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傳統書法藝術和陶瓷書法藝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和特色風貌。對陶瓷書法與傳統書法進行對比,對陶瓷書法的創作特點進行深刻總結,探索陶瓷書法的藝術成就與影響。
關鍵詞:陶瓷書法;傳統書法;創新
基金項目:江西景德鎮市2014年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4-28
一、陶瓷書法溯源
陶瓷書法迄今為止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它和器具中的傳統文字密不可分。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點與線的穿插變化,其中蘊含著書法的筆畫;唐宋時期長沙窯茶具的五絕、七絕詩文和磁州窯詞曲的精練含蓄……元、明、清各代陶瓷書法也成為獨特的藝術美感和藝術形式,尤其是清代中后期文人雅士共同探討參與陶瓷書法的創作,作品融入了不同的情感與思想,極大地提升了陶瓷書法的藝術價值和品味。明清兩代瓷器的生產發展更為迅速,在書法發展形勢和內容上,明、清兩代瓷器上的題寫方法、位置、文字等都有了一定的程式并固定下來,書寫的形式和內容從無序到有序,反映了陶瓷書法自身發展的規律。
二、陶瓷書法與傳統書法的異同
陶瓷書法藝術和傳統書法藝術兩者有著很多共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它們都是以流動的線條來表現作者的情緒情感和個人修養,都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狀物與抒情相統一的藝術。書寫者將自己的生命感悟、審美趣味化為或濃或淡、或枯或潤的線條,最終在作品中得以傳達與升華。陶瓷書法作為一種獨立的裝飾工藝美術,由于其獨特物質及媒介材料的審美屬性與工藝性,更有著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它需要綜合運用陶瓷工藝的各種形式、技法。以下針對陶瓷書法的典型特點與傳統書法進行對比:
陶瓷書法雖然是傳統書法的母體脫離形式,但還是來源于傳統書法,由正文、題識、款印三部分組成,其中書法的表現形式如書體、字體、結構、布局、構圖、風格等都趨于一致。
陶瓷書法與傳統書法最大的區別就是其載體不同。從歷史上看,運用毛筆在宣紙上進行的傳統書法有兩千年的歷史,其載體為宣紙。宣紙上書法可卷曲折疊,書寫方便,但長期保存易受泛黃、淋濕、蟲蛀等損壞,保存需尤為小心。陶瓷書法發展至今歷史也很久遠,自新石器時代的陶文開始,至今已有五六千年歷史,載體主要為陶瓷。陶瓷不僅有平面書寫方式,還有立體方式,其最大優勢就是表面光潔耐腐蝕,久不變色等。由于載體的不同,其觀賞方式與效果也都不同,尤其是陶瓷的立體表現形式,在坯體上需要通過旋轉或立體觀察來進行,書寫者通過配合陶瓷的豐富造型與各種畫面裝飾需求,可進行有效地書法裝飾,書寫過程中更加注重人與物的情感體驗。
陶瓷書法與傳統書法在創作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陶瓷原料主要為泥坯,這就決定了陶瓷書法不僅可以像傳統書法一樣運用毛筆來書法,也可以運用釉料來進行釉上或釉下書寫,同時還可以進行刻字、捏貼、剔字等綜合裝飾的表現手段來達到不同的效果。若是直接在坯體上進行書寫,它對書寫者的要求比傳統書寫的要求更高,因為陶瓷需要進行燒制,燒制本身就意味著風險,再加上陶瓷工藝制作的各個環節與工序的復雜性,所以導致陶瓷書法作品的完成速度慢,風險大。此外,由于陶瓷載體的特殊性,陶瓷不僅可作為藝術品,也可制作成陶瓷制品,當制作成陶瓷制品時,就可對名家的書寫作品進行復制而用于商品的批量化生產。
三、陶瓷書法的創作特點
陶瓷書法的載體為陶瓷,它屬于陶瓷裝飾的一個重要組成,其創作程序也就離不開陶瓷工藝的工序。陶瓷書法的一般創作程序先是選坯,然后進行設計與構圖,再是書寫或制作,最后就是燒成。選坯就是選擇瓷板或立體器型,用于釉上或者釉下創作。瓷板與立體器型都要求完好無缺并利于加工。瓷板需要平整,表面光順,器型需要造型具有美感,成型符合工藝。設計與構圖主要針對書寫的籌劃,不論是瓷板還是器型,創作之前都必須預先把制作的細節規劃好,以便于書寫制作。其中有以下書寫創作要點:
釉上書法。釉上書法的方式在陶瓷書法中運用最為廣泛,也是相對較為簡單的一種方式,它是采用釉上油料直接在已高溫燒成的白胎瓷上進行書寫,書寫后再經700℃至800℃的低溫燒制。該書寫最大的優勢是可反復修改,任何書寫者在此方法基礎上都可隨意發揮。但白胎瓷面較光滑,無宣紙的滲透與暈染,初次運筆需逐步熟悉,與宣紙相比有一定的難度。(圖1)為景德鎮當代書畫藝人正在進行書法創作,瓶體采用釉上書寫的方式,成瓷后書寫后如不滿意擦除即可。
