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門外來的藝術,水彩畫在中國也有了百年的發展歷史。在一代代創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中國水彩畫已然發展到了百花爭鳴、百花齊放的新階段。眾多創作者個性化的表現,使這門藝術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
關鍵詞:中國水彩畫;個性化表現;研究分析
一、當代中國水彩畫的發展概述
1978年的改革開放,讓包含水彩畫在內的多種藝術都迎來了新的發展春天,創作者淤積于心底的創作激情得到了徹底的釋放,可以拿起畫筆盡情地表現,一時間新人新作頻出。如葉獻民、陶世虎、劉壽祥、高殿才、趙云龍、宋躍林、柳毅等,佳作則包含《風鈴》《都市語境》《深秋的光》《黑哥們》《老羊倌》《向陽花》等。這些作品與之前的作品相比,無疑是具有鮮明創新特征的。這些青年畫家們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水彩畫的模式,推翻了水彩僅僅是小品的舊觀念,開始從題材、技法、審美等多個方面注入自己的個性化思考,也獲得了全新的表現效果,可以說是當代水彩畫個性化表現的開端。進入新世紀后,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得到了延續,水彩畫創作繼續走在一條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上,如林紹靈的《驚喜的目光》、王紹波的《秋》以及侯安智的《窗影之七》等,都在業內外獲得了普遍的好評。在創作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多種多樣繪畫活動又隨之開展,為這些創新者們搭建了一個全面展示的平臺,如全國水粉彩畫展、中國百年水彩畫展、全國美展等活動,都讓創作者們有了一個大顯身手的舞臺,特別是一些作品還在國際上獲得了普遍的好評,為中國繪畫贏得了榮譽??梢哉f,中國水彩畫藝術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中,而個性化的藝術表現正是這一發展的見證和表現。
二、當代中國水彩畫創作的個性表現
(一)創作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當代水彩畫藝術發展之所以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景,是以創作者們的個性化理念為基礎的。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中國和外界接觸的日益頻繁,一些新的藝術理念和追求也傳入了國內,這給了中國水彩畫創作者以極大的震撼和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到,藝術創作不是工具,也不是批量生產,而是一個我手畫我心的個人情感表現。換言之,就是關注個人的體驗,并引導大眾去重新思考生命、生活的意義。這種認識的形成,無疑是中國水彩畫個性化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如陶世虎,他在早年曾先后創作過中國畫和油畫,這是屬于其個人的獨特經歷,所以進行水彩畫創作時,他便能夠“以東方的理念和審美情趣、西方的傳統技法和繪畫原則做畫,將意、情、形、色融會貫通于水彩中?!痹谂援嫾尹S幸梅的作品中,有一種女性特有的浪漫氣質,整個畫面充滿著靈性和才氣,可謂是既簡潔又優雅。對此她坦言自己曾十分鐘情于西方現代派的作品,立體派對空間的解構、表現主義對色彩的強調等都給了自己以深刻的啟發,所以作品中的畫面效果正是自己內心的真實表現。也就是說,當代水彩畫的創作者在創作理念上,先是從自我認知出發,尊重自身的體驗和感受,然后再將其傾注于創作中,這也是當代中國水彩畫呈現個性發展的根本原因。
(二)題材選擇
題材是創作者用以表現作品主題思想的素材,通常是指那些經過集中、取舍、提煉而進入作品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現象。雖然在水彩畫傳入中國之初,因為其與中國畫在審美上的相似性而被迅速認可,但是在題材表現上也是較為單一的,無外乎風景、人物和景物。這使得其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很多創作者認為,如果在題材上進行創新便不再是水彩畫了。這顯然是一種片面的認知。以中國畫為例,其發展歷史要比水彩畫更為悠久,同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題材大變革。早在20世紀初,西方繪畫大量涌入中國后,一些中國畫家就開始了對傳統中國畫在題材上的改良。如嶺南畫派的領軍人物高劍父,就將飛機、坦克畫進了《東戰場的烈焰》。20世紀50年代,李可染、關山月、黎雄才等,又將工業化城市景觀納入了傳統山水畫中,這種題材上的擴展,從傳統中國畫審美中得到了本質上的豐富。所以當代創作者們也在題材表現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傳統題材、工業題材、城市題材、地域地材等,都成為了當代創作者們的新選擇,讓中國水彩畫從本質上擺脫了只是“小品”和“輕音樂”的局限,初步形成了自己具有中國民族特色,時代精神和個人風格的“中國水彩畫”新風貌。
