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風眠的畫作,孤獨中透著純潔的堅守,寂寞里涌動著熱烈的沉思,蕭瑟中飽含著倔強的伸張,淡雅中蒸騰著對傳統的顛覆。詩心、夢骨,抒情、唯美,純粹、清靜,安謐、溫暖,是人類藝術烏托邦的理想家園。畫風萃取中、西方藝術之精華,同時打破中西方藝術之程式。獨具匠心,獨樹一幟,自由奔放,彰顯個性。他是融匯貫通中西方繪畫藝術的領軍人。此乃藝術大同的必由之路,亦即林風眠畫作,永恒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
關鍵詞:孤獨;寂寞;詩情;夢意;融匯中西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大觀園里的眾多青春美少女,在曹雪芹筆下,風華絕代,標青美艷。曹氏,用其如喙大筆,把每一位少女姿容之靚麗,勾勒殆盡。形容得出,活生生,看得見,摸得著。唯獨林黛玉,從無一筆容顏之描述。一總形容得,是林妹妹氣質和芳魂之美,或神情、或韻味、或柔腸、或林下風致。把個林妹妹,冰肌玉骨的空靈美,點染得無一絲人間煙火氣。如此,絳珠仙子的脫落人間,才顯得遺世而獨立。在中國美術界,也有一位畫風飄渺、空靈清寂的畫家。其畫風,詩心夢骨,婉約淡雅,玉樹臨風,似笛聲,聞香氣,難描述。如徜徉于幽微靈秀地,無可奈何天。他,即是一代宗師林風眠。
《春晴》《江畔》《山水》系列,是林風眠山水畫科系列作品。天外笛音,悠揚哀婉,遠方飄來一波心曲,把記憶拉回到童年。夢境里,家鄉萬里,山高水長。江畔,春日晴空下,樹林影影綽綽,江水漫漫,兀自潺湲。垂楊零亂惹殘煙,凄然,晚秋天。臨水望天邊,秋風凄楚,母親遠走,思綿綿,對無言。夕陽西下,寂寥輕寒,獨自憔悴,舊時模樣,長縈絆。孤身度流年,風霜黯淡,江水依舊,天有情,人漸老,悄嗚咽。一行淚,兩簇簇,凝眸向晚,抱恨無眠,禁不起,歲月遷延。林風眠在駕馭此類畫作中,中國古典詩詞的功底和意境,充盈尺幅;西方繪畫對色彩的大方運用,付諸筆端。望極春愁,黯然銷魂,草色煙光,獨佇江畔,勞心勞力,無人懂心意。只把孤獨,喚作淺斟和低唱。傷感和寂靜的味道,在畫家胸口回蕩、彌漫、蒸騰。讀畫,亦讀心。畫家心中涌動的悲苦,無從宣泄,擬把愁腸圖一醉,對畫當歌,心緒難解,凄涼孤心,強愁還無味,只好疏狂,與畫共話?!豆满F》《秋鷺》《鳥》系列,是林風眠花鳥畫科系列作品。林風眠在表現孤鶩、秋鷺、飛燕翱翔時,總是呈現它們在逆風中疾馳的對抗感。殘陽余暉,一抹遠山,如青似黛。迷離山水畔,蘆葦叢叢,蕭瑟凜冽。逆風中,幾只飛鷺,艱難馳騁。秋色如霜,好風如水,清幽無限。畫家繪畫作品的題材,往往與其心境合而為一。逆風飛鳥,艱難對抗,提取此類繪畫素材,值得品讀和玩味。畫家一生孤苦寂寞,生活大喜大悲,無休無盡地掙扎,難寫寸心愁和怨。在與命運頑強抗爭的一生中,畫家亦如筆下的飛鳥,逆風而行,壯美悲涼。
《仕女》《裸女》《宇宙鋒》系列,是林風眠人物畫科系列作品?!妒伺肥菢酥拘汀帮L眠體”,它是融合中西方藝術精華的典范。作品的意境和情韻,如林風眠的一貫畫風,溫婉、憂傷、凄美、孤獨。詩意靈動,宛若神仙中人,三分真,七分幻。畫中女子如云的秀發,是林風眠記憶中,當年在小河邊觀看母親洗發時留下的影象。女子面部輪廓、肢體、脖子、手,拉長和變形,是深受畢加索畫風的影響,追求整體造型所表達的感覺,忽略人物真實性。面部五官和手,更是萃取畢加索立體派,簡化了的、幾何的概括造型。女子身段線條的流動和飄逸,吸取敦煌壁畫和漢畫像磚對人物線條的勾描法。