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藏區的唐卡藝術作為藏族人民上千年來的文化積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繪畫技法,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在現代化進程的沖擊下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態。但是,身處藏區的藝術行業中,我們仍能較客觀地發現唐卡藝術在傳承、保護、搶救、發展與創新、產業化形態上所欠缺的部分及產生的一些矛盾。
關鍵詞:唐卡藝術;藏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藏大學創新團隊項目,項目名稱:西藏宗教科研創新團隊階段性成果
一、 藏區唐卡藝術的發展背景
(一)唐卡的價值
唐卡是藏文的音譯,早期主要是指用彩緞裝裱后可懸掛便于供奉的宗教卷軸畫。經過上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唐卡藝術不再只是為宗教服務的一種藝術形態,更由于其制作形式、題材內容的多樣化成為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唐卡作為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寶,有著獨特的傳統工藝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能較為客觀地反映了藏民族文化藝術的成就,具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二)經濟發展促進唐卡藝術的發展
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藏區經濟與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唐卡藝術不斷創造著經濟價值,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拓寬了藏區藝術家們的視野,有效地促進了唐卡藝術的交流,形成了文化產業鏈;另一方面,唐卡文化產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并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途徑之一。與此同時,部分唐卡藝術家掙脫了傳統唐卡儀軌的束縛,嘗試著對唐卡藝術進行新的詮釋,使唐卡藝術在這個階段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唐卡藝術的繁榮
在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準公布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藏族唐卡(勉唐畫派、欽澤畫派、噶瑪嘎孜畫派);在2008年6月7日,藏族唐卡(昌都嘎瑪嘎赤畫派、墨竹工卡直孔刺繡唐卡、甘南藏族唐卡)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在2011年6月10日,藏族唐卡(勉薩畫派)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在2009年9月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會議第四次會議上,經審議熱貢藝術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二、 藏區唐卡藝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政府持續性地加大了對藏區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同時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在一系列的政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項目的有力推動下,唐卡藝術通過網絡及傳統媒體等途徑走出了雪域,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了解、接受、探索與研究,促進了唐卡藝術走出國內,走向國際。
(一)唐卡藝術走出雪域,走向國際
2010年11月16日,“西藏唐卡藝術珍品展——當代唐卡畫師群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正式展出;2011年,在北京舉行了“鄭希林傳世工筆展之礪金唐卡專場”畫展;2013年10月,國家二級青年唐卡畫師夏魯旺堆在拉薩八廓街舉辦個人畫展;2014年9月10日,“安多強巴誕辰100周年紀念作品展”在西藏拉薩群眾藝術館開展……藝術家們的一次次唐卡精品展與學者們的學術講座、研討會,是對藏族傳統唐卡的新探索,沖擊著大眾的視野,傳播著唐卡藝術在傳承、保護、發展、創新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果,有力推動著唐卡藝術的合理利用和產業化發展,使唐卡藝術不再駐足于雪域,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綻放于國內外,展現出蓬勃的生機。
(二)唐卡藝術的傳承方式更為多樣化
西藏拉姆拉綽唐卡畫院、吉祥唐卡畫院、西藏唐卡畫院、拉薩丹巴熱單唐卡藝術學校、西藏大學藝術學院、青海民族大學藝術系、西北民族大學、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等畫室、畫院、高校、職校、藝術學校唐卡專業課程的設立,改變了早期傳統唐卡的傳承方式。在藝術的殿堂里,不分男女,不分民族,只要心中保持一份虔誠與熱愛。這些以傳承、保護、發展為目標的藝術院(學)校,為藏區唐卡藝術的發展培養出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有責任的、杰出的唐卡藝術家。
(三)唐卡藝術的創新性探索
