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美術教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予以關注和研究。美術教育能提高人們的知覺能力,知覺是經驗的前提和獲取知識的門戶。在素質教育不斷推廣的今天,美術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廣大農村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卻一直停滯不前。現時的農村教育,由于教育資源問題,盡管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我們卻能借助本地現有藝術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染,促使學生追求美好事物,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美術教育不是為了把每位學生都培養成畫家,而是通過學習美術,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自由地創作、發揮,喧泄內心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了解世界。
關鍵詞:知覺;農村地區;美術教育資源;審美
基金項目:安徽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CXJJ2014183,項目名稱:推進村鎮中小學美術教育實踐性研究——以蚌埠地區為例。
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下,農村地區小孩接受基礎教育的條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這種趨勢下,教育行政部門和藝術教育者越來越注重農村孩子的美術教育問題。然而,盡管國家大力支持農村美術教育,效果卻不樂觀。長期藝術教育的缺位,造成農村學校領導的美術教育意識非常淡薄。其次農村學習的功利思想較為強烈,造成應試教育氣氛濃厚,素質教育氣氛難以營造,最為關鍵的是廣大偏遠山區藝術教育師資的缺乏,種種原因都使得美術教育在經濟發展落后地區難以實現。通過對安徽地區的實踐,我們發現美術教育不能僅憑標語和口號式教育和乏味的說教,而是應該通過藝術審美活動和周圍的藝術形象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從而使學生能夠切身受到教育,領悟生活的道理,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啟迪自己的心靈。國家經濟的發展使得美術市場得以活躍,從事藝術活動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學生家長和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薄弱能得以改善,如何順利開展美術教育便成為發展農村美術教育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途徑如下。
一、在生活中發現并創造藝術
交通閉塞乃是農村地區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是,由于交通閉塞使其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與環境,這里有著城市所不能比擬的資源優勢。在《繪畫境界生成論》中,張映輝教授認為:繪畫是傳統、自然、自我相互交感和感通的學問,對于繪畫境界的生成,傳統、自然、自我少了任何一環都難以圓成。如今藝術家為收集創作素材,需要深入實地去考察,了解鄉土文化。不僅如此,藝術家還要把自己對當地生活的真情實感融入到創作之中,以此來提升作品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這便印證了在繪畫中學習傳統、觀察自然、融入自我的重要性,農村學生從小生活在鄉村,對周邊的自然景色早已不是觀察而是熟知,對本地又有著深厚的情感,比外來藝術家更能把握那份自我。生活在偏遠山區的孩子不僅能夠感受到當地豐富的風土人情與自然風光,更能置身于春夏秋冬的環境之中。在黃山腳下的安徽休寧縣,學生便可以對“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有更深刻的體會。皖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給這里的學生保留了充足的藝術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則應當使學生感受到藝術與生活的聯系,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如石濤題詩:“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心期萬類中,黃山無不有。”戶外的山水不僅僅是畫家的老師,更是他償值得信賴的朋友。他們從小生于黃山腳下,或多或少比我們更能傾心于此,這樣的交流能給繪畫帶來不竭的靈感。在給休寧縣小學講《基礎色彩認知》中,書中列舉了松樹葉片顏色的漸變。我們便帶著學生到黃山腳下仔細地觀察,有的學生還采回葉片回家進行臨摹。他們在認識顏色的時候就比不外出的學生表現得更積極、更有熱情,也更容易掌握。