畫面色彩艷麗大氣的濃烈氣質,是受到西方繪畫野獸派馬蒂斯作品的啟發。正如林風眠在法國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求學時,院長對他的告誡:“從各種花朵中汲取精華,才能釀出甜蜜來?!薄队钪驿h》等戲曲人物繪畫,是林風眠繪畫藝術上的又一次突破性“變法”。上世紀50年代以后,戲曲人物成為林風眠喜愛的繪畫題材。他??磻颍诖镅b著速寫本,隨時記下人物造型和服裝道具的細節。這里,他關注的重點不是人物、衣物的體積感,而是思考綜合的連續感。林風眠想到的是畢加索開創的立體派,同時還想到中國民間皮影戲,思考兩種繪畫形式的殊異。由此,不搭界的兩種藝術,在林風眠的創新下融合。他把不同人物,折疊繪畫在一個平面上,畫風大變。林風眠曾說:“新戲分幕,舊戲分場。分幕是舞臺空間的表現,分場是時間的延續?!彼伎紤蚯宋锏膭討B貫穿:如何在平面畫面上同時處理和表現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轉換,成為林風眠藝術成就上的重大貢獻。
1900年,林風眠出生在廣東梅縣一個窮苦的石匠家庭。他最愛母親,母親美麗溫柔,有一頭絕美的長發,在婆家飽受虐待。林風眠幼年由于纏著母親去染坊,間接促成母親與染坊老板墜入愛河,相約私奔。母親被抓后,游街拷打,命懸一線之際,6歲的林風眠手舉菜刀,拼死救母。母親得救后被賣,至此,畫家母子永別。思念母親、仇恨故鄉,成為他心中第一道深刻的傷痕:并打下其性格底色,孤獨、痛苦、憂郁、自責。此后,他跟隨祖父打石頭,并濡染了吃苦耐勞本色。林風眠5歲始臨《芥子園畫譜》,15歲進入梅州中學,深得老師喜愛,熱愛詩詞,組織詩社,癡迷《昭明文選》。畫家幼年偶中博彩頭獎,得以扶持自己中學畢業后,20歲遠赴法國留學。在法國首先進入第戎美術??茖W校,為浮雕家揚西斯先生慧眼拾珠,推薦林風眠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進入藝術最高學府,拜名家哥羅孟畫室門下。林風眠在哥羅孟畫室,系統學習西方美術技法;并在學院院長的批評下,重視中國傳統藝術的經典價值,徜徉于巴黎東方美術館、陶瓷博物館,為彩陶、漢畫磚、唐三彩、瓷器等國粹所折服。隨之林風眠亦接觸并傾倒于自然主義、印象畫派、后印象派、立體畫派、野獸派和表現主義,拓寬了視野,開始穿梭往返于中西方藝術。24歲在德國游學期間,結識愛妻羅達。在羅達的引領下,林風眠開始欣賞西方古典音樂,并于次年在斯特拉斯堡萊茵宮舉辦的展覽會上,大放異彩。巨幅油畫《摸索》,其作品蘊涵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為教育宗師蔡元培發現并激賞。至此,林風眠的命運軌跡伴隨蔡元培的一路提攜,載浮載沉。新婚燕爾的愛妻,由于分娩時染上產褥熱,與嬰兒一道去世。天人永隔,林風眠再次被巨大悲痛和宿命悲哀吞噬,在心中刻下第二道深刻的傷痕。
與第二任妻子婚后,在蔡元培舉薦下,林風眠回國執掌國立北平藝專,26歲即任校長。任上,林風眠大膽實踐藝術理想,以藝術代宗教,聘請齊白石任教,提出美術是改造社會的利器,掀起現代藝術運動。時局動蕩不安,學校派系紛爭,藝術運動失敗,林風眠得罪北洋政府,險些喪命,辭職南下。拜蔡元培二次舉薦,林風眠籌建杭州藝術學院并任院長,發起成立“藝術運動社”。杭州十年,林風眠再次實踐其藝術理想,“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重鎮;主張“兼容并包,學術自由”,鼓勵學生釋放天性??