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平面構成是設計體系之基礎課程,平面構成形式美到底美在哪里?我們只有用審美的眼光審視生活,從具體的審美實踐中去感受美的存在,分析美的形式,才不能落入“內容決定形式”的窠臼,從而為形式美找到存在論的根基。通過追尋平面構成美的根源,不僅對平面構成形式美的創造與訓練有尋根的意義,對設計美何以可能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吳冠中;形式美;平面構成;設計美
一、引言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先生用他畢生的心血為人類創造了不朽的藝術。吳冠中先生發表在《美術》第五期上面的《繪畫的形式美》這篇文章強烈質疑美術界當時流行的“內容決定形式”的觀點,觸發了一場歷時五年的關于形似與內容、形式本身是否就是美的問題的爭論。《關于抽象美》《筆墨等于零》《內容決定形式?》等文章更是在美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吳冠中對于中國美術理論的最重要貢獻即是他關于形式美、抽象美的論述與探索,以及關于“筆墨等于零”“風箏不斷線”的著名論斷。吳冠中說:“我們不能安分于‘內容決定形式’的窠臼里,并以此來決定形式,命令形式為之圖解,這對美術工作者是致命災難,它毀滅美 [1] 。”在藝術為政治服務的那段時期,我國的構成教學還沒有起步,在這種情況下吳冠中的觀點當然是激進的,但足以看出其思想的前瞻性。而如今平面構成已成為全國各大藝術院校藝術設計的基礎課,從現今的平面構成的課程特點來看,吳冠中的觀點對構成教學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因為平面構成的特征就是抽象形式的美的規律。如今吳先生已經仙逝,但他的思想仍然滌蕩著我們的心靈。
二、平面構成的定義、研究對象、方法、
特征以及與整個設計體系的關系
平面就是空間的二維特征;構成就是指將不同形態的幾個元素,以一定的形式美法則及規律,將其重新組成為一個新的形象;平面構成是:將既有的形態(包括具象形態和抽象形態——點、線、面)在二維的平面內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則進行分解、組合、重構,從而創造出新的理想形態的組合形式。構成設計中的點、線、面是一切造型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存在于所有造型設計中。平面構成就是以這些基本元素以及元素的組合規律為研究對象,運用點、線、面的律動組成結構嚴謹、富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形式感的構成作品。與具象表現形式相比較,它更具有廣泛性。
平面構成不是以表現具體的物象為特征,但是它反映了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性。它有兩方面的特點。第一,它以知覺為基礎。平面構成不是簡單地模仿具體的物體形象,而是以知覺為基礎,強調客觀現實的構成規律,把自然界中存在的復雜過程,用最簡單的點、線、面進行分解、組合、變化,反映出客觀現實所具有的運動規律。第二,它是一種高度強調理性的活動,是自覺的、有意識的再創造過程。平面構成運用了數學邏輯、視覺反應、視覺效果,對形象進行重新設計,構成空間深度,并突出它的運動規律,表現出具有超越時間、空間的圖形效果。作為“三大構成”之一的平面構成是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平面構成是構成設計中最最基礎的部分,主要探討二維平面的構成規律,它以形象的感知經驗為基礎,通過理性和邏輯推理對視覺要素進行分析,注重培養學習者對形態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三大構成作為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對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起著奠基作用。
三、平面構成的元素以及元素組織規律的美學內涵
點、線、面是平面構成的基本元素,也是一切造型設計的基本元素。然而,自然界當中并不存在純粹抽象的點線、面等幾何形態,大多數人對點線面的認識是認識論的,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科學認識的層面,而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幾何的美學本質。所以,對平面構成基本元素的美的認識不應僅從認識論上去理解,應該也從存在論的角度去理解。對世界結構的認識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的自然哲學、本體論哲學的討論,尤其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研究,對我們認識平面構成元素的美仍然有無限的啟發。畢達哥拉斯學派是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探討美的本質的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質是由某種數量關系決定的,萬物按照一定的數量比例而構成和諧的秩序,由此他們提出了“美是和諧”的觀點。畢達哥拉斯學派還認為,外在的藝術的和諧同人的靈魂的內在和諧相合,產生所謂“同聲相應”。 畢達哥拉斯學派偏重于美的形式的研究,認為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一切立體圓形中最美的是球形。據說畢達哥拉斯學派最早發現了所謂“黃金分割”規律,而獲得關于比例的形式美的規律。
