職業教育仍應聚焦教師課程實施能力。
關鍵詞:職業教育;“五課”教研;課程實施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5)04-0056-04
2005年11月,江蘇省教育廳出臺了《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全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啟動。課程體系確立后,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隨之進入課程實施階段。
為確保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十二五”期間省職教研究所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全省職業學校“五課”教研工作和“兩課”評比活動的通知》(蘇教科院科[2010]11號),在全省范圍內全面開展“五課”教研工作和“兩課”評比活動。2012年12月,省教育廳首次就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召開了全省職業學校校長參加的專題會議,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將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下一個階段職業教育發展的工作重點。
顯然,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對于基層學校與教師而言應落實在課堂教學改革上。因此在“十二五”即將結束之際,回顧五年來“五課”教研工作可得出結論:“五課”教研工作適應了不斷推進的課程改革要求,規范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推動了教師“課程意識”的生成與發展。由此可見,市一級職業教育教研機構工作重心理應聚焦在如何提高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上。
一、影響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因素分析
課程實施能力主要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作為課程主體之一的教師應具備的與課程改革原始目標相匹配的能力。它包括認清整體的課改任務、明確課程的實施標準、把握學校的課程需要、作出合理的實施策略、具有基本實施的能力等。[1]也有研究者將現代職業教育理念、適應與探究課程改革的能力、認識與把握學生身心特點的能力等定義為條件性能力,將課程開發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組織能力、德育指導能力、課外實踐指導能力、就業指導能力、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反思性實踐能力定義為實踐性能力[2],而這兩方面的能力構成了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分析這些能力,我們發現影響其提升的因素包括如下幾方面。
(一)教師自身的影響因素
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好的教師就會有好的課堂,教師的內在素質的培養是提升課程實施能力的基礎。教師自身的影響因素主要可從理念、知識和思維等三方面考察。
1.教育理念。教師的教育理念以其對教書育人這一過程的理解和認識內容為主,包括對教育、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的認識,以及對課程改革的理解。教師的教育理念不僅影響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言傳身教,還影響著課程本身的教學方法選擇和具體的教學行為。具備先進教學理念的教師,追求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注重自身教學能力和教學行為的改進和完善,常常將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運用于教學當中,以促進課程實施能力的發展。教學理念相對陳舊的教師,其教學方式改革和提升的內在動力不足,課程設計和課程教學容易墨守成規,提升自身課程實施能力的內在推動力不足,課程改革多屬于外力強制的結果。比較而言,教師教學理念存在差異,他們課程實施的最終結果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以個人發展需要促進課程實施能力的提高,是影響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最重要的內在因素。
2.知識結構。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與課程實施能力存在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要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就需要豐富教師對于課程內容、教學目的、教學設計等方面知識的儲備總量,優化儲備結構。相關知識儲備豐富、結構合理的教師,有能力在課程改革中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變為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點的教學,而是更注重學生思維的活躍、情感的發展。對于學生而言,能夠通過標準化考試而體現出來的知識技能、操作技能等只是他們學習所得的冰山一角,而更為寬廣的是那些沒有浮出水面的堅冰。所以教師的知識結構完善,具有自我更新特性,就會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其中引導學生試誤、創新、遷移。
3.思維模式。思維模式主要指教師對職業教育教學的本質特征和客觀規律的總結和反映的模式。主要包括分析和綜合教育教學知識,比較和區分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抽象和概括適用于相應課程的教學內容,將課程實施的內容和行為具體化和系統化等活動模式。雖然說思維模式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但針對學生在學習各種不同學科知識或技能時的具體情況,貼近學生的思維模式是新課改的要求。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的思維模式才能形成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風格,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二)外部環境的制約因素
1.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在教師專業素質培養和課程實施能力提升方面,學校提供了物質、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硬件和軟件條件。教師是否重視提升課程實施能力與學校辦學氛圍息息相關。一方面,學校重視課程改革和教師教學素養的提高,可為教師提升課程實施能力提供外在力量。重視教師素質提升和課程改革的學校,在日常教學運行中就會積極引導教師發展,就會對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提出相應的要求,促進教師積累教學知識,完善教學設計,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學校先進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育理念能促進理念相對落后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提高。學校課程改革氛圍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教師的行為,促進他們主動學習、完善和研究教學方法,從而有利于造成集聚效應,營造主動分析、主動探討課程實施能力發展的良好氛圍。最后,學校提供充足的課程實施實踐條件可為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課程實施能力的提升與課程實踐活動的開展緊密聯系。學校為提升課程實施能力而開展的實踐活動越頻繁,重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教師個體的教學研究。
2.社會的教育環境。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的潛在影響因素還包括整個社會的教育環境。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存在培養目標等本質的不同。201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見,職業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為主要目標,重視教育和實踐的聯系。因此,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輿論、態度和期望已為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從而也為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但必須堅持的是,不要在唯“就業導向”的市場化氛圍中迷失,職業教育的教師也應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有所追求。
3.條件制約的制度環境。是否建立良好的制度規范和制度保證,制約著課程改革能否順利進行,也影響教師課程實施能力能否發展。規范制度的建立,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障制度的支撐,為教師發展課程實施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基礎。有研究者指出,制度建設是構建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發展長效機制的重要途徑,它包括課程管理制度、師資管理制度和學習管理制度。[3]
二、“五課”教研在
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中的作用
