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域性是當代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征。從地域文化視角,以湖南當代山水畫家為例,對湖南當代山水畫的地域文化特征進行探討和研究。當前中國畫呈現多樣化發展,立足于自身,彰顯地域特色與風格是中國畫創作的一條重要途徑。
關鍵詞: 地域文化;中國畫;特色;風格
近年來,地域文化研究高潮迭起,大有成為“顯學”之勢,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這說明地域文化及其研究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代,對于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具有特殊意義和獨特價值。
近年來,一些論及“地域”以及地域文化的論著,對“地域”和“地域文化”概念的解釋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觀點。
其一,“地域”即古代沿襲或俗成的歷史區域,地域文化又稱區域文化。這種觀點認為,“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襲或俗成的歷史區域,它在產生之初當然是精確的,但由于漫長的歷史逐漸泯滅了它們的地理學意義,使其變得疆域模糊,景物易貌,人丁遷移,只剩下大致的所在地區了。如“齊魯”概指山東,“關東”泛稱東北等。
其二,地域文化也就是文化區。認為世界上無論何種文化,因其創造者無不生活于具體的地區,這些文化也就莫不帶有地域性特點。
其三,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內的文化現象及其空間組合特征,認為地域文化的發展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在文化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中,地理環境通過影響人類活動,而對文化施加影響。
其四,“地域”特指文化區域?!暗赜颉奔炔皇且粋€單純的地理概念,也不是指行政區域的劃分,而是特指文化區域,即在一定歷史階段所形成的、相對于其他地區有自己文化傳統的文化區域。
其五,地域文化也就是特色文化。所謂地域文化,也就是以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為標志所形成的特色文化,這種地域文化十分明顯地制約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
上述關于“地域文化”的解釋盡管不盡相同,但各種觀點在主要方面較為接近和一致。筆者認為,一定地域內歷史形成并被人們所感知和認同的各種文化現象就是地域文化。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性格,一個群體有一個群體的性格,那么,一個地域的群體當然也有其獨特的性格。為什么中國會產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這個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環境,它所產生的文化上的差異就很難消逝,會長期保存。一種文化的產生,主要還有它的物質基礎,那么不同的自然環境,當然提供的物質基礎也是不同的,這就產生了差異。所以自然條件不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方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從語言到衣食住行,從文化藝術到宗教信仰,都很容易與別的地方區分開來。中國有著廣袤的國土,有著涇渭分明的地域文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特征。
千百年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山水畫家遵循的創作原則,自然物象的千變萬化,為山水畫家從事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無窮的靈感。因此在面對自然時,畫家所處的地域與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狀態形成了不同的山水畫派和筆墨技巧,同時創造出了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畫法。董源、巨然以江南山水為題材;范寬用筆述說著對峻險雄奇的北方山水的認識和感受。由此可見,地域文化對于山水畫家的影響何等重要。
在湖南省當代山水畫壇,王金石、楊國平和曠小津三人的繪畫風格各異,在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各自發展出了獨具個性的屬于自己的繪畫特點。筆者整理有關資料,將三人試作比較,以期對湖湘地域特性的山水畫的發展和性質作一深入的探討和理解。
王金石,1954年生,湖南邵陽人。早年師承嶺南山水的湘派傳人曾曉滸,繼承了為師的衣缽,后入中央美院參師京派方家,而風格為之一變,儼然鼎立于湖湘大地并躋身于全國山水之林,成為湘派山水的新代表。
讀王金石的山水畫作品,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湘西情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或許只有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才能感受到湘西的特色,才能把記憶中的鄉情、鄉思、鄉味表達的如此貼切與深入,因為這早已成為融入血液中的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中國大地上不乏奇景,但是能真正讓人魂牽夢繞和耕耘不殆的終究是自己的故鄉。
湘西,在沈從文的文學作品里,是那水浪激流放排的號子聲,是純情質樸的鄉下丫頭翠翠,是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那樣的原生態,不論戰火硝煙、時光變遷改變了多少人與事,但改變不了的仍然是那一份鄉情。這一份鄉情同樣出現在王金石筆下的水墨湘西中。
