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批評相對美術史論而言,對當代美術發展的影響力較為重大,美術批評以鮮活的現場感和鮮明的針對性為特點,深入當代文化運行的審美敏感與批評策略,又必然與美學、社會學、傳播學理論的最新思想成果聯系,要真正了解當代美術批評,了解其范疇、方法和價值,就必須從多方位觀察、多方位發掘中國傳統的美術批評理論。正確的美術批評可以讓美術事業的發展更順暢,現代的美術批評中以多向化為主,在不同的層次體現出應有的素質,把現代的美術帶領導新的道路上。
關鍵詞:美術批評;美術史論;多方位;審美敏感
很多有關美術批評的文章中都提到過,不管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文學批評都直接影響著美術批評,這種影響不僅是方法論的還是認識論的,甚至在理論上,美術批評也很大程度上相似于文學批評。何為美術批評?西方美術批評史上,因美術發展基本上都以模仿自然為主旨,故美術批評主要分析的是怎樣準確、生動地表現特定時空中的客觀物象以及美術自身的特征。而中國的美術批評則有自己獨特的地方:通常都有著清晰的歷史繼承性,而且滲透著哲學和文學意識,并且還會形成特有的概念和規范,批評的最高標準不是注重藝術形象的形似問題而是比較注重作品的氣韻和節律。
一、美術批評的現狀
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美術批評較之前變得十分活躍,并且對西方現代以及后現代美術批評理論尤為關注,而且通常以西方藝術及其美術批評觀念作為參考或標準,在批評實踐中出現了一股狂躁風,大多數批評家都呈現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并且都跟風隨大流,這樣導致本土文化和傳統的美術批評都受到了冷落。為了避免二十世紀美術批評的“西化”傾向,打破西方美術批評的“中心主義神化”,許多學者都進行了深刻的探討,針對目前的美術批評現狀,學習和分析我們本國的傳統美學觀念和傳統美術批評理論顯得特別重要。其實美術批評應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我們應廣泛吸收優秀的東西,而且我們也并不是反對向西方學習和借鑒,只是總有一部分批評家對外來的東西十分熱情,認為應全部吸收,習慣性的囫圇吞棗,不加入自己的一點思維,這就導致我們總是吸收不到本民族的精華,甚至是拋棄精華。中國美術批評學本身正處于慢慢發展上升階段,所以傳統的美術批評理論在這一階段就顯得尤為重要,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國當代美術批評的基本現狀,敢于吸收新事物固然十分好,但盲目地從眾、全盤吸收只會讓我們迷失自我,所以我們一定要立足自身的東西,面對外來的東西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二、建立中國當代美術批評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藝術批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不得不承認也仍然存在一切缺陷,所以創立中國當代美術批評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加強批評理論研究和批評理論建設。我認為我們可以研究和發展藝術社會學學科來作為我們學習藝術批評的方法之一,而且我們至少已擁有三個方面的理論基礎:第一,在我國古代繪畫批評中,通常比較注重知人論世,通常會把作品和畫家的身世、社會地位聯系起來思考,而且會比較注重繪畫的成教化、助人化的儒家思想,因此我們能獲得一些有利于建立中國藝術社會學批評理論的思想,從而發展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家。第二,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了解的比較透徹,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個別批判思想還是比較有利的,所以我們可以吸收其精華,將馬克思維物史觀的藝術批評運用到美術批評中。第三,在二十世紀的時候中國對西方以及蘇俄國家的藝術思潮和理論做過一定的了解,所以擁有了相應的學術基礎,這對我們建立中國當代美術批評學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試著將中國的儒學美術批評的部分精神、馬克思唯物史觀中藝術批評論、藝術社會批評理論這三者相應的結合起來,運用到建立中國美術批評學的過程中,來幫助我國當代美術批評學的建立,我認為這是有重大作用的,所以必須重視。
三、要積極健康的進行美術批評
美術在文化建設總體格局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從猿到人的進化史來看,美術擔當著領導者的角色,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美術批評對美術的發展尤為重要,可以使藝術家不斷完善自我,也對中國的美術界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當前國內眾多美術領域帶著創新的運營模式和美好的藝術理想,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美術領域正悄然改變著中國的藝術生態。在拋開前期資金匱乏的難題之后,美術領域正面臨著同質化現象嚴重、定位不明確以及缺乏觀眾的難題,如何創造風格鮮明的美術館,如何讓公眾走進美術,是美術持續發展的前提。關于如何積極健康的進行美術批評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握群眾性,堅持立足于群眾。