(一)明確認識
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反映。[4]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發展,其前提就是如何培養和形成教師的課程意識。若教師的課程意識淡薄,則不能自覺地引導教學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改善。在教學改革中,如何認識新的課程、新的教學理念、新的實施方式,這些都是課程系統的基本內容。只有在了解新課程、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教師的課程意識。前提是教研部門及學校領導要對課程具有正確的認識,不能錯誤地認為某學校的課程就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即這三個分級課程不是疊加的關系,而是相融的關系。
如何正確理解傳統教學方式和新興教學模式,是否能夠正確分析和比較兩者的異同,能否總結兩種方式下課程意識的差異,能否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與模式對教師能否正確定位課程改革和發展的目標有著重要影響。教師依據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改革的方向,改進個人的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和行為模式,對提升課程實施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課”教研包括備課、說課、上課、聽課和評課五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蘊含著對教師課程意識的要求。如在備課中,首先需要了解學情,了解新課程當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和學生對教學行為的期待,根據新課程的要義和特點,預設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只有針對學情,從課程意識出發,才能從被動適應新課程轉換到主動適應新課程,積極響應課程教研活動的要求。“五課”教研中的備課,只有從課程意識出發,才能在固有的備課模式基礎上,做到“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教學模式選擇。
(二)更新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師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的認識觀念,它還包含著教師對課程學習的宏觀價值判斷和微觀行為詮釋。如“五課”教研的說課環節則是教師們在備課之后、上課之前將對于這些問題的基本認識和理解說給同行聽的過程。
在說課環節上,關于課程是什么、教什么的思考,不能僅僅建立在傳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等基礎上,還應融入自己對于課程的獨特的、創新的思考。在課程價值方面,即為什么教的認識上,需要結合學情和當前學生的素質培養目標進行深入的思考。怎樣教主要體現在課程形態上,說課時應明確特定教學方法使用的理由,以便在教學上有的放矢。說課活動完成后,要結合同行意見進行反思,重新梳理課程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的相關內容,厘清教學重點,特別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辨析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恰當,最終提升自身的課程實施能力。
(三)挖掘潛能
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核心體現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改進需要培養教師課程能力。現代職業教育的課程能力不僅僅是授課能力,還應包括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設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合理引導學生思考的能力。這些都是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必要基礎。
“五課”教研活動的開展使得高效課堂成為教師追求的目標。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通過給學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空間來探索教學的新方式。還應通過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知識水平在與學生互動的基礎上,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地推進教學。在上課時,注重課程知識對學生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的引導,盡量減少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缺失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制約。教師應通過增強課程實施能力來適應新形勢下教學改革的需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課程實施能力的自我提升與教師的個人發展存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培養和增強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師個體的發展。一般而言,隨著這種課程意識水平的提高,教師就會不斷自我評價個人課程能力的水平,查找個人課程實施能力的不足并主動采取措施進行自我提升。[5]
(四)注重積累
“五課”教研活動的關鍵環節之一是聽課。聽課不僅能促進授課教師提高教學水平,還能通過學習和比較他人的授課方式來提高聽課者的課程實施能力。要通過聽課以對比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課程實施能力,就要在聽課前有備而來。聽課者應通過了解教師和學生的基本情況,熟悉所聽課程的教學內容后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自己授課會選擇哪些內容作為重點以及選擇何種教學方式,做到帶著問題去聽課。通過觀察聽課時學生和教師的互動狀態來思考授課教師在教學方式和教學設計上的優缺點。聽課后,聽課者應通過反思教學內容、教學效果、互動情況和教學氛圍等研究如果自己開設同樣內容的課會存在哪些內容問題及改進方向。
發揮聽課對于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提升的作用,就需要注重對課程知識的不斷積累。這不僅包括基于理論和實踐的新發展更新的授課內容,還包括不斷學習所教授課程的發展趨勢、核心理念、實施現狀等內容。同時,在備課和聽課時,應比較同一課程不同教材的異同,從而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該課程相關內容。此外,在聽課的同時,還應比較不同教師對于同一課程的教育意義理解的不同,比較教學行為、教學方法的不同,分析該課程的特點,從而更好地實施課程。
(五)借助外力
隨著教育事業和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知識和學科理論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提升還應表現在教師對于自身發展的追求上。這種自身發展是一種綜合能力的發展,即既是個人職業素養的提高,又是個人學習動力、評價能力的提升。
“五課”教研活動中的評課環節正為教師的自我發展提供了外在推動力。同行教師的聽課和評課能夠使教師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自身課堂實施能力的不足。通過他人的幫助,發現自己在教學目標分析、教材內容理解和教學思路設計等方面的欠缺,從而更好地分析課程實施能力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當然,我們評課不能居高臨下,套話連篇,針對教師的教態等淺層次的表現指指點點,而應該聚焦在評一節課中學生學習的成功與困惑之處,以及主講教師的閃光點上。聽、評課都應以學生的學習發展為標準。
評課的另一方面是自我評價。由于存在他人評課的壓力,教師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都會更加注重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教學方法的合理性,目的是爭取同行教師的更好評價。這種情況下,由評課帶來的教師自身發展的外在推動力已演變成內在驅動力。
綜上所述,“五課”教研活動在“十二五”期間起到的作用不僅僅在于規范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它還可在更深層面上有效提升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給教師自身能力的發展與提高注入活力。因此在“十三五”期間,為了能夠持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達成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總體目標,教研活動應在“五課”教研的基礎之上,以提升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為抓手,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孟文硯.培育課程實施能力,提高課程實施水平[J].體育教學,2006(6).
[2]楊曉敏.高職教師課程實施能力與發展機制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3(6).
[3][4]郭元祥.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5]于海波.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1(12).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