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多年高校圖案課程教學中,面臨學生在人物圖案變化過程中存在的諸多的問題,歸納出學生對人物變化手法的詞義誤解現象,并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以此使圖案課的知識傳授變得更全面更有針對性,學生也更容易掌握變形的手法而不容易出現因對理論的不夠理解而畫出不符合要求的作業。
關鍵詞:人物變化; 夸張;節奏; 裝飾圖案
裝飾圖案是一門綜合基礎課程,是由基礎向專業過渡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和訓練創新思維能力為主。裝飾圖案基礎以人物圖案變化為難點,它較植物、風景、動物的變化都還要復雜。在表現人物圖案時,需要大膽地奇思妙想,用新的人體造型語言和多元化的思維去表現自己對人體的主觀意識,而不是客觀地再現,它強調創作者的主觀感受,不受對象的限制,著重表現其形式美。無論是具象的描繪還是抽象變形,都要賦予其寓意和象征、趣味和情調、活力和生機,正如羅丹所說:“ 任何東西都比不上人體更有性格。人體,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喚起種種不同的意象。”在進行圖案形象的創造上,我們不能拘泥于人體原型,而要充分發揮想象,運用人物圖案變化的規律進行練習。
一、簡化
簡化不等于簡單。就學生練習作業而言,其人物圖案常常出現過于簡單,這種為了簡化而變得過于簡單,這是在詞匯含義上理解得不夠深入。簡化并不是簡單,簡化是純化形態的一種方法,將自然形象中可有可無的細部進行合并、刪減或省略,保留能體現特征的部分,以加強整體感的表現,因而簡化是概括,是一種高度提煉的超乎自然的美。而這個概括的過程是經過創作者深思熟慮地取舍,去粗存精的篩選,這樣簡化后的美是保留寫生對象最本質的特征,這是比原來具有更典型更生動的美。學生面對寫生人體時,已經畫出很自然的美,但一經變化后就不如原來的生動,其人物作業過于簡單而顯得僵硬、呆板。既然是人物圖案變化課,對于簡化的概念想要理解透徹,還可以結合圖案的意義去理解。裝飾圖案在表現形式和視覺藝術的審美上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呈現出多元的、多變的樣式與風格。人物圖案的設計離不開視覺觀察,這種觀察需要創作者主動地用雙眼和大腦去尋找和發現客觀事物最典型的特征,也需要創作者的耐心和細心,積極和敏銳。學生作業中常出現人物外形過于簡單,缺少變化,例如人體的四肢內側和外側的線都無變化,有些腿輪廓線直接畫成“蘿卜”形,這就不符合美的規律。分析腿部結構,不管是圓潤肥胖還是骨瘦如柴的腿型都不會出現內外側一樣的外輪廓線,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這就是缺少觀察的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司空見慣的事物,大部分人習慣對事物匆匆一瞥,這只是很快地調動已有的視覺經驗而能夠快速辨別眼前事物,但這種快速觀察在表現人物圖案時,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認真仔細觀察人體的外在形態和內在結構,觀察不同人體不同的特征,才是人體變形創作的前提,才有可能變出具有美感的人物圖案。
二、添加
添加并非是任意添加或無限制無規則地添加,這樣容易使畫面主次不分,出現令人眼花繚亂的感覺。添加是在簡化的基礎上,根據設計需要對形象作進一步的充實修飾,以添加相關紋樣來增強形象的裝飾性和完美性。人物圖案的添加手法如添加服飾及其紋樣,添加道具及環境,添加人物這些基本方法,主要的目的是豐富畫面、增加情節、制造氣氛等。添加需要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但不管添加的內容是什么都要與畫面表現的對象相協調。服飾與紋樣的添加不僅可以在人物背景上加,也可以在人物形象內加,如人物的形象內添加點、線、面或者肌理花紋,人物形象則更豐富、裝飾性更強。點、線、面形式的裝飾需要注意要以一種造型要素為主,其它要素為輔,如以點為主,以面或線為輔等,如果點、線、面過于平均或分布缺少變化,則出現主次不分,表現形式雜亂而不統一。在人物內裝飾時還要注意點、線、面的疏密、大小、虛實等結合平面構成知識的排列布置,這樣才會產生節奏和韻律感,使圖案更加豐富生動,富有秩序美。
三、夸張
夸張是對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進行夸大處理的藝術手法,能更加鮮明地揭示或展現人物的本質特征。人物夸張手法是學生最容易誤解也是最難掌握的手法,看似容易,實際作畫時則難。學生常常誤解為夸張是無限制地夸張,常常把人物夸張變化成性別不分,人物在不同年齡階段時有不同的特征等情況也區分不準確,也有學生誤解夸張就是把人物的頭換成其他的奇怪造型或把下身換成魚尾,更離譜的是把一個正常的人變成殘疾或小兒麻痹癥、畸形等不具備美感的病態人物。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析我們變化的對象是人,人物變化不能脫離人物圖案的變化依據,人物變化依據包括人的生理特征和人的社會性,不管怎么夸張變化也不能把小孩畫的像老人,把女人畫的像男人,也不能把人變成獸面人或美人魚,這種圖形變異是圖形創意的課程而不是圖案課的內容和要求。