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卜千秋墓室壁畫是西漢墓室壁畫的代表,畫面精美、題材典型,在歷史學與藝術學 的范疇內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卜千秋墓室壁畫具有手法嫻熟、造型嚴謹的特點,同時融入了漢朝的儒、道思想,在內容表現上出現了龍、鳳、白虎等形象,體現了漢民族的圖騰崇拜觀念。
關鍵詞:卜千秋墓室壁畫;造型嚴謹;儒道思想;圖騰崇拜
一、卜千秋墓室壁畫
墓室壁畫是中國傳統壁畫的重要分支,常見的墓室壁畫一般繪制在墓室的墻壁、頂部及甬道壁上,因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社會風尚、民俗信仰、神話傳說、歷史事件等信息而被稱為“歷史的圖像”。在眾多的墓室壁畫遺跡中,漢代墓室壁畫以其多樣的題材、精美的造型、宏大的規模在美術領域與考古領域內有著較高的鑒賞價值與文物價值。洛陽卜千秋西漢墓室壁畫便是漢代墓室壁畫的代表之一。
坐落在洛陽面粉廠內的卜千秋西漢墓,發掘于1976年。墓中出土了一枚印刻篆書“卜千秋印”,因此才確定其為卜千秋墓,據專家考證此墓應在漢代昭帝至宣帝之間(約公元前86年至公元前49年)。墓主室墓頂平脊由20塊磚拼建而成,磚上繪有衣服精美的升仙壁畫,長約4.5米,寬約0.32米。畫面上繪制了墓主人卜千秋夫婦乘龍駕鳳,在伏羲、女媧、青龍、白虎、朱雀、蟾蜍、仙女等眾神與神獸的簇擁下,神采飛揚、祥云繚繞地升仙場景。不難看出,此幅《卜千秋升仙圖》中那充滿幻想浪漫的物向造型,構成了漢代人對永恒精神與生命輪回的幻想,映射了當時人們渴望升仙的訴求愿望。此幅壁畫與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畫升仙圖有所不同,它以橫幅長卷、連綿不斷的形式勾勒出墓主人升仙的景象。畫工采用嫻熟的技法,運用帶有裝飾性的線條,以夸張的形象姿態與簡潔的描繪,同時輔以鮮艷的色彩,使得整個畫面均衡和諧,充滿了神秘色彩。
仔細觀看此幅壁畫,在主室前壁上額,繪制一人首鳥身展翅欲飛的神獸形象。據考證,此神獸為神仙王子喬。在中國古代道教名著《列仙傳》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頭。’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此墓壁畫的構思完全依照中國傳統哲學中陰陽五行所構建,所繪內容便是上文所述的漢朝人對渴望升仙,生命輪回的渴望。由此可以推斷,《王子喬圖》與《卜千秋升仙圖》同時出現在卜千秋墓室墻壁上,是建墓者精心構思而出的,表明了墓主人卜千秋希望與春秋周靈王的太子王子喬一樣能夠在死后駕龍乘鳳,遨游升仙。
二、西漢墓室壁畫的藝術特點
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發展時期,由于漢文帝、漢景帝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當時的經濟與文化有了初步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加之漢代推行以孝治天下,在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觀念影響下認為“人死輒為鬼神,而有知”。因此,當時厚葬的風氣十分盛行。漢朝人在墓除了多埋葬珍寶、偶人、車馬供死者“享受”外,在地宮墓室的棺槨、墻壁上下功夫,由此才使得漢代墓葬壁畫有了如此繁盛之景象。
卜千秋墓室壁畫是西漢時期較為成熟、典型的墓葬壁畫。對它的研究可以深度挖掘西漢時期的民俗風貌、宗教信仰、社會風尚、繪畫源流等信息,能夠為歷史學、藝術學提供極為重要的文獻資料。通過前文的論述與圖片的分析,筆者從卜千秋墓室壁畫中將西漢時期墓室壁畫的藝術特點總結為三點。
(一)手法嫻熟,造型嚴謹
西漢時期的墓葬壁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發展的早期階段,形象姿態多變,線條精煉自由,景致虛幻縹緲,墓室壁畫的構思與技法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尤其是繪畫對其有著巨大的影響。在當時的藝術樣式中,繪畫語言并非中國繪畫史中的巔峰時期,所以,壁畫中所呈現的人物形象與物態形象也體現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特征,但這種特征卻體現出壁畫中古拙、質樸、傳神的時代特色。
從上文中對卜千秋墓室壁畫的敘述可知,此時期的壁畫造型帶有一定的寫實性目的。但墓室壁畫中包含有大量的神獸、仙禽,這些元素在現實生活中是無可依據的,所以,墓室壁畫中現實的客觀描繪也不完全嚴謹。例如,在壁畫中出現的伏羲、女媧、神獸、瑞禽,只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言傳的虛幻形象,畫工并無實體物象作為參考。而這些神仙、異獸元素都是根據不同人物、動物形象演變組合而成,所以,這些形象在造型時更有塑造空間,較之人物而言,會更有塑造力。在人物的塑造方面,當時的繪畫從業者已經有了一定的寫實能力與塑造能力,但如前文所說,繪畫語言還處在探索階段,顯出一些稚拙與古樸,但正是這種質樸、古拙卻不自覺地展露出傳神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墓室壁畫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作品內容的主次關系。墓主人卜千秋的繪制較為精致、細膩,而其他的侍女、神獸、瑞禽刻畫的較為松散、隨意,服飾也相對簡單,因此,其傳神力度也不如墓主人強烈。
