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泥泥狗”“泥咕咕”都是涵蓋多樣泥塑玩具的統稱。二者千姿百態的造型源于古老的宗教祭祀的民俗,每種形式都有它的神話來源,并有著悠久的制作歷史。它們的底色大多為黑色,再施以各色彩繪。淮陽“泥泥狗”和浚縣“泥咕咕”可以說是泥塑玩具的姊妹,它們既有相似的地方,又各具特色。
關鍵詞:祭祀;尚黑;圖騰崇拜
一、緒論
民俗藝術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存在于各類民俗活動當中。它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勞動者的藝術”。民間玩具作為民俗藝術的一部分,歷經數千年的演變,依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延續至今。民間玩具是原始圖騰文化的一種物化表現,承載了人類生命的永恒特征。民間玩具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真實地反映了史前人類生殖文化的種種軌跡,隨著其不斷地演化成為極為典型的藝術瑰寶,原始藝術與民間美術的相互結合向我們映像出真實的歷史。淮陽“泥泥狗”是十分罕見的民間藝術瑰寶,被專家學者稱之為“本源藝術”“母親藝術”“活著的化石”。當然,“泥咕咕”也是漢族文化中的瑰寶。
泥塑作為一種小孩的玩具,在東漢時期已經出現,《后漢書·王府傳》中記載:“今察洛陽資末業者什于農夫,虛為游手,什于農業,或好泥土做丸賣之,外不足以御寇盜,內不足以御鼠雀,或和泥車、瓦狗、馬騎、倡俳戲弄之具以欺詐小兒,此皆無益也”。這段話中王符雖只提到戲弄之具的四類,但從業的人很多,流傳也很廣,已折射出當時的民俗概貌。
二、泥泥狗
(一)溯源
河南淮陽在古時被稱為“宛丘”和“陳”,它位于河南省的東南方向,并且在淮水之陽,故稱淮陽。這里每年農歷二月都有盛會,俗稱“二月會”,也稱“人祖會”。淮陽“人祖會”把“泥泥狗”作為祭祀伏羲的“圣物”。當地傳說伏羲的原形是狗,如果把“伏”字拆開來看的話,是人與狗的合成,也可以理解為狗是伏羲氏族的原始圖騰。至今當地仍流傳著“伏羲與盤瓠”的神話傳說,大概意思是說狗也稱“五色犬”,因它被扣在金鐘之內,后來變成人頭狗身,就是后來所說的伏羲。史前人類祭祀活動的場所是“圖騰勝地”。另外,中國的祖先最早的崇拜內容之一就包括“生殖崇拜”,淮陽二月會對人祖伏羲、女媧的祭祀及祈子行為就是對生殖崇拜的演化,二月會的盛況折射出了遠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得出了 “泥泥狗”藝術的由來及其發展。
(二)特點
泥泥狗又稱“陵狗”或“靈狗”,它所表現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等等,虛幻的形態給人以神秘感。各種抽象、變形的怪獸復合體共約200余種。“泥泥狗”的每種形式都有它的神話來源,都不是民間藝人的主觀臆造。淮陽泥泥狗的多種形態能流傳至今,是由于其強大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泥泥狗的形式與內容之所以結合得十分完美,是因為它本身就包含著離奇的神話故事,又充滿著強烈的現代色彩。其創造能力令人嘆服,這是當代從事藝術事業的人應該學習的地方。
泥泥狗的繪制與塑造大概有三個方面的目的相聯系,就是祭祖、娛神、祈子。它的圖案紋樣其實上都是一些生殖符號,是由生殖器官抽象變形而來的。因為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藝術內涵的核心,這種形式的出現其實是對其內容的一種反映。泥泥狗繪制這樣的符號是其對生殖崇拜的一種強烈愿望。
泥泥狗把黑色作為打底色,藝人們在黑底上再勾畫出白、黃、青、紅四個顏色,統稱為“五色”。它的色彩對比十分強烈,但很和諧自然。
(三)分類
在泥泥狗的多種怪異形體中,大致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
1.原生型:這種類型屬于泥泥狗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它的原形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比較具象是它的一大特點,例如龜、鷹、猴、狗、虎、鳥、魚、蛙、蛇、蝙蝠、蝎子、蜥蜴、壁虎等。
2.互滲型:這種類型的主要特點是人與動物的結合。最大特點是它的形態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既不是人也不是動物,也沒有準確的稱謂,即便有也是一些概括的名稱,例如“多頭怪”“四不像”等。其構成方式極為抽象,組合結構是虛幻的,是史前圖騰藝術的再現。
3.精靈型:這種類型和互滲型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但更趨于怪誕和虛幻,甚至讓人捉摸不透。實際上,這種類型的泥泥狗更符合原始人對圖騰的崇拜,因為原始人崇拜的“圖騰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它的原形在現實中并不存在,是他們幻想中的神或精靈。在原始人的觀念中,當被崇拜的“圖騰神”或“保護神”的原型讓人無法辨認出來時,才會出現神的能量,這不僅僅是從心理上,而且從外部輪廓上也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威懾力,這種安全感就會從心里油然而生。