1999年,具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之稱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現收藏于青海西寧中國藏醫藥文化博物館。《彩繪大觀》在繼承藏族傳統藝術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西洋畫的技法,同時采用純天然的植物與礦物顏料繪制而成,這種對傳統繪畫技法創新式的探索引起了國內外藝術界的高度關注,也影響了一批善于思考、勇于實踐的青年藝術家。多派風格的唐卡在繼承噶當與嘎赤畫派的基礎上,也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現在:技法從圖像制作轉向藝術創作,題材內容從宗教轉向世俗,審美也從傳統轉向現代。2012年7月,西藏和平解放60年重大題材“百幅唐卡工程”正式啟動,其主要繪制內容圍繞西藏和平解放60年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幸福生活和建設成就等,參與專家、畫師均不限年齡、專業,志在創作出能經得起歷史檢驗、人民群眾認可,具有廣泛代表性和藝術感染力的新唐卡。隨著唐卡藝術家與人民群眾審美意識的變化,為了進一步保護、繼承和發展唐卡藝術,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唐卡的創新勢在必行,但是,傳統唐卡的制作、材料、題材、構圖等有些內容是不可缺失的,其他元素的融入也將使唐卡的創新實踐成為一個長期的過程。
(四)傳統唐卡藝術的保護與搶救
2003年,王家鵬主編出版畫冊《藏傳佛教唐卡》,2010年,嘉央群培出版畫冊《香巴拉·嘉央群培作品:唐卡、壇城》;2010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畫冊《修法寶源》本尊唐卡集;2011年,李飛編著出版《唐卡奇珍:中國古代唐卡藝術鑒賞》;2012年4月27日,賀中主編的《西藏多派唐卡經典賞鑒》畫冊首發儀式在拉薩舉行。2013年6月,勉沖·羅布斯達先生編著出版《藏族唐卡勉薩派傳承人羅布斯達唐卡作品》。2015年,藏族唐卡勉唐派傳承人丹巴繞旦唐卡作品集正在制作擬出版。多年來,一些唐卡藝術家與專家學者執著地為了唐卡藝術的傳承與保護辛勤耕耘著,他們的努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唐卡留下了寶貴的傳承與研究資料。在保護與搶救傳統唐卡方面,應該充分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形成上下合力,將保護與搶救的理念轉化為對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
三、 對發展中唐卡藝術現象的分析
盡管藏區唐卡藝術的發展在大好背景下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態,但是從現狀我們仍能發現諸多矛盾與問題,如:唐卡創新還受到一定的爭議性;唐卡各流派傳承人的精品畫冊應該成為必然;缺乏對當代唐卡藝術發展現狀研究的專著問題;唐卡藝術產業化后質量是否能夠達標。
(一)唐卡創新具有爭議性
現在藏區內外的交流雖然處于開放狀態,也因此迎來了唐卡的繁榮發展,但是在發展中對于唐卡的創新形式的爭議頗多,如:對于新唐卡以及某些唐卡藝術家們的大膽嘗試性創新,改變布面制作方法、使用不同的繪制材料、將現代高科技產品繪制在唐卡布面上等,普通人民群眾和部分傳統唐卡畫師在感嘆畫面效果的同時,會感覺這不再是唐卡,認為它已失去了傳統唐卡藝術本身的內涵及代表意義,僅是具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創作。產生這種認知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普通大眾和部分傳統唐卡畫師對于唐卡的認知一直停留在傳統唐卡的宗教特征上,忽略了唐卡被稱之為藏民族的“百科全書”的特性,除宗教作用、藏族醫學和藏族歷算的教育傳承功能外還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它不只是神圣的藝術也是符合大眾審美的、具有一定時代性的藝術;二、具有創新意識的唐卡藝術家們在進行創作的嘗試過程中忽略了唐卡藝術的一些重要元素和普通大眾、傳統唐卡畫師對創新性唐卡的接受能力,或是在創作時對整體畫面的掌控力有所欠缺。在這種情況下,采用何種形式來確保唐卡的精神要素得以延續并能有所發展,也就成為唐卡創新工作中最重要也最難控制的部分。
(二)唐卡各流派傳承人的出版精品畫冊成為必然
無論是為了唐卡藝術的后期傳承、研究,唐卡藝術精品畫冊的出版、留存都是必需的,特別是各流派傳承人或有責任感的優秀畫師的精品畫作出版。事實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唐卡的保護不應只是對各流派傳承人的畫作進行收藏,更重要的是永久性地留存,使其不再只是展覽館、博物館、藝術館的藏品或展品,能以更廣泛的形式進入大眾的視野。
(三)缺乏對當代唐卡藝術發展現狀研究的專著
相對唐卡藝術精品畫冊而言,對當代唐卡藝術的研究專著確是極少的,雖然發表的期刊論文較多卻也較雜,未形成一套系統、科學的研究專著,包括對各流派傳承人及流派風格的當代研究。這也將是學者們以后可關注并加以研究的一大課題。
(四)唐卡藝術產業化后質量方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開放,唐卡藝術產業化雖然促進了藏區的經濟發展以及唐卡藝術的繁榮,但一些文化公司或以營利為目的的商人并不會保留唐卡的“原真性”,會省略或簡化某些繪制工序等。出現這樣的唐卡作品將會影響唐卡的藝術發展,也會影響區外人士對唐卡的真實評定。唐卡這種由傳統的社會環境和精神信仰共同組成的藝術形式,在與當代外來文化交流后必然存在一定的沖突和矛盾,這將是唐卡產業化后的突出問題之一。
四、結 語
藏區的唐卡藝術作為藏族人民上千年來的文化積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繪畫技法,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在現代化進程的沖擊下,保證其原真性與完整性的前提下,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藏族唐卡進行傳承、保護、搶救與創新探索發展。盡管在此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相信在眾多唐卡畫家與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實踐下能夠不脫離傳統的前提下,在當代共同開創出藏族唐卡藝術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格桑益西.當代藏族美術的創新主流[J].西藏藝術研究,2003,(02).
[2]元旦尖措.發掘民族文化精髓,展望唐卡藝術前景[J].東方文化,2012,(01).
[3]中國藏學編輯部.藏族世界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解題名錄[J].中國藏學,2012,(s1).
作者簡介:
王琳,西藏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間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