(三)意境表現
意境是中國美學中的特有范疇,它是指藝術作品所營造出的一個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空靈飛動、意與境諧的情境和氛圍。從其含義中可以看出,其與中國傳統審美是一脈相承的,更是一種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審美認同。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一幅中國畫家創作的水彩畫作品是否具有意境美感特征,正是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令人欣慰的是,這一點也是為當代廣大創作者所充分認同的,他們通過大膽而巧妙的處理,讓作品意蘊橫生,韻味十足。如王少波創作的水彩風景畫《雪鄉》《山鄉》等,從表面上看去,似乎更像是中國傳統的山水畫,花青、石綠、藤黃等,運用得十分自然和精準,同時在遠景處理上,還特意使用了中國山水畫中的浸潤手法,讓人們一時間難以分清到底是山水畫還是水彩畫。但是走近后細致觀察就可以發現,作品所特有的細膩和光感是傳統中國畫所不具備的,它更像是一個色彩夢境。即便是內心再浮躁,在看到這幅畫之后,也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平靜下來,可見作品的魅力之豐厚。青島著名畫家陶世虎,早年曾先后創作過中國畫和油畫,到了不惑之年才開始進行水彩畫創作,或許是之前中西兩種繪畫的創作經歷,使他對水彩畫意境有著特殊的認識和追求。從他的風景水彩中,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沉靜,然而仔細觀察后則又會發現,每一片沉靜中又分明蘊含著勃勃的生機,給人以希望之感,將有和無的關系處理得自然而得當。可以看出,當代創作者們對水彩畫的意境表現是有著深刻認識的,并能夠結合作品實際將其含而不露地表現出來,體現出了中國水彩畫特有的精神和風貌。
(四)材料運用
藝術作品是由形式和內容兩方面所組成的,作為繪畫藝術來講,因其自身的特征使然,所以形式上的差異就成為了區分不同畫種之間的重要標志,也是凸顯該種繪畫藝術的關鍵所在。在當代中國水彩畫創作中,很多創作者都對材料這一最重要的形式因素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既獲得了全新的視覺表現效果,也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個性化的藝術風格。比如廣東畫家黃增炎,其在第九屆全國美展上的獲獎作品《同心協力》,就在材料選擇上別出心裁,為了充分表現出惠安婦女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其特意通過反復的染和洗,讓整個畫面呈現出較粗的質地,并有意識地呈現出一種金屬質感,于是畫面中的人物和事物便給人以厚重踏實之感,從而更好表現了作品的主題思想。又如湖南水彩畫家坎勒,其數年來一直堅持用玻卡水彩來創作,當水彩顏料和這種毫不吸水的材質結合在一起之后,就表現出了一種全新的視覺和心理空間。為了使這種效果更加突出,他還特意發明創造了粘布、竹片、砂輪等特殊的創作工具,這一系列探索,都使其創作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風貌。又如畫家孫寧,他率先嘗試了干布畫法,從而使肌理的層次表現更加豐富,整個畫面看起來妙趣橫生。可以看出,當代創作者在材料方面的創新是多方面的,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并沒有沉迷于單純的材料試驗中不能自拔,而是對形式和內容的關系有著明晰的認識,讓水彩畫創作質量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綜上所述,從事物發展規律來看,任何一項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中國水彩畫也不例外,從傳入中國之初到模仿外國作品,從呈現出整體風貌到今天的個性化表現,都充分證明了中國水彩畫藝術在沿著一條正確的軌道發展,更彰顯出了這門藝術旺盛的藝術生命力。所以作為當代創作者來說,要在繼承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在遵循水彩畫本質藝術規律的前提下,繼續解放思想,敢于創新,讓當代中國水彩畫呈現出更新的風貌,讓其得到更好地普及和傳承,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對這門藝術發展所做出的特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楊中華.論中國水彩畫的審美創新[J].藝術百家,2003,04:120—122
[2] 石家泉.中國水彩畫發展現狀淺析[J].零陵學院學報,2004,03:191
—194
[3] 黃鐵山. 中國水彩畫新的里程碑[J].理論與創作,2004,03::106—109
[4] 湯佩文.跳動的音符淺談中國水彩畫的發展[J].美術觀察,2004,12:74—75
作者單位:
重慶文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