在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中強調鍛煉群眾的綜合藝術能力、強調以生活為本代替內容批評的意義,而且注重批評的統整性,在美術領域中讓群眾了解各國優秀文化藝術遺產,并了解這些藝術的生長環境,產生原因以及如何鑒賞這種藝術。這樣多方面的求索有助于群眾產生學習興趣,自主的進行探索,從而使藝術的動力和興趣在于把握群眾性,堅持立足于群眾不斷保持下去。群眾是社會的主人,也是藝術的主人,一場戰爭、一個政黨的成功與否都離不開群眾,同樣一門藝術的繁榮發展也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只有把群眾當做藝術的主體,密切關注群眾的審美需求,從而滿足群眾審美需求和文化消費需求,才可以不斷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更好的促進我國美術事業的發展。
(二)要采取批判的態度來加強美術批評的針對性的影響力。
批判精神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是美術理論研究和批評的根本要素,采取正確的批判態度可以使美術事業的發展更上一層樓。社會因為批判與監督的體制而逐漸發展起來,對于美術來說合理的批判可以作為一種監督的力量,在現代藝術的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產生出不一樣的藝術評價,文化的多樣性的概念被社會逐漸的關注起來,增加的是文化的差異性和區域性與多樣性,在多元的時代中我們強調的是多元化的時代特征與教育的深度與廣度的銜接性,其多元的教育理念和思潮直接體現在社會的文化差異與當代的教育理念上,西方的理念在本質上并不適用與我國當代美術批評體系,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其中的多元化文化與共存文化是重點的應用之一,不同的文化差異表現在情感的抒發上的體現。
(三)注重學術品格,重點強調美術批評的學術規范和理性精神。
中國美術通常以學理為重,我們學習美術應多欣賞富有學術含量的畫論畫品著術,吸收中國傳統美術作品的精華,向老一輩的理論家借鑒經驗,學習他們只寫實不說一句空話、潛心鉆研。中國的美術界太過于錯綜復雜,如果不腳踏實地、客觀評價就很有可能會迷失自己,所以我們必須以堅實科學的學理,支撐校正中國當代的美術觀,這樣才能使中國美術批評學的發展更加順暢。批評是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尤其在老一輩的藝術大師中,經常出現以師帶徒的形式,尤其在學術上更加需要繼承傳統的品質與保留藝術的正確性,對于美術的批評更需要有傳統的精神與學術的合理品格,尤其是重點強調美術在批評中的規格性,什么是規范性,就是符合當代藝術特色并且具有時代意義的重點評論。更應具有理性的精神那什么是理性的精神呢?批評學術中理性的精神是一種合理的非情感主義的,以真實的客觀評價為主的現代藝術分析能力,所以在現在的批判中我們應該把握時代的精神和進步的思想,但是不能失去學術的品格,更應該強調美術批評的學術規范和理性精神。
(四)提倡和諧包容,創造一個有利于健康批評的氛圍。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需要以包容的心態去迎接各國的優秀藝術成果,對于藝術,我們可以采取孔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主張多樣化,讓所有的藝術都可以發揮到極致。
針對目前美術學的整體系統而言,對美術史論的研究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有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對于美術批評的研究卻仍然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對批評理論、原則、方法、規范以及批評與美術的關系仍較為淺顯,而且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美術批評往往會出現文風不踏實、心態不正常以及規則不健全的現象,批評的尺度混亂、夸大其詞、從不深入作品本身去挖掘作品的靈魂,僅憑主觀感覺對作品進行毫無邊際的吹噓或是貶損。這娃就會導致兩種后果:一是批評不中肯,人們不會信服,這樣的批評就毫無效果,對作品沒有任何影響。一是鼓勵不誠實,過高的吹捧,只會讓藝術家洋洋得意,不能認識到作品的不足。這兩種后果都是極為嚴重的,都可能會使藝術走向衰亡。
四、結語
不要為批評而批評,也不要為其他不良的用心而批評,應該為藝術的發展而批評。正確的批評可以幫助作品水平的提高,美術的提高不僅需要繪畫水平的不斷提高還要批評家對他們不斷的指點。美術批評在美術的發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尤為重要,對于作品的批評,必須采取公正的態度,腳踏實地。傳統的文化不是只有腐朽的,外來的文化也不都是精華,美術批評也是如此,西方的批評學觀點并不是都正確,我們應適當的吸收并且與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相結合,創造一種適合我們的批評理論,這樣才能讓我國的美術事業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蔡元培.六十年來之世界文化[J].申報,1932,(02).
[2][美]阿瑟·丹托著,藝術的終結[M].歐陽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18.
[3]王建玉.多向化的中國當代美術批評(1978-1989年)[D].西安美術學院,2013.
[4]郭文芳.民國美術批評論綱[D].浙江師范大學,2010.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