4.現代型: 大概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這種類型產生。其代表人物是李修身和許傳科兩位老藝人,其特點是創作靈感來源于生活。但泥泥狗藝術的一些強烈特征還是存在的,造型生動,形體夸張、隨意,人物凝重、沉穩,頗有現代雕塑感。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類型的作品中,顯然已經出現了個性化的特征,不管是創作的手法,還是形式的構思,都失去了在某種條件下(崇神)傳統民間藝術所必須具有的群體共識原則和創作模式,而是個性凸顯。這是原發性的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中求取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走向。
(四)代表性泥塑
人面猴:其造型似人又似猴,周身披有毛發,嘴部突出,兩目小而圓,頭頂做桃形裝飾,腹部繪有女性生殖器官,是上古時代生殖崇拜觀念的傳承和遺留,整體形象莊嚴而神圣(如圖1)。
三、泥咕咕
(一)溯源
浚縣位于河南省北部,為鶴壁市所轄。這里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人仿佛回到過去,嗅到遠古的氣息。遺存、遺風在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延續和發展,形成了浚縣獨特的漢族民間文化,泥咕咕就是這里的瑰寶。大伾山東麓,有一楊妃屯,是泥咕咕的集中產地,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捏泥塑玩具。
浚縣每年有傳統古廟會,自農歷正月到二月二方罷,廟會由廟宇而生,由文化而興。“正月會”招來四方游人,八方香客,每到會期,周邊地區的人們都會紛紛長途跋涉前來這里朝山祭神。這些香客們在祭神結束下山時,都要買上一兜兒當地人叫泥咕咕的哨子玩具,崎嶇的山路上,熙熙攘攘的人們絡繹不絕,隨處可以看到路邊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籃子和坐在竹籃旁的老人、大姑娘、小媳婦。她們面前的籃子里平擺著一個長方形的托盤,托盤上面整整齊齊擺放著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泥塑人物、動物。
(二)特點
浚縣泥塑的總稱叫泥咕咕,其中鳥類有斑鳩、燕子、麻雀、鴿子、孔雀等,家禽類有公雞、鵝等,家畜類有牛、馬、羊、豬等,神話歷史人物類有西游記人物、封神演義人物、十二生肖、八仙、隋唐農民起義軍領袖和三國人物等,約一百多個品種。古樸有致的泥咕咕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浚縣泥咕咕的特點是底色也為黑色,在底色上用藝人們自制的毛筆勾畫出不同類型的紋樣。彩繪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勾畫出大紅、大綠、白土粉、大藍、大黃等條紋,這些顏色基本上都是純色,很少用調和的顏色。他們所用的顏色以蛋黃調制而成,這種方法能使色彩看起來發亮,對比強烈。浚縣泥咕咕形態古樸拙雅,加上民間文化中喜愛大紅大綠的顏色,反映出了鄉間人們的淳樸,使作品美感油然而生。
(三)鳥信仰的歷史文化內涵
首先,“泥咕咕”具有原生態的文化意義,可以說中華各族人民都受到這種鳥文化的影響。其次,“泥咕咕”這個稱謂來源于史前人類對鳥圖騰的信仰和崇拜,中國古代先民世世代代與鳥為伴,與鳥結下了不解之緣,對鳥的感情不言而喻。我們經常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但要追根溯源的話,我們不僅是龍的傳人,還是鳥的子孫。經過五千年的歷史,滄海桑田,在我們的傳統中,還是把男女結婚稱為“龍鳳呈祥”(龍比喻男,鳳象征女),表示祝賀時用“喜鵲登梅”,象征男女的愛情用“比翼雙飛”和“鴛鴦戲水”,等等。
(四)代表性泥塑
泥咕咕(斑鳩和燕子):“咕咕”就是斑鳩鳥的叫聲,它有許多造型,如落地覓食,展翅欲飛,相互追逐,母子斑鳩等,大小不一,各有特色。最大的有16厘米,小的3到4厘米。作為哨子玩具,藝人要在咕咕鳥的尾部穿一小孔,下腹部在穿一較大的圓孔,只要用嘴吹咕咕鳥的尾部小孔,便立即發出咕咕的響聲,聲色嘹亮。這種音響玩具極受兒童歡迎(如圖2)。
騎馬人:在廟會上,除了泥咕咕(斑鳩和燕子的)種類最多、銷量最大外,就是騎馬人和戰馬。它們的造型也很奇特,種類多種多樣。每匹馬都表現得蒼勁有力,它們有的仰首挺胸,有的奔馳,有的嘶吼。它的一個特點就是馬的頸部被表現得寬大粗壯,刻意凸顯了戰馬的矯健有力。另一特別之處是馬鬃、馬尾都很短,被捆扎起來,便于作戰時奔跑(如圖3)。
四、結語
“泥泥狗”和“泥咕咕”具有很高的藝術、美學價值。藝術源于生活,我們在創作自己的作品時,應該積極吸取民間藝術的形式,從而開發自己的創作空間,增強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觀念。不僅僅是泥塑玩具的藝術價值值得我們去深思和研究,我國的一切民間藝術品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必須從開放創新的觀念中去吸收借鑒。這不但能豐富現代人的文化底蘊,還能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王連海.玩具之旅[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2]倪寶誠,倪珉子.泥泥狗·泥咕咕[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3]黨春直.中原民間工藝美術[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銀敏,天津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