二、實踐民間藝術,發現傳統美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民間藝術是其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著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展現了中國傳統民間生活和習俗,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研究以及藝術多樣化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如今的民間藝術發展主要靠高校的民間藝術專業課程教育和民間本土化流傳兩個渠道。嚴格意義上說,兩者都不是最好的民間教育渠道。高校的民間教育課程由于地域和思維限制只能在理論上下功夫,而生活在民間,有著本土思維傳承的民間藝術家們卻少有系統地接受過理論教育,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藝術性,只是單純地繼承上輩手藝,以此謀生。這樣民間藝術就缺乏系統地保護和創新精神,以至于很多民間藝術難以繼承和發揚,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民間藝術需要繼承和保護,這恰好成為了在農村開展美術傳統教育的基石。開展藝術教育不僅能促進民間藝術的保護,也成為農村發展經濟的一條途徑,很好地解決了農村藝術生的未來生計問題。相反,在城市開展民間藝術教育,則缺乏資源,投資較大。根據在安徽淮南地區的走訪我們發現,民間藝術的創作主體,也就是民間藝術的創造者在逐年減少。往往在一個很大的地區,精通某項手工技藝的藝人只有寥寥幾位。由于年事已高,當他們去世之后,因為后繼無人與技藝“口傳心授”的特點,某項手藝也就跟隨著在某個地區的消失而失傳了。指紋畫就是安徽淮南楊建立先生獨創的一種繪畫技法,諸如此類的民間藝術還有很多,像安慶黍白畫,又稱雪木畫,用去皮的向日葵和通草桿的桿芯為原料,通過手工雕刻與削切,塑造成對比強烈的工藝裝飾畫。學生在實踐中不僅能體會民間藝術所蘊含的深厚地域文化底蘊,還能提高對繪畫創作的興趣。
民間藝術不能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在廣大農村地區的中小學美術課程設置中,學校可以依據當地的文化資源優勢,安排具有本土地域文化性的課堂教學,也可以聘請民間藝人擔任教師。安徽民間藝術積淀深厚,馬鞍山有布貼畫,洪斌絲畫,蕪湖有堆漆畫,銅陵有砂石畫,安慶有黍白畫,還有淮河三絕靈璧鐘馗畫、天長天宮畫、鳳陽鳳畫。把課堂資源充分轉化為教學資源是農村藝術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在農村地區,民間藝術不論是師資還是物資都比城市條件優越。民間藝術不僅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而且地域性較強,本地教師對于當地的民族文化傳統理解頗深,非常適應現代美術教育的需要。
從學生的未來發展來看,學習民間藝術需要學生養成細致與耐心的學習態度以及相互合作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巧用當地民間藝術創作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傳統工藝制作,培養對家鄉的感情。這樣就既發展了當地藝術,又能使之成為一門手藝。民間藝術眾多,不同的學生還可以選擇喜歡的藝術進行專研,也不至于乏味。在將來繪畫中還可以依靠對中西技法使用的融會貫通,提高繪畫創作能力。
三、在師法自然中加強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個國家,美術教育卻能對此另辟蹊徑。魯迅在1913年2月發表在《教育部編纂處月刊》上的《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闡述了美術作品的特點、種類、目的和效用。文中寫道:“美術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謂。”美術作品是人感受生活而后創作的,所以美術品就擁有了三個功效,表見文化、輔翼道德、救援經濟。輔道功效就是陶冶人的性情,崇高人的品德。在翻看中小學美術教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反映大自然的美術作品。本土學生由于對家鄉的感情深厚,更能感受到環境破壞帶來的危害,教師可以借用當地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品質,學生因對家鄉優美環境的渴望,很容易激發出為家鄉創作的欲望。《朱子語類》第七十九卷中說,“大底事物也不會變,只是小底物事會變”,在農村孩子的眼中不僅有當下時間的成分,亦含有過去的歷史時空。在他們的創作中,畫圖中流動著沉淀、重申和延續,這些思想哪怕是頂級的藝術家寫生創作也未必能擁有。教師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家鄉的變化,更能提高他們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南朝王微在其《敘畫》中提道,“本乎形者,融靈而動變者心也”,人的心態成因于心境,觀看到美好的事物會萌發人性的善端。當他們把飽含誠意和真情的思想投入到創作之中后,便能使觀看者最大限度地排解生活中人性的陰暗和丑陋,消除物與我的對峙,萌發出更多的樸實和善端,創作出讓人感同身受作品的同時,環境保護問題或許能夠得以改善。在中國,發展了美育,就可以創作出許多優美的富有特色的作品,農村地區的經濟得到了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又可以得到改善,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四、在發現生活美的同時提升審美觀
