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中國民間美術造型特征為基礎,探究兒童繪本圖畫造型與其的相似性,從而佐證中國民間美術造型在兒童繪本圖畫中予以借鑒和引用的可行性,并對民間美術造型表達方式在兒童繪本圖畫中的應用進行了理論分析,希望促進民間美術在本土兒童繪本創作中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民間美術;造型;兒童繪本
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湖北民間美術元素在兒童繪本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5G184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開始從文字時代走向讀圖時代,特別是對于還不適宜了解文字的兒童,圖像比文字更直接地作用于他們。兒童繪本作為兒童讀物,它以圖像為主要傳達媒介,敘事、表意、由于其特殊的藝術性質,甚至傳達更深層的潛在情感,在閱讀繪本過程中影響著孩子的想象能力。藝術思維能力,情感和態度以及語言能力,它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兒童精神的各個層面。現階段,本土原創兒童繪本在出版上的弱勢、民間美術在兒童繪本中的運用不足,導致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身邊的傳統文化視而不見,已嚴重影響到本土文化的傳承。
一、民間美術造型與兒童繪本中圖畫造型的相似性
民間美術元素源自我們生長的這片故土,其流傳方式具有言傳身教的先天特質,具備了融入中國原創兒童繪本創作的優勢。左漢中在《中國民間美術造型》中對民間美術造型的基本特征概括為:實用性造型、完美性造型、象征性造型、概括性造型、隨意性造型、抽象性造型和程式性造型,這七點比較完整地說明了民間美術造型的特征。
(一)概括性造型特征的相似性
兒童繪本造型為了讓故事表達流暢,在創作時所需的概括性造型手法通常最突出的表現形式便是大膽取舍,也可以理解為夸張,這與民間美術追求概括性造型手法是一致的。民間藝術家在他們豐富想象力的基礎上產生出的創作思維并不受具體形象的約束,他們總是想盡辦法地拋開外形束縛、延伸想象,把客觀事物中的自然形象升華、變異、精煉、概括,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它能夠表達出一種特定的視覺效果。這正是兒童繪本造型所需的,抓住典型動態,為了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征,省略細枝末節,夸大對象特征,選擇適當角度夸張概括,造成強烈的視覺張力。比如在民間美術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形象,認為頭部最重要,因此頭表現得較大,而頭部的眼最重要,因而眼表現得很大,眼眶中間再點上一個眼珠,懸空在中央,四邊不靠,這常常被解釋為“這樣才更精神”“這樣眼睛很亮”。兒童繪本中有一圖畫描繪的是醫生給孩子打針的場景:畫面上最顯眼之處是夸張的注射器和地上流淌著的一大灘鮮紅的血液,粗大的注射器幾乎與孩子的身高相當,浸滿鮮血的針頭、孩子臀部的血色欲滴的大鼓泡把作者對打針的疼痛感和恐怖情緒渲染得淋漓盡致。這些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或印象最深、感受最強烈的內容總是居醒目的位置。兒童所要表現的就是這些特征典型、情緒鮮明的東西,畫面上令人驚奇的夸張表現手法,正是這種心理特點的體現。
(二)完美性造型特征的相似性
兒童繪本美術造型是基于兒童認知特點設計的。由于兒童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是粗略的,缺乏一定的空間知覺能力,但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卻又不滿足于單純一個面的表現,開始要求畫不同的面。然而由于他們缺乏表現三維空間關系的能力,也沒有形成科學透視感,所以畫出的多方位場面就成了多視點造型,形成了滿足兒童心理的兒童繪本的一個重要特點——求全性,并能巧妙表現他們自己認為最好看的一面。比如兒童繪本有時描繪小朋友彎腰撿東西的動作時,畫面給觀者的印象卻是孩子的整個身體像雜技演員一樣折向正后方,面部倒對觀眾。在兒童心目中表現人就得畫完全正面的才是正確的,民間美術造型中的“求全求美”,反映著人們追求十全十美,美滿團圓的心理狀態。例如庫淑蘭的彩色剪紙《狗》中,作者并沒有表現存在遮擋關系的腿,而是為了追求完整,把四條腿整齊劃一的全部都表現在畫面上。
二、民間美術造型在兒童繪本圖畫中的應用
(一)民間美術造型在兒童繪本圖畫中的借鑒和引用
