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自1999年全國高校擴招以來,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逐年增加。伴隨而來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也越來越凸顯。社會保障也成為了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各地區社會保障不相同也成為了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主要針對社會保障對高校畢業生的影響發表一些看法。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社會保障;關系
一、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現狀
我國雖然已經完成了從社會轉型期向社會建設期的轉變,并且遇到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但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高校畢業生數量的逐年遞增,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今年,由于我國高校的擴招,高校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在促進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根據我國國家社會保障部統計,200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496萬,201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700萬,201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專家預測接下來幾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還會有小幅度的增長。畢業生數量的增加,一方面為我國的市場帶來了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另一方面也為我國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就業難的問題。一方面是上一年市場還未消化完的畢業生的數量的積累,另一方面是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導致整個市場人才供給的現狀是供大于求。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也從以前的精英化教育慢慢的步入了現在的大眾化教育的階段。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諸如高校擴招規模過大、市場供需失衡、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下降、高校教育體制不完善、畢業生專業技能不過關等等,個人認為由于不同地區的社會保障有較大的差異,大部分高校畢業生選擇留在北上廣等東部沿海經濟發展快、社會保障做的比較完善的大城市,中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更強烈的,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的城市則很少成為高校畢業生的選擇,這已經成為影響高校畢業生難就業的重要因素,同時這也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瓶頸問題。
二、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與社會保障體系之間的矛盾分析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社會保障機制也在不斷的完善與提高,但是由于社會整體的發展有缺陷,加之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致使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這也成為了影響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一)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運作效率不高
我國各地的社會保障機制并不是統一的,而是由各個城市本身的經濟發展情況、人口數量、財政管理體制等因素綜合起來影響的。因此有很強的地域性、差異性以及多變性。在不同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社會保障層次會形成很大的區別,例如在沿海經濟狀況好的城市,可能會根據自身的情況為城市居民提供醫療、失業、最低生活保障等福利保險,這些對于高校畢業生無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可是在內地一些經濟狀況比較差的城市,可能僅僅有醫療合作等,難以保證在那里工作的人員能獲得很好的生活環境,對高校畢業生吸引力自然會比較低。這就形成了嚴重的地域差異,對高校畢業生的擇業就業的方向產生極大的影響。
(二)不同性質的單位之間社會保障差異較大
眾所周知,不同性質的單位之間的福利待遇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這也是為什么一些事業單位、行政單位、國有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很大,而一些個人私營企業對高校畢業生吸引力較小的原因。在國有企業之中,員工很容易就能享受醫療、失業、養老甚至是住房公積金等福利待遇,而且檔案身份能有著落的地方,工作年限一到能很自然的獲得干部身份,自己的福利待遇有很大的提高。而在一些私營的企業之中,高校畢業生享受的待遇會差很多,很多企業只提供三險,對于面臨著買房、供養父母壓力的高校畢業生來說,福利得不到保障,檔案無從安放到非公有企業上班意味著風險比去公有企業成倍的增長,如果自己創業風險更是會全部自己承擔,這些都是影響他們想盡辦法進入國有性質企業的原因。
(三)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低
社會保障的實施和統籌是進行地方的封閉式管理的,這就導致了統籌層次低。社會保障繳納的費用以及條件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群之中是不相同的,這主要取決于當地的經濟水平以及人口數量,繳費人員只能按照最后的所在城市享受社會保障,也就是說很多人在繳費標準高的城市繳納社會保險,但是最后卻是在社會保障標準比較低的城市享受社會保障待遇。城鄉社會保障差別特別的明顯。這也是一些在沿海城市工作了一段時間,想要換工作,即使在中西部城市之中有著更好的工作機會,也不會選擇離開的重要原因。同時,在一些中小城市社會保障工作的基礎平臺建設薄弱、在窗口配置人員配備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四)各地政策不同,人才流動機制不完善
