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表現中捕捉風格,首先要確定風格的基本方向——確認作品中的功能和讀者群特征,確認自己將提供何種印象給讀者。其次要確定表達的基本路徑——尋找符合風格方向的構成元素的造型表達,尋找符合風格方向的構成元素的編排樣式,尋找符合風格方向的實現媒介。結合中國傳統漆畫與日本像素畫,又反饋于中國當代設計,最終的目標是能夠在移動設備上呈現帶有自己風格化的作品,讓人能讀懂現代設計也能擁有傳統文化內涵。
關鍵詞:傳統漆藝;像素化;應用程序;風格化
一、傳承漆藝初探
研究生階段,有幸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漆藝工作室金輝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漆藝這門傳統中國手工藝。在此之前,對漆藝的印象只是在山西平遙旅游時候觸碰過的漆盒而已。
課程中,金老師介紹了漆藝門類和一些基礎技藝,解讀了他的老師,中國現代漆藝的開拓者,喬十光老師對于漆藝的解釋。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課程結束后,筆者親自造訪安徽宏村,探尋喬老師將徽派古建筑的美學運用于平面漆畫中的藝術風格。但是經過探尋與思考,發現就漆畫本身而言,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小品,并不需要嫻熟的繪畫技巧。即使細節處理方面略顯粗糙,但是漆畫本身所蘊含的精神要素,所透出的藝術語言,所追求的藝術儀表和駕馭材料工具的手法,事實上已經掩蓋了畫面本身的缺憾。(摘自百度詞條《喬十光》,由網民創作并享有版權)
漆畫強調裝飾性,力求均衡、呼應、堆成、調和,注重畫面的空間美、平面化和程式化(摘自百度詞條《喬十光》,由網民創作并享有版權)。將像素化的設計運用在微信公眾號的圖文消息中,則這些創作方法,完全是共通的。像素化的藝術風格形式,和漆畫中最基本的貼蛋殼技藝(平磨螺鈿和雕填)有其藝術的共通之處。在親自創作漆畫的過程中,每每用鑷子擊碎一片蛋殼,其碎裂的偶然性,在初學者看來都是新鮮的。最終,由無數細碎蛋殼平磨推光而成的像素圖面,形成了一幅具體的畫面。也正是這樣,從局部到統一,形成整體美、協調美均衡的一幅畫面。
通過漆藝課程學習所得到作品(圖1)來闡釋我從課程學習中得到的藝術靈感。首先,漆藝作為一門傳承下來的中國手工藝,它在表達形式上依然遵循黑白灰的基本元素構成,手工藝者用理性的思維構建出一幅畫面,得以在媒材上充分表現。但是,因為技藝的生疏,學生或者初學者在制作時,因為那一部分生疏技藝得到的偶然結果,反而是個性的流露,讓作品在最終呈現出理性與感性的雙面性。這種雙面性特別地珍貴,一個手工藝匠人也許技藝高超,但是并不會在作品中呈現這些偶然,他們甚至會將這些偶然看做成失誤。而漆工藝的一切,對于初學者來說都是新鮮,這些新鮮感會帶來思考,在創作中也會感覺特別充實,時間也會相對過得快,這是最精彩的時刻。
二、漆藝與視覺傳達的碰撞
理性地、技術性地表現設計作品,必然成為首要的、基本的選擇,而對于藝術水準的追求,則放在了更高的層面(陳青《編排設計》享有版權)。沒錯,作為一個想要將傳統工藝中的元素運用在當代設計上的藝術家而言,我們要追求的不是作品理性創作,而是更高的藝術水準。從藝術家,逐漸轉變成了一個商業化的設計師,這個轉變過程之中創作的作品也許會不為外人所接受,不過,多樣性的審美是這個寬容的時代的標志之一(陳青《編排設計》享有版權)。相信總有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像素風格的人會喜歡這種搖擺風格(圖2)(圖2-1)。
像素化運用廣泛,在視覺傳達的多樣性表現上雖不及扁平化在移動設備UI設計上的運用風格主流,但是依然能在平面廣告等傳統傳播領域運用,甚至能夠被運用在現在最時髦的微信推廣上。通過文獻檢索,國內院校的眾多教授以及研究生已經就像素化在各領域進行了眾多的研究,部分研究生已經將視覺圖像像素化在手機媒體中的視覺化設計進行了探索(圖3),而筆者的創作研究只是在起步階段而已。
目前,將像素化的視覺傳達運用在手機社交軟件上,仍屬于空白領域。所以,一來是為了明確自己藝術創作方向(以像素化風格在微信圖文消息上的運用),二來是向中國傳統漆藝致敬。將像素化風格在智能移動設備的推送信息上,作為研究生創作方向。
三、提煉總結并付諸實踐