這一認識相對于水火土氣等具體元素是世界的本源來說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普遍性與抽象性。純粹抽象的幾何形態的產生是人們在追尋自然的本源的過程中產生的。從人類思維開始運作以后即人類開始自覺以后,有思維靈性的人們就開始給自己尋找存在的理由。人們以自然為對象最后對象化到自身,在對自然的長期觀察與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月亮有圓缺,人體結構對稱,葉子的對稱,萬物枯榮有序等存在論認識上的數理結構美。從而進一步從復雜的自然中抽象出了純粹的幾何結構。盡管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學觀點有客觀唯心主義的傾向,但如果從審美實踐的角度去理解,他仍然是主客觀的統一,是人從長期的審美實踐中認識到的自然的結構美,自然的結構美的存在論基礎不是純粹自然而是人的審美實踐,不是純粹的自在之美,而是人的審美與自然的和諧的統一。因此,平面構成的元素——點、線、面的產生以及它的美的源泉就不能不說與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學觀點有一定程度的符合,所以,對于平面構成形式美的研究,對點線面的美的分析,也應該以人的審美實踐為美的存在論基礎,從人對客體的長期審美實踐出發,才能從根本上真切地把握平面構成元素的元素美。
平面構成的形式特征就是它的抽象性,它不是去寫實地模仿自然、模仿社會結構,而是從自然社會中抽出具有本質的結構形式,進而進行分解重組,進行理性形式的推演重構,創造出具有觀念性認識的理想形式組合。但是由于它拋棄了對具象的模仿,以抽象的創造性的新組合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會讓人感覺有點無所適從,感覺上比寫實的作品喪失了審美的作用。其實不然,如果同樣以人的審美實踐作為美的存在論根基,我們去審視美的形式,審視形式美法則,就不至于為了形式而形式,就不至于陷入純粹形式美的漩渦而不能自拔。我們不是去否定純粹形式研究的意義,而是給純粹形式美找到美的根基。縱觀近現代的一切抽象藝術,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陌生化,好像只有形式沒有內容。抽象藝術表面上看拋棄了客觀寫實,實則不然,不管它以何種讓人費解的抽象的外在形式顯現,其根源都來自于審美實踐的經驗,即使是以弗洛伊德以及榮格的無意識理論為根據的抽象藝術,他的無意識里面的習慣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甚至夢境,都還是有人類審美實踐經驗積累的成分在里面。所以,這些讓人看不懂的形式結構依然是人的審美實踐經驗的具體外化,是對物我同構的本質表達,是理性與感性的同一,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而不是對什么所謂的二元對立的超越。從人的審美實踐出發去審視平面構成的形式美組合的規律,我們就不會被它迷人的表象所迷惑,去為了形式美而形式美,只創作美的外殼,而沒有美的內涵,從而進一步把握平面構成的審美根基,那就是人和自然的異質同構美,人和自然的和諧美。
四、吳冠中繪畫對平面構成形式美研究的啟發
關于形式美,吳冠中說:“美,形式美,已是科學,是可分析、解剖的。對具有獨特成就的作者或作品造型手法的分析,在西方美術學院中早已成為平常的講授內容,但在我國的美術院校中尚屬禁區,青年學生對這一主要專業知識的無知程度是驚人的!他們全然不知形式美的根本作用及其科學規律,視覺的科學規律。”吳冠中在《關于抽象美》中寫道:“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們對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愛是本能的,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抽象美,形式是美術的本身,要在客觀物象中分析構成其美的因素,將這些形、色、虛實、節奏等等因素抽出來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這就是抽象美的探索。”
如今,對繪畫的形式美的探索,對繪畫元素的抽象,以及對形、色、虛實、節奏、韻律等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已是一個重要的美學課題。吳冠中繼承和發揚了克萊夫·貝爾和羅杰·弗萊的“有意味的形式”,吳冠中把點、線、面從具象形態中抽取出來,以高度概括、簡約、純粹的點、線、面組成新的繪畫形象,形成一種具有鮮明的節奏感、音樂感,以及形式美的繪畫。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吳冠中雖然推進了形式美的解放,但他所說的形式美感,第一是專門針對視覺形式的藝術而言的,與之相對的文學藝術不以視覺呈現和視覺表達為主體,不以直觀的形式美來表現;二是,雖然形式美得以自律但是絕不是和內容的脫離,他的形式美的美學根源依然是人的審美實踐經驗,吳冠中的美感來源于他生活中的審美實踐。在他的佳作中,江南的小橋流水白墻青瓦,童年的美好回憶,無不滲透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家鄉美的贊嘆。他的形式美就是從家鄉的風景中抽象提煉出的形式結構美,是創造性的理想的美,是和家鄉的氣息息息相關的美。他的這種繪畫的美學思想就是平面構成形式美的美學根源。他反對筆墨的獨立化發展,即繪畫要有形象而不能完全抽象。他在《筆墨等于零》中寫道:“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價值等于零。”他在《風箏不斷線》中區分了抽象與無形象。他認為抽象并不是無形象,無形象是斷線風箏,那條與生活聯系的生命攸關之線斷了,聯系人民感情的千里姻緣之線斷了。一切形式及形象都無例外地源于生活,包括理想的和怪誕的,只不過是淵源有遠有近,有直接和間接的區別而已。所以吳冠中的美學思想是實踐的美學思想,不管他手中的風箏飛得多高多遠,但是牽著風箏線的依然是人民的感情。在《心靈獨白》一文中,吳冠中自道:“形式美來源于生活,正同我的感情是鄉村山野培養,忠實于自己的感受和情思,挖掘出來的形式美的意境便往往是帶著泥土氣息的。”吳冠中在繪畫中的探索無疑對平面構成的形式美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在繪畫中的探索和努力,如今就是平面構成等設計體系之基礎課程要做的事情。