圖案課的要求是將人物進行夸張變化,而夸張變化后的形象還是要保留人的基本形態和具有人的生理差異的。其次要強調人物圖案夸張變化還可以采用整體夸張、局部夸張、抽象夸張三種方法,整體夸張是對人物的整體形象進行夸張,突出人物整體形象的典型特征,如可以把胖的人變得更胖,瘦的變得更瘦,就如云南畫派丁紹光先生和周菱這位女畫家的作品中的人物那樣有自己獨特的造型特點。丁紹光先生作品中的人物不按正常的人物比例7個頭長來畫,而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經過夸張處理,人物不少于9個頭長,人物的四肢和軀干、脖子每個部分瘦小修長,苗條,十分優美;周菱女畫家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以敦厚樸實的拙美為主,人物整體用方圓的線為主,所以她筆下的女性則有著超肥大的身軀和圓渾的四肢,讓人感到母性的沉穩、溫馨。局部夸張是抓住人的面部等最能代表形象特征的局部進行夸張處理,其他部分可以不畫出來,夸張變形中整體夸張與局部夸張的關系最難把握,學生往往容易畫完一個人體后,選擇人體部分進行夸張,容易出現一只腳變太大,單獨腳沒有腳掌或非常小或以幾何代替,這種大小腳或殘缺不正常的不協調人物形象,是不具有美感的。整體夸張和局部夸張是分開的手法,不能混淆在一起,如果要局部夸張就選用一個部分,其他不畫出來,對選用自己要夸張的進行夸張,整體夸張要求人物的整體形象采用統一的夸張手法,而不是身體各部分采用不同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怪異不得當。理解了整體夸張和局部夸張就不難理解抽象夸張,抽象夸張也是將整個人物形象概括為抽象的幾何形體,如用自由曲線表現女性,以幾何體塊表現男性等。
四、分解-組合
分解組合的方法也是較少學生能把握好的方法,主要由于學生以前接觸都是寫實類的素描色彩基礎,思維還是處于寫實的圖像中,所以也是比較少的學生會去嘗試的一個分解組合這個方法。分解組合可以按自然形分解組合和按分割線分解組合、嵌和重疊組合。按自然形分解組合就是將人的頭部、四肢、軀干等像拆卸機器零件一樣分解開來,然后再按照設計構思加以重新組合,如立體派的作品,給人以新奇荒誕的感覺。按分割線分解組合是分別以規則分割線或自由分割線為基礎,將人物形象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按照設計意圖,將部分形象在分割構圖線中做移位組合,這種方法容易產生相交錯位的有趣的視覺感受。嵌合、重疊組合是將人物形象相互嵌合,互為相交、相嵌,形成共用形。也可以采取重疊、透疊等方法,將人物與人物、人物與道具背景有機地組合起來,而形與形相重疊部分形成的共形,會產生透疊的視幻效果。雷圭元老師也曾說:“圖案是富有創造和想象力的藝術。”分解組合的人物圖案變化方法并不難,需要鼓勵學生大膽發散思維,多去嘗試,通過不斷地變化嘗試去找出符合自己的規律,不斷地修改完善自己的變形。
五、結語
人物圖案變化不是單靠講授理論就能讓學生掌握好的,不僅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究教學方法,并多收集有關作業的例子,通過正反兩面說明問題,也多點讓學生欣賞藝術大師或者出版物上的優秀裝飾人物作品,開闊眼界,發散思維,突破寫實的單一的繪畫形式。在作業輔導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每個人不一樣的特點挖掘適合學生應用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不斷地嘗試大膽地變化,如此才有利于學生的人物圖案創作。要想創作出好的人物圖案,就必須要有創意、有思想,同時還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要常用裝飾的眼光觀察生活,用裝飾的觀念表現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美的人物動態,通過人物變化的各種方法,創作出飽含作者情感、思想、帶有強烈感染力的作品。
參考文獻:
[1]白鑫,莊春青.裝飾圖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2]甑鳴.對圖案教學與設計的思考[J].裝飾,1997,(06).
[3]莊子平,李湛,王鵬.任憑.人物圖案設計[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9.
[4]張道一.圖案與圖案教學[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82,(10).
[5]雷圭元.中國圖案作法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6]德魯塞拉.世界圖案1000例[M].柯爾湯,凱青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7]汪曉曙.創意圖案設計實驗教程[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8]田旭桐.清華大學設計基礎教程:裝飾圖案[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譚永定,嶺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