由于民間美術與兒童繪本圖畫造型的相似性,民間美術的造型在兒童繪本中被借鑒和引用,適應兒童認知規律,受到兒童的喜歡。對于低年齡兒童剪紙、民間泥塑、面塑、草葉編織等造型簡單的形象容易辨識,這些形象除本身帶有兒童的偏好性之外,還融合了我們本民族生動獨特的想象力,這種藝術品質會吸引兒童的關注。對于年齡和發育都更成熟的兒童來說,諸如皮影、年畫以及其它以立體形式出現的民間元素將適合他們的觀察和興趣偏好。除去繪本故事本身的生動,里面特別的形象是現代個性開放的兒童愛好的趨向性,尤其在形象相似,相互模仿的大環境下,這些經過琢磨的形象更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另外民間美術造型有著一定的象征性和程式性特征,流傳久遠,受到廣大民眾包括兒童的喜愛和接受,其藝術造型特點是經過時間檢驗的。許多民間美術因為與民俗活動分不開,并且有著相對穩定的傳承性,如年畫的門神“秦瓊”“敬德”的程式性造型,還有八月節的“兔兒爺”的泥塑,民間供奉的“灶王爺”等。這些民間美術盡管局部有些不同,但每一個造型的背后都有著一段廣為人知的民間傳說或故事在里面。如兒童繪本《金瓜兒銀豆兒》中的場景的花和植物的造型,就直接借鑒了民間剪紙中的造型。兒童繪本《老鼠娶親》借鑒和引用了皮影戲造型,如老鼠爸媽坐著的座凳、還有桌子、服飾等,極大地豐富了畫面語言。
(二)民間美術造型表達方式在兒童繪本圖畫中的應用
1.散點透視
西方繪畫包括兒童繪本圖畫在解決三維空間時注重比例透視,發展了精確的繪畫透視法則,并成為了現代美術的重要法則,而東方卻演繹地保持了來自初始的觀察方式,并且成為我們國畫構圖的風格特征,而這種透視方式被稱為“散點透視”,作為同一脈絡的民間美術更是對這種構圖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見東方的視角天然地聯系著兒童。
2.X光式透明法
兒童繪畫側重說明性。當兒童認為事物的內部情景對自己而言特別重要時,就會把看不到的內部和外部一塊畫出來,如同 X 光射線透視一樣。透明化法是兒童畫中常見的形式。如有一張兒童畫表現的是一個小朋友正在吃飯的畫面 :畫中人物的從口腔進入的飯流給人一種噴射散落的動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吃得香噴噴的滿足感……作品最醒目之處是從口腔向腹腔噴灑的飯流,飯流中的飯粒清晰可見并且已經積聚了半個肚子,而且在勺中、碗里都存蓄著滿滿的飯,還有半個腹腔的空間正待被裝滿。孩子為什么要把明明看不見的東西畫出來呢?是因為到了這個時期孩子們知道了食物在人體中運行的過程,這對他們來說是認識上的重要發現,他們要突出自己的所知道的,就很自然地畫出了內部的被遮掩的東西。透明畫法是兒童對事物認知擴展的痕跡,也是他們在立體空間感尚未形成時,表現空間關系的一種獨特方法。民間藝術家也用這種舍表求里、突破透視規律局限、拋開自然對象空間、立體的實體造型手法進行創作。作者排除視線上的障礙,以全部感性與理性的認識來綜合表現對象外在形象掩飾下的內在形象:老鼠要生小老鼠,肚子里就有了小老鼠的形象;表現生生不息的生命繁衍觀念的“猴抽煙”猴肚子里就有小猴的形象;表現男尊女卑的社會倫理的剪紙作品“老頭、老婆”,長胡子老頭的身體里出現了老婆的側面像等等。這是一種深入物像內部造型的方法,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充分反映了客體形象的真實讓位于心象的真實,觀看的真實讓位于觀念的真實。
3.對稱性構圖
民間美術中的對稱構圖法則,主要受到我國古代“中和”審美形態的影響,強調均衡、適度、對稱、和諧之美,把它們作為一種美學理想來追求。不僅平面類的作品如挑花、刺繡、蠟染、扎染、織花、剪紙等,其圖象或紋飾大多是對稱的,就連立體類的作品如風箏、銀飾、面具、陶瓷、泥人等,其圖象或紋飾也基本是對稱的。民間美術的創作者制造出眾多驚艷的對稱藝術品時,是發于本心和一直以來民間的傳統習慣,經過幾代人的實踐演化,最終形成一種耐得住理論審美推敲的形式。兒童的對稱是認知的一個階段,當視覺經驗發展到一定階段,他們開始在簡單的排列中注意到形象之間的間隔和大小形狀的時候,就發現了“對稱布局”。那么成熟的民間美術對稱就為兒童的偏好提供了更多成功的經驗。在這個階段需要提到的是兒童對于大小的敏感也慢慢顯現,主要的人物放大,次要的人物縮小,這也是“層級觀念”的顯現。比例開始成為構圖,開始進入敘述,這些都會是兒童繪本故事進行的重要“語匯”,大和力量、主角、關鍵聯系在一起。
中國民間美術源自我們生活的土壤,集合了千百年來人們在生活中的智慧和處世哲學,體現著我們最為本真的心理、愿望、期待和倫理觀念。它能為兒童這一好奇心強、善于聯想和想象、感性思維豐富的特殊群體提供意想不到的互動效果。那些大膽的表達、夸張的手法、諧趣的方式,讓兒童繪本的創作更富有新意,體現出了兒童的閱讀習慣和情感需求,是我們創作優秀本土兒童繪本的寶貴資源。
參考文獻:
[1][美]格羅姆.兒童繪畫心理學[M].李甦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3]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4][日]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5]郝廣才.好繪本如何好[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9.
[6]熊亮、馬玉/圖、熊亮/文,灶王爺[M].青島:明天出版社,2007.
[7]周卓棟.論中國民間美術造型元素在兒童圖畫書的應用,南京藝術學院[D] ,2012,(02).
[8]宋婕.中國傳統美術元素在兒童繪本中的藝術性和作用探究,中央美術學院[D],2014,(05).
[9]劉鸝.中國民間美術元素在兒童繪本中的運用及價值,汕頭大學[D],200,(09).
作者簡介:
趙君平,武昌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