吳冠中先前所說的“禁區”現在已經解禁,他所說的“禁區”現在已是構成教學研究的重點。這種關于藝術自律性和本體論的形式美學,對平面構成形式美研究的深入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吳冠中繪畫的美學思想能夠指導平面構成形式美的創造,指導我們對構成元素以及組織規律進行形式美的探尋與分析,就像他所說的那樣對構成的元素我們也可以分析解剖,甚至做一些類似于物理學和幾何學的分析研究。而且西方的美術及理論教育中,這些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了,康定斯基、保羅克利、畢加索、德庫寧、波洛克,還有卡希爾、索緒爾、蘇珊朗格、阿恩海姆、德里達等人都是這方面的專家。如今,我們也在努力學習西方文化藝術的精華,確實也在平面構成的學習與訓練中如吳冠中所說的那樣在做,問題是如果沒有參透吳冠中繪畫的美學思想,按照這一思想去做平面構成形式美的研究也是極其容易走向反面的。比如,在平面構成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一部分人會被具象的形象束縛,把美理解為花朵美女之類的具象形象,另一部分人又會很輕易地把現成的點、線、面等形式因素作為既定的認識起點,去擺弄形式美,去套用形式美法則,片面認為形式美就是形式美法則的簡單遵循。這中間由于缺少了美從何來的追尋過程,缺少從現實的生活中去感受美的形式、分析美的形式、提煉美的形式的審美實踐,而沒能在似與不似之間創造出貼近生活形式的意境美、抽象美。這種基于認識論上的平面構成的形式美創造出來的形式美,往往就會由于喪失了形式美的存在論根基而流于表面,會對我們形式美的學習產生很強的迷惑性,甚至是誤導,造成我們長時間地徘徊在具象美與形式美之間而不能真切地體會形式美的根蒂和來源。這恰恰是吳冠中所擔心和反對的,也是平面構成形式美創造應該避免的。所以我們除了感激吳冠中先生對形式美自律所做的貢獻外,也不要忘記他在《筆墨等于零》《風箏不斷線》中的忠告。也就是說平面構成形式美抽象美的研究絕對不能從形式表面出發,擺弄來擺弄去還是那個點線面,而忘記了形式美的根源是我們生活中長期的審美實踐經驗。平面構成的形式美訓練與創造,不能缺失對美的根源的追尋過程。我們應該熱愛生活,以審美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的一切,應該多花點時間耐心地從美的追尋過程中,從具體的審美實踐中去抽象提煉出美的形式因素,然后用這些形式因素再去探索美的形式的組合規律,去創造貼近審美實踐經驗的新的形式美構成,去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物的異質同構。它才是審美的實踐,美的源泉,這個過程才是平面構成形式美的形成的真切體驗。
五. 結語
美?形式美?對于一個從事設計工作的人來說搞清楚這些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從具體的審美實踐中發現美,如何認識、理解對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構成其美感的形式因素,從具象的審美對象中抽象出結構形式美,從而根據當下的審美實踐經驗對結構形式進行有意義的重構,而不喪失美的本源,是平面構成形式美創造的重點。吳冠中能用本來作為獨立發展的形式構成作為寫意的工具去創造繪畫的美,他成功了,得到了世人的認可,這也就充分說明了平面構成對抽象的形式美創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通過對平面構成的形式美抽象美的美學追尋,還有吳冠中的啟發,我們為平面構成的形式美抽象美找到了美的根基,那么作為設計體系之基礎的平面構成的地基作用就會更加牢靠,設計這座大廈的美感才會永不褪色。我們在平面構成的形式美創作中,在任何形式的美的設計中,都要從審美實踐出發,都要從這個美的根源出發,才不能喪失美,從而經得起美的考驗,而且也一定不要忘了吳先生的忠告。無論形式語言得到何等的發展都不能脫離審美實踐的根,否則形式美由于缺失了美的根基,而就真成了“形式美”。以審美實踐為美的來源和根基來探討形式美的規律應是平面構成美學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吳冠中.橫站生涯[M].團結出版社,2008.6
[2]孫彤輝.平面構成[M].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3;6-19.
[3] http://baike.baidu.com
[4]吳冠中.文心獨白[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8
[5] 朱光潛.談美書簡美學拾穗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8
[6]張志偉.西方哲學十五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6
[8]王宏建.藝術概論[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7
[9]凌繼堯.美學十五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
作者簡介:
王傳輝,碩士研究生,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藝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