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收布魯克林
馬修·洛夫緹斯家住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將編劇視作職業目標的他卻做著木匠和油漆工的工作。2009年,一位朋友托他做一張桌子。馬修用一塊偶然在垃圾場發現的舊門板,裝上桌腿做成了木桌。朋友非常高興,將木桌的照片發到了網上。網友們口耳相傳,馬修收到的訂單越來越多。他在專營手工制品和古董的電商網“Etsy.com”上開設了網店“回收布魯克林”,銷售利用廢棄材料制作的家具。
網店開張沒多久,一家飯店就發來了30張桌子的訂單。馬修向弟弟史蒂文尋求幫助,建起了一間工作室。史蒂文原本在廣告業工作,但是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公司將他從正式職工降級成了臨時工。因為常被Etsy官方博客推薦,“回收布魯克林”接到了辦公室書桌等大批量訂單。2012年,馬修兄弟擴大了工作室面積,如今他們在超過300平米的挑高廠房內制造產品,并雇傭了12名員工,在布魯克林的最佳地段開設了專營店。
兄弟倆秉承著最初的理念,繼續利用廢舊材料生產家具,并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因為訂單接連不斷,很難確保擁有足夠的廢棄材料,工作室開始與拆除公司建立起合作關系。史蒂夫說:“我們的商品都是用拆建筑得到的木材制作的,需要花費金錢和時間對這些材料進行處理。看到消費者漸漸接受了用廢棄材料制作的產品,我想我們的品牌有市場需求。雖然我們沒有能力阻止環境遭到破壞,卻可以間接為保護環境做點貢獻。”
“布魯克林的救星”Etsy
如今的布魯克林以工藝品和食品領域為中心,正在掀起一陣手工熱潮,主角正是和馬修兄弟一樣的工匠。經濟危機之后,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手工和二手商品,對此前的批量生產和消費主義進行反抗。布魯克林作為對抗“消費主義中心”曼哈頓的勢力,努力推進手工制品的品牌化發展。
這場運動的臺風眼之一正是前文提到的Etsy公司。Etsy被稱為“布魯克林的救星”,它在市內擁有辦公樓,運營著電子商務網站Etsy.com。2005年,羅伯特·卡林創辦了Etsy公司。和馬修一樣,羅伯特當年也靠木匠活維持生計。在美國的傳統集市“手工藝品展會”上,藝術家和工匠們擺攤銷售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羅伯特從中得到靈感并開設了Etsy,在線提供“攤位”服務,向賣家收取展示費用和一定的銷售所得。馬修說:“Etsy為像我們這樣的弱小商家提供幫助和服務。多虧了Etsy的幫助和影響力,迄今為止我們從沒在商品宣傳上花過錢。”Etsy讓全世界從網絡上知曉了“布魯克林”這塊招牌,而著名景點布魯克林自由市場則成為現實中的手工文化震源地。自2008年起,這個跳蚤市場為個體商戶提供展位,主營古董和手工商品。
良品商店
有些人正是受到手工熱潮的觸動之后,才開設了自己的店鋪。“良品商店(The One Well)”的店主凱莉·瓊斯就是其中之一。當年瓊斯懷揣著成為音樂家的夢想來到紐約,在古董店工作賺取生活費,后來她對這種日子感到厭倦。此時某位獨立設計師看中了瓊斯高超的烹飪技巧,雇傭她到自己的海景別墅擔任私人廚師長。她攢下了一年的收入,開設了屬于自己的店鋪。
瓊斯說:“為設計師工作的那段時間我目睹了材料被白白浪費的情形,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我對Etsy和布魯克林自由市場做了調查,發現用廢棄材料制作手工商品的人正在急速增多。我想幫助他們。”
瓊斯收羅商品的標準是本地、可持續、手工和古董,例如熔接被丟棄的首飾、重新制作出來的飾品,用再生紙制作的筆記本等等。“店里的商品使用的都是不會破壞環境的材質,并通過可持續的方法制作而成。我只收集少量生產的品牌產品。”瓊斯說,比起批量生產的產品,以這種方式制造出的商品價格更高。“我總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對商品貴賤進行思考,讓他們的每一分錢都花得有道理。如果有更多人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商家和顧客之間的關系肯定會變得更加融洽。”
小產量美食熱潮
自2009年起,布魯克林自由市場便在春秋兩季每周舉辦一次美食節,美食節的開展推動了小產量美食熱潮的出現。格蘭諾拉麥片、蜂蜜、牛肉干……制作當地美食的個人商戶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
藝術家拉斐爾·萊昂今年36歲。十幾年前,他因個人愛好在家里的儲藏室一隅用蜂蜜和蘋果釀酒。最初他只是把酒以低廉的價格賣給自己的朋友,后來他注意到小產量美食熱潮的興起,在2009年取得了售酒許可證。
萊昂將目光投向了社區支持農業系統(CSA,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瑞士,當時的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CSA采取“定期購買食品”的運作模式,消費者與農家簽訂合同,后者按照合約定時將食品裝箱送至消費者處。萊昂通過CSA系統銷售自釀果酒,消費者只要簽下一年500美元的購買合同,就可以在一年里分兩次收到一共12瓶佳釀,每瓶酒都帶著出自藝術家之手的自制標簽。
萊昂說:“訂購者中有喜歡品嘗稀有酒的收藏家,也有已經不想再喝量產酒的特立獨行者。對于我來說,CSA是一個理想的銷售系統,我既可以保本,又能夠節省營銷費用。”
現在萊昂獲得了投資者的支持,開辟出了更大的生產車間,釀造美酒的同時允許訂購者參觀和試飲。萊昂說:“將來我打算建造一個買賣雙方可以互相溝通、學習的地方,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給出新答案。我認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有興趣與生產方構建更密切更深層的關系。”
生活革命的未來
我們該如何稱呼這些在布魯克林引領手工風潮的人們呢?筆者的腦海中浮現出“新潮”一詞,這個詞語的含義是酷、時髦。筆者撰寫的《新潮生活革命》一書探討了隨時代而變的“新潮”含義,并對這些新新人類做了介紹。
當今消費者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他們關注本地經濟的發展,支持手藝人的工作,并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這種變化正在席卷美國,并對主流文化產生了影響。但在另一方面,伴隨著布魯克林本地品牌的發展,地價的上漲令工匠和商家難以支付維持生產及銷售場地的費用,自由市場的商品價格出現了整體上浮。前文提及的電商Etsy也解除了過去“禁止銷售工廠制品”的規定,有人批評Etsy漸漸偏離了創建之初的理念。這場生活革命能否發展壯大,還要看手藝人的意志和消費者的需求。
[譯自日本《AERA》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