在表現中捕捉風格,首先要確定風格的基本方向——確認作品中的功能和讀者群特征,確認自己將提供何種印象給讀者。其次要確定表達的基本路徑——尋找符合風格方向的構成元素的造型表達,尋找符合風格方向的構成元素的編排樣式,尋找符合風格方向的實現媒介(陳青《編排設計》享有版權)。風格就是抽象與提煉元素,這種通過概括手段得出的藝術語言,會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視覺體驗。通過這種元素最終組成的畫面,沒有視覺的多樣性,有的只是對元素的高度概括。
(圖4)是運用在大眾點評吃貨節上的一個banner,設計的元素是“小當家”、炒鍋以及宣傳solgan。在(圖4-1)自行的演繹中,“小當家”變成了像素風,其中“小當家”卡通人物的形象并沒有改變,但是其完全具備了傳統漆畫的藝術語言。可以說,這就是一組漆畫,只不過他運用在了廣告營銷之上。當然,最后(圖4-1)并沒有被產品經理所認可,在吃貨節的設計風格上,運用的依然是原來的風格元素。畢竟,一個小小的banner只是頁面組成的一部分,如果整個頁面是協調統一的像素風,相信也是一組強有力的視覺作品。
依稀記得本科階段的一節設計課上,秦一峰老師向我們介紹修拉,讓我了解早在19世紀就有印象派畫家對像素主義進行了研究。而電腦和數碼相機的出現,比修拉的創作探索,則要晚半個世紀。當然,本文主要是探尋從傳統漆畫中分離出來的大塊像素元素(蛋殼,螺鈿拼貼技藝)運用在數碼設計上(微信公眾號圖文推送運用)的聯系。
像素化地設計畫面,并不是讓觀者去看單一的一個像素點或者一塊。設計師在創作的結尾,一定要讓畫面變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成品,讓人能體會到像素化的復古風格,在手機屏幕中顯得不那么地突兀。畢竟,區別于傳統手工藝以及紙本作畫的特點,數碼設計本身,這個語言已經在觀眾的腦海中根深蒂固。而傳統手工藝作品以及紙本作畫是有實物的,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不是一個單純的屏幕效果,所以說服力會強大得多。特別是手工藝作品,一個漆盒、一件玻璃作品、一個陶瓷罐子……擺在觀眾面前的實物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一種說服力。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在抽象的屏幕上打動觀眾,是筆者當前要繼續實踐的。一定的工作量,加一定的嘗試,不停地生產出作品,才能完成一套成熟的綜合作品,能夠融合晶格化語言,像素語言,在失去了具象的同時,又不會失去固有黑白灰對比等基本元素。
電腦作畫,不需要研究材料,但是沒有對材料的深刻認識,就不能將所思所想體現在電腦繪圖藝術上。漆畫門類不僅讓人在技法上對傳統繪畫的另一風格有體會,更讓人明白及時在這個“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依然有這么多傳統藝術門類值得我們去學習。這些藝術形式觸類旁通地加強了我們加強追求作品藝術形式的創新。只有經歷過,做出的作品才會有了內涵和意蘊,根基是很重要的。
結合中國傳統漆畫與日本像素畫,又反饋于中國當代設計,最終的目標是能夠在移動設備上呈現帶有自己風格化的作品,讓人能讀懂現代設計也能擁有傳統文化內涵。讓觀眾,也讓自己明白,我們的藝術是靈感從哪里來,根是什么,最終又想變成什么樣子。也許作品不會特別多,但是能夠在快速高效的信息時代,創作出一件思想、藝術和技術上統一的作品,內容、形式上形成統一,為其他想要在傳統領域和現代設計上尋找橋梁的創作者和藝術家提供一些參考價值,也就足夠了。
參考文獻:
[1]葉郎.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04).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09).
[3]陳青.編排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04).
作者簡介:
陳天籟,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互動創作研究。
指導老師:陳青,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