在描繪農村地區生活的作品中,學生能在想象和創作中切身地感受鄉村生活,發現瑣碎生活中的樂趣。英國思想家伯特蘭·羅素認為,人類的各種不快樂,一部分是根源于外在社會環境,另一部分根源于內在的個人心理。要擁有樂觀的心態,首先目光就要盯在積極的那一方面。比如一個裝了半杯酒的酒杯,選擇盯著那香淳的下半杯要比盯著那空空的上半杯更有意義。繪畫講究觀察,繪畫源于生活,所以說藝術無處不在。從生活中發現點滴,用心思考,就能夠從中找到令人快樂的理由,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能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問題,在應試教育下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不論對將來的學習還是處事都有不小的促進作用。在安徽六安附近的壽縣和金寨居住的時候,我們發現村里每天都會有早期種菜的村民,我們試著讓小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趣味。豐子愷先生有許多漫畫都是以兒童為題材的,富有生活的情趣。在農村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題材,像樹枝、溪邊的鵝卵石,根雕乃至原木原石、浮雕、泥人、燈籠、貝殼、農村本土服裝,甚至農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都可以是創作的題材。深入社會生活是美術創作的一個優秀傳統,只有當藝術家擁有了廣闊的視野和對自己生活的理解,他才有可能發現生活里存在的藝術,從而產生美術創作動機。
在美術作品展覽中我們不難發現,藝術院校學生創作的作品往往講究創作的“學術性”,創作過程較近于表現繪畫的本質,從而缺少對生活的理解。相反,民間藝術家則偏重民間手法以及手藝的傳統性,雖然具備一定的生活習俗表現力,但在表現方式上又缺少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民間有很多在繪畫藝術上品味很高的作者,城市藝術院校里也不乏以表現生活百態為己任的畫家。但是環境容易影響人的創作思維,城市現代畫家更偏向于裝飾風格表現美術,民間畫家則不太愿意與時俱進、學習新的創作手法。雖然我們有機會和時間深入社會各個方面去充分體驗和感受,卻始終缺少著一種“鄉”的感覺,即對故里朦朧的認知。
其實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都包含在他對自己生活的理解之中,許多特殊的繪畫語言或繪畫方式完全都是生活所賜。每個人有不同的創作誘因,為某一個故事創作,或是為一種感情創作,當我們發現自己有創作激情的時候,就會毫不吝惜先前的模式,這就意味著我們會去尋找新的審美理念,然后確立、完善、再表達。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會有很多不成功的可能和某些功利因素的損失,勇氣的產生有時候不僅僅來自生活而是來自被生活的逼迫,形成非表達不可的渴求。這種渴求的結果就像第一批前往云南創作出云南絕版木刻的版畫家一樣,物資的匱乏不是藝術落后的借口,反而能使畫家在成功的道路上另辟蹊徑。
五、結語
中小學美術教育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城市美術教學組織學生深入實地去考察,了解鄉土文化,花費多,收效少。農村里盡管至今保留著古老的民俗風情和有歷史沉淀的文化積累,卻因為種種原因難以順利開展教學。與其加大城市教育工作,不如在農村地區多開展教育工作,不僅能夠體現人文關懷,還能體現教育公平。國家從教育政策上給予了農村小孩接受教育的權利,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國大多數偏遠山區的美術教育水平依然低下。在農村開展藝術教育,不僅擁有資源優勢,又能夠傳承民族和地域文化。通過學習的過程滋養身心,學會觀察處事,在藝術的文化交融中不失自我。農村雖然缺乏工業卻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草、木、蔬、果、石以及各種器物、手工品、繪畫方式、習俗能賦予農村學生不同于城市藝術的面貌,少了些裝潢多了些淡雅,少了些人為設計多了些自然風光。
農村藝術教育不僅需要政府支持還需要民間參與,國家已經開展了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實踐,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尋找和發現自己本土的教學資源和教育模式。在農村開展藝術教育并不輕松,但是只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在農村發展好美術教育或許并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黃志華.邊遠山區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探索[J].教學與管理,2009,(18)
[2]劉利霞.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應重視地域文化因素[J].教育與職業,2010,(15)
[3]毛樹慶.農村美術教育現狀及改革措施[J].農業經濟,2005,(07)
[4]閆慶來.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現狀分析[J].大舞臺,2014,(09)
[5]高殿凱;武阿梅.論民間美術在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作用[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1)
[6]張軍.論美術教育在農村學校如何開展[J].農業經濟,2008,(02)
[7]張映輝.繪畫境界生成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7):80-92.
[8]范達明.美術評論與研究[A].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9]姜雪平.農村學校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3,( 02)
[10]劉玉芹.巧用農村學生身邊的美術資源[J]. 美術教育研究,2012,( 22)
作者簡介:
林兆君,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畫藝術實踐與理論。
朱燕,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畫藝術實踐與理論。
錢進,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