谷諔馉幈l,學校被迫內遷。至此,38歲的林風眠,開始了他長達近半個世紀的顛沛流離、悲愴之極的苦難生涯。林風眠在重慶苦行僧般的窮苦生活,卻使他的藝術完成一次重大變法,“風眠體”橫空出世?!帮L眠體”為方紙布陣,突破傳統,融合中西;既吸收中西方藝術的優勢和特色、同時打破中西方藝術的局限和常規。他運用生宣、毛筆、水墨、水彩等中國傳統繪畫工具;技法卻攝取西方繪畫的注重光與色及色彩艷麗;線條勾勒靈感,則汲取漢畫磚、唐壁畫和敦煌壁畫。他用濃重艷麗的色彩,描繪仕女、花鳥、秋林、泊船。畫作如夢如詩,迷離縹緲,情牽斷腸,幾欲涕零。畫面仕女的長發,源自對母親殘留影象的追憶和撕心裂肺的牽念。林風眠藝術的基調,是孤獨和寂寞。人生,本質是孤獨。尋求長相廝守是一種徒勞?,F實中,林風眠一次次抓狂地與親人揮淚永別。痛徹心扉,肝腸寸斷。他將痛苦化作綿長和無奈的憂傷,傾注筆端。與其一次次與親人和愛人失之交臂,不如將心底的疼,化作傾聽孤獨、把玩寂寞。這奠定了“風眠體”的藝術情調、美學韻味和抒情氛圍的底色,是對孤獨的展顏、堅守、療傷和抒情。
無論怎樣的迫切、用力和堅強,畫家也無法追回親人、感受真實的體溫。不如從這片無盡的悲哀中解脫出來,從中領悟孤獨之美。在這個千瘡百孔的生者世界,畫家已經用盡所能,去努力經營藝術和人生,并付出全部心血。然而人類在巨大悲哀面前,是如此地弱小和無助。無論痛苦看上去多么令人絕望,必定在某個地方,有與之相對應的一體兩面可追尋。倘若周圍永遠如此,也只好靜待心靈,習慣孤獨。林風眠畫中飽滿的文學夢境和哲學深度,就是對孤獨和不屈的正確理解和理性對待。故鄉在何方,家園在夢里。藝術和人生,詩心和夢骨。哪個是真,哪個是幻。故鄉和家園,母親和愛人,越發縹緲和空靈,好像化作了畫中的一抹煙、一縷魂。林風眠的畫作,孤獨中透著純潔的堅守,寂寞里涌動著熱烈的沉思,蕭瑟中飽含著倔強的伸張,淡雅中蒸騰著對傳統的顛覆。詩心、夢骨,抒情、唯美,純粹、清靜,安謐、溫暖,是人類藝術烏托邦的理想家園。畫風萃取中、西方藝術之精華,同時打破中西方藝術之程式。獨具匠心,獨樹一幟,自由奔放,彰顯個性。他是融匯貫通中西方繪畫藝術的領軍人。此乃藝術大同的必由之路,亦即林風眠畫作永恒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
林風眠比時間走得快。他的畫作,從來不與大時代的回響,感應、共鳴,而是遙遙領先時代和思潮,走到了前面。公正地說,林風眠兩次執掌藝術院校,以藝術代宗教的理想實踐是失敗的。可是作為天真和純潔的藝術家,林風眠的個人藝術成就,不可磨滅。他的一生,每當有幸福和喜悅來臨,旋即就是壓倒性的巨大悲痛,迎面而來。他總是悄然吞下痛苦,將心底深處的痛,化作筆下凄婉、孤寂的繪畫語言,詩意地表達。抒情方式,宛如他熱愛的中國古典詩詞,含而不露、痛而不悲、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林風眠始終熱愛自然和生命,始終抱持以藝術和美來拯救人類的理想,并以一己之力不屈踐行。天命可老,藝術不老,林風眠繪畫色彩在晚年更濃烈,筆墨更奔放,韻味更醇熟,意境更自由。難解救母情,最傷心處是故鄉。故鄉的風景,原是孤獨。彌留之際,一代宗師林風眠,留給世人的最后一句話是,我要回家……
作者簡介:
王彧濃,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當代書畫院美術師,河北省國學文化教育協會首屆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