一幅好畫,不同于照相機,不只是把景色如實表現出來,還要根據個人的經驗與審美眼光來經營位置、濃淡相宜的表達。不受外界具體物象的影響,我只表達自己心中那大美山水,因心造境,這是畫家獨特的心象世界。這時我眼前不再呈現石濤、八大的筆法、造型,也不去受自然景象的繁雜騷擾,暢游于心,進入超然物象的渾闊之境,是超脫自我和外在條件的限制而達到的精神境界。在王金石的山水作品中,不只是再現湘西奇異山川的景觀,而是畫者心中的世外桃源,畫里的一樹一石、一山一湖、一屋一舎,是現實中的卻又非現實中的,是畫者心中、夢里難以割舍的情結。
王金石早期繪畫風格偏向質樸、敦厚,畫面構圖飽滿。人說畫如其人,他的畫就如他的人一樣,是山里走出來的質樸的漢子。此時畫者的畫風正在探索中,尚無固定的繪畫語言與模式,畫面表達較傾向于對現實景色的如實描繪。經過三十幾年的探索,游歷祖國的大河山川,飽看高手名家的繪畫作品,不斷地學習與研究,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他的畫風逐漸有了自己的獨特境界,樹立了非常有特色的現代風格。他不再拘泥于一山一石是否符合傳統筆法要求,不再局限于每一筆傳承何處,而是尋找自己的筆墨語言與符號,繪畫語言與意境不斷升華。故而,在他的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宗炳“臥游”的感受,即便自己不能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也能在畫中飽嘗“人在景中游”的酣暢淋漓。同時,他亦能把握住在常人眼中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色,化腐朽為神奇??赐踅鹗┠甑纳剿髌?,其繪畫慢慢轉向有現代構成風格的王氏山水,構圖更注重點、線、面的概括,畫面黑白與虛實相長,用筆落墨胸有成竹,老辣精煉。
在王金石先生的現代山水作品中,無疑融匯著他對用筆、用線、用墨的大徹大悟,展現在他腕下的水墨山水,有著現代藝術家理性的抽象,同時兼顧傳統山水筆墨的精妙,虛實空間,筆墨濃淡的相互轉換自然天成。游走在他的山水之間,山麓與村舍之間的風景,富有詩意,安詳、靜謐、野逸。湘西大山的神秘,村落的古樸,一切都在述說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日出日落,就像醉人的酒一樣,酣甜,使人回味無窮。
另一位湖南著名山水畫家楊國平,號湘西山民,1958年出生于懷化洪江,早年師從于著名藝術家易圖境、楊曉村諸先生。楊國平出身于湘西侗族山寨,同樣身受湘西大山的感召,在藝術道路上保持著自己的淳樸本色,將自己的身心奉獻給了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始終如一地描繪著內心深處濃濃的鄉情與鄉思。我們在他濃淡相宜的水墨圖景中,看到的是筆墨的靈巧、淡淡的鄉愁與幽遠的意境。
楊國平的作品始終生機蓬勃,活力四溢,他與王金石同為從湘西走出來的畫家,風格卻截然不同:一個質樸端莊,一個靈巧水潤。楊國平的山水畫早年受老師的影響,其樹、石、山與屋舍的表達無法跳出湘西畫派的特定語言表現。其后,在臨摹大量的傳統山水作品,不斷地摸索與思考,將花鳥畫的寫意技法融入其山水畫中,自此開創出了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與路線。
雖然出生、成長于湘西,畫面中的構成元素仍然是湘西的山、樹、石,但是由于畫者融入了大寫意花鳥的構圖與筆墨技法,使得畫面水墨酣暢淋漓,靈巧生動。與王金石的山水畫相比較,一個表達的是湘西的真漢子,另一個表達的卻是湘西的柔美女子。就像一個母親生出來的兩兄妹,各有特色。
楊國平的山水畫帶我們的是單純的、酣暢淋漓的水墨境界。他的水墨山水畫,善用淡墨,讓淡淡的大塊的墨色在畫面中流淌,再加以濃重的用筆輔之,虛實濃淡油然而生。其構圖多采用花鳥畫的“以小見大”選局部來經營位置,卻依然掩蓋不了他嫻熟的筆墨功夫與山回水復,境界深幽的表達。
而曠小津這位才華橫溢的畫家,出生和成長于天津,他的行蹤所到之處都是雄渾巍峨的北方山水及當地風土人情,這使得他的畫里畫外,處處表露著北方山水的風貌。太行情結,是曠小津繪畫藝術中揮之不去的心中景象。
曠小津的山水畫多采用兩段式構圖,由下方伸出山頂,行人在游走,然后以巨山巨石作為承接,描繪中景,最后出現的是天空的景象——肆意流淌的云。這何嘗不是一個北方漢子性格的表達——簡單而率性,不拖泥帶水,不矯揉造作。他的畫多以太行山為描繪對象。北方的山不同于南方的山,南方的山山清水秀 、郁郁蔥蔥、綠樹掩眏,北方的山山勢險要、 懸崖峭壁 、高聳入云、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因此,在曠小津的山水畫中,畫面重巒疊嶂,氣勢巍峨、磅礴,以濃墨表現大山的氣質,以遒勁蒼老的筆法表現大山的質感,以氤氳漂浮的云氣來表達空間的節奏,既體現他對傳統的繼承,又表達了他對現代筆墨功夫的嫻熟運用。
縱觀當今中國山水畫,各流派的產生和發展,沒有不是立足于本地域山水、人文背景而昭然于世。只有張揚個性才是現代畫壇的主流,在當今世界繪畫的潮流里,我們應當發揚民族的個性特點,而在中國山水繪畫之中,則需要繼續張揚各個地域的人文特色,只有這樣,中國山水畫才能百花齊放。而王金石、楊國平、曠小津這三位湖南著名畫家的出生與成長的地域特色造就出三人風格不同、面貌迥異的水墨山水繪畫來,同時,三人的繪畫價值與觀念又有著較為相似的一面。從他們三人所獲得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對畫家一生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把這種特點轉化為內心的精神動力與繪畫意境加以揉合,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繪畫源泉。
參考文獻:
[1]雍際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時代價值[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52-57
[2]周華平.地域文化與中國山水畫[D].湖南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
湖南商學院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