從色彩上而言,西漢墓室壁畫的色彩發展了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色彩平涂繪畫技法,但在暈染技法上卻吸收了當時的繪畫技巧,探索出了沒骨法等技法,這些新的繪畫表現手段自然增強了墓室壁畫中的色彩表現力,將其與造型配合,物象生動真切、惟妙惟肖。也正是對繪畫技法的吸收使得單調的色彩逐步擴展形成復雜的色彩調配,才形成了漢代墓室壁畫中明亮鮮艷的色彩,豐富自然的變化,凸顯了濃厚的地方氣息與時代印跡,從而帶給觀者視覺上的美學感受。
(二)儒、道思想的融入
漢朝建立起來后,當時中國思想界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又有系統的知識體系,諸子百家的各類思想逐漸交融、匯合,構建了當時的文化背景。所以,說它對過去思想不是一種“彼可取而代之”式的否定,而是一種“百川匯流”式的綜合和兼容。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受到統治階級的推行與集體無意識自然選擇,漢朝人自然也不例外。當時,漢武帝采納了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極力強調用儒家思想作為國家思想的根本,堅決排斥其他的思想體系。這一政策的推行,使得儒家思想成為漢代的正統思想理念,各個領域皆受其影響,繪畫與墓室壁畫自然也不例外。儒家思想重鐘孝道,重義禮,提倡人治,道德感化,因此,儒家經典的故事二桃殺三士、烈女、忠孝典故常被繪制在墓室壁畫、畫像磚、畫像石上,由此可見當時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同時,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普遍相信“人死輒為鬼神,而有知”,生命存在輪回,精神亦可永恒,所以,在集體無意識的自然選擇下,社會中的民眾對當時的道家思想堅信不疑,故當時的道家思想在整個社會中盛行。道家思想起源于中國的鬼神信仰、修仙道等思想觀念,相信人們通過墓中以“羽化長生”和“打鬼辟邪”為主要內容的物化了的陰陽五行思維模式,能庇蔭墓主及祈禱后代福壽永久。在漢初確立了儒家思想在整個社會的獨尊地位以后,道家思想由漢初以前影響極大的顯學而變成為一股流淌在社會深層的暗流,和儒家思想交相輝映,影響著漢代人們的生活,同時反映在洛陽漢墓壁畫的內容中。所以,在很多的墓室壁畫中,我們經常看到墓主人在眾多神獸、仙禽的簇擁下,騰云駕霧、得道修仙的圖像。
(三)圖騰崇拜的表現
在卜千秋墓室壁畫中不難發現,壁畫的繪畫表現題材中,出現了很多奇怪的動物、飛禽以及人物形象,這些形象便是歷來被中華民族奉為吉祥神圣之物的龍、鳳、白虎、朱雀、蟾蜍等。在古時,凡各類神獸、瑞禽便是一種神靈的象征,一種超人為能力的體現,所以,這些圖像便是人類對圖騰的崇敬與崇拜,體現了漢民族對原始圖騰的崇拜觀念。
在古代漢民族的精神世界里,無疑存在著一個充斥著各種無法言說的、神秘的圖騰影像世界,正是由于這種神秘的特質,影像世界里的圖騰便充滿著只有人才能感覺的種種靈力。在漢代人們的意識中,人的意志與物質的品格相融為一:草木、山川、日月、星辰的枯榮流變正是天帝生命的顯現,而人也置身于這一生生不息的陰陽大化之中,并互相感應。任何一個自然現象都被看作一個象征,被納入一個普遍的精神世界里加以解釋,它是一種被神化了的形象思維。“藝術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古代漢民族的先民們將這些充滿靈力的圖騰幻象具化到墓葬壁畫中,幻想著圖像的靈力能使得墓主人得以永生,幻想世界的靈力也賦予了那些民間畫工們以創作上的靈感和癡迷,也使得兩千多年前的壁畫具有了無窮的魅力。
卜千秋墓室壁畫中我們不難發現,墓主人卜千秋與其夫人所駕乘的龍、鳳皆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圖騰元素,除此之外還有朱雀、白虎、蟾蜍等圖騰元素。當然,這些元素并非卜千秋墓室壁畫中獨有,而是在墓室壁畫中較為常見。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存在于西漢墓室壁畫中的幻想成分除了受到當時的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外,它還有一層更為深層的圖騰崇拜的觀念,它與誕生它的那個時代與生俱來,從原始宗教結構中來,是與原始宗教共生的藝術品。
三、結語
漢文化又稱為華夏文化,發源于我國的漢朝,是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的文化。卜千秋墓室壁畫雖然僅僅是西漢時期眾多墓葬壁畫中的一個,但其內容、樣式卻是典型的代表。從對它的分析中,筆者總結了西漢時期墓室壁畫的三個藝術特征,從技法、主題、思想上追溯了西漢墓室壁畫的藝術源流,再次證實了卜千秋墓室壁畫在歷史學、藝術學領域內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巫鴻著.黃泉下的美[M].北京:三聯書店,2012.
[2]黃明蘭.洛陽漢代壁畫·卜千秋西漢壁畫墓[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
[3]洛陽博物館.洛陽卜千秋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7,(06).
作者簡介:
張靈修,1995年出生于河南洛陽。現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師承時衛平教授、孫欣教授,研習油畫和壁畫。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周劍石工作室,研習漆藝與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