釉下書法。釉下書法較為常見的是青花料(水料)書寫,或者是在青花基礎上延伸的釉下彩料書寫的表現手法。無論是釉下還是釉上,用毛筆書寫都是最基本的方法,釉下書法直接在泥坯上書寫,下筆無悔,然后再施上一層透明釉并以1300℃高溫一次燒成。泥坯上書寫的手感接近于宣紙書寫,泥料也具有滲透和暈染,也需要掌握原料的干濕度等技巧。古時的風俗習慣沿襲下來的釉下書法作品不常見,但釉下書法在現代陶瓷創作中非常普遍,尤其是景德鎮當代藝術名家中的青花作品,作品最后的書寫正文、題識和款印那是必不可少的。(圖2)是來自景德鎮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創作的青花陶瓷作品,器型大量篇幅直接采用釉下青花書寫。高溫燒制的成瓷面釉透亮,青花色澤清幽典雅,再結合書法本身的內容,讓人感受到青花所獨有的文化氣質。
刻字。刻字分陰刻與陽刻,有釉上與釉下之分,可以在坯上雕刻,也可以在成瓷上雕刻。釉上為成瓷上雕刻,采用鋼鑿在成瓷表面上進行雕琢,可根據書寫內容、字體間距、書法章法等因素來統籌安排。刻字常用在陶瓷器型上,比如在瓷瓶、箭筒、陶瓷茶具等進行雕刻,遵循造型美感、色彩協調、色彩和諧等特點。景德鎮楊潤泉的郎紅窯變唐詩陶瓷書法瓷瓶,經高溫1300℃燒成后,在郎紅釉面進行唐詩陰刻,書法的凹處用黃金粉加油料填寫在字樣里,反復多次后晾干色彩,再經800℃左右的燒制后成瓷,該作品對雕刻書法難度極大。
捏貼與剔字的其它創作。捏貼屬于釉下的一種方式,創造者先準備好書法作品,將泥料用水調和成粘性,根據不同的字形特點進行捏制,再將捏制好的字體用瓷泥粘到陶坯上,最后經過高溫一次燒成。與浮雕效果不同的是,字形與坯體分兩部分分別制作,捏貼的方法字形的立體感也更強;剔字是在坯體表面上先噴上釉料,再用毛筆書寫,將字形剔去后燒制完留有白字書法,稱為留地剔字,反之將底色剔去字形留下,稱為剔地留字。
四、陶瓷書法的傳承與創新
陶瓷書法與傳統書法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二者有著共同的文化內涵,有著和諧的審美情趣,傳統書法的形式美和陶瓷載體的材質美在文化內涵和形式上的聯系,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開拓了新的境界,這里僅就陶瓷書法的藝術成就與影響略作闡述:
陶瓷書法為陶瓷材質融入了傳統書法藝術,拓展了書法藝術的門類,使書法藝術不再拘泥于單一的載體,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內涵與藝術品位。
陶瓷材質作為書法載體具有其特殊意義。陶瓷書法不僅運用方式非常豐富,最主要的是陶瓷本身具有耐腐蝕性強、質地堅硬,、表面光滑、形態豐富、永不老化等特點,這對書法物品年限的保存具有現實意義。
陶瓷書法用于陶瓷的綜合裝飾,對陶瓷本身的裝飾發展與創新也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書法藝術運用于陶瓷,不僅是形態的裝飾,也是意境的表達。傳統書法的筆墨氣韻融合不同釉色的陶瓷器型,體現的是人與物的交流,傳達出書法者的真情實感和審美意趣。意在筆中、韻于瓷內,揮灑自如、呼之欲出的藝術效果,陶瓷書法所呈現的意境美可謂淋漓盡致。
陶瓷書法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書法主要以詩文出現,其中的格言警句對世人的影響至深,不僅宣傳了文學作品,而且蘊含著人生哲理,傳播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又增添了陶瓷作品的思想性與教育性。
陶瓷書法將歷史文化的尊崇與時代相結合,用泥與火熔鑄的語言形式去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它在某些方面有著傳統書法所不具備的優勢,不僅有著巨大的收藏空間,還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這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創作和發展更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我們需傳承傳統書法的博大精深,又要對陶瓷書法進行推廣與創新,做到了解陶瓷書法技法,熟悉運用陶瓷書法規律,使當代的陶瓷書法藝術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姚山晨.書法氣韻論[J].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77-78.
[2]姜強.論陶瓷繪畫藝術語言[J].社會科學家,2011,(8):139-141.
[3]姜強,汪勇.論中國畫與陶瓷繪畫藝術神韻的融合[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8,(4):103-104.
[4]王瑞華,蘆白平.淺析書法裝飾在陶瓷創作中的運用[J].景德鎮陶瓷,2012,(6):10-11.
作者簡介:
饒舜,男,景德鎮陶瓷學院。研究方向:陶瓷產品設計,陶瓷藝術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