我國的人才流動機制相當的不完善,是一種“水往低處走”易,“人往高處走”難的模式,人才流動基本上是單向的,同時由于戶籍等的原因,加大了我國城鄉和地區之間的差距,比如,北上廣的戶口享受的福利待遇比別的地方要高很多,這些城市的原有人員很少會放棄北上廣,去走向小一點的城市,而一些高校畢業生為了好的生活環境,又選在這些地方工作,這就加大了各地區經濟的差距,這導致市場被人為的分割,嚴重的限制了人員的流動與統一、大市場人才互相交流的建立與形成。
三、高校畢業生就業保障的對策和建議
雖然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依然存在著一些缺陷,但是我國政府在努力的改變著這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相繼出臺政策、法規等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好的選擇工作的環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來達到促進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工作就業的目的,同時,也給予很多優惠,促使高校畢業生去自主創業。2011年教育部長袁仁貴在高校畢業生就業視頻會議中指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要為畢業生去西部工作,去自己創業創造機會。國家在努力的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好的環境。以下是我對政府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一些建議:
(一)建立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時應納入緩沖和激勵機制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促進和保證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前提。我國應將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建設及時納入就業緩沖和激勵機制。一方面,我國社會保障的本質目標是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緩沖的屏障,其基本目標是維護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以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保證社會公眾的基本生活和不斷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而大學畢業生屬于新型就業群體,在就業方面的經驗比較欠缺,需要國家和社會給與適當的引導和幫助。此外,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順利解決能夠有效的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我國社會公平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流砥柱力量,所以我國要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保證和激勵大學生與勞動力市場的完美融合。此處所提到的激勵指的是要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就業獎勵,而不是單純的就業救助政策,要將物質激勵、精神激勵和自我激勵結合起來。此外,大學生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群體,其就業所欠缺的并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工作精神和社會經驗。因此,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以促進就業為目的,不斷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鼓勵就業困難的大學生主動回歸勞動力市場,這也是大學生就業保障的主要原則。
(二)要幫扶重點人群就業、促進具有競爭優勢的人群就業、安置弱勢人群就業
采取有效的措施,擴大失業保障面,讓處在待業過程中的高校畢業生享受社會保障。由于我國在這一方面基本上屬于空白,所以,我們可以借鑒一下西方的國家的相關經驗,以減少走的彎路。如,在學生階段,每段時間就交一些資金,分別由政府和個人承擔,建立失業保險基金,等到畢業,高校畢業生尚未找到工作的就經過一些手續,每個月獲得一定的生活費,以及為更好的融入工作而需要的培訓的費用。這就能使得畢業生在待業的這段時間既能自給自足,又能夠讓自己不在專業技術方面落伍,隨時做好準備去面對工作。
總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實實在在的出現在我們的現實之中,不容我們回避,政府對社會保障的調整是必須的,這有利于社會穩定,同時有利于我國經濟全面穩定的發展。對于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在校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在校期間,增加自己的實踐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我國大學生就業保障政策應充分考慮申請者的尊嚴問題
大學生的就業保障體系建設要遵循人格尊嚴與保障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幫助大學生接受國家提供的優惠政策和就業救助機會,同時還要保證尊重和維護大學生的個人尊嚴。自古以來,“學而優則仕”以及“不食嗟來之食”傳統思想在我國國民教育中根深蒂固,因此,大學生作為千軍萬馬通過高考獨木橋而進入象牙塔的群體,其自身的優越感和能力已經能夠得到了社會及社會關系的肯定,此類群體倘若在就業方面落后社會平均水平將嚴重損害其自尊心。因此,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將大學生的人格尊嚴作為一個參考條件。具體應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大學生就業理念的轉變。大學生自己應該轉變就業觀念、認清形式、將就業期待值降低,準確進行自我定位,充分了解在市場的競爭中優勝劣汰的風險;另一方面,立法層面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國家應該通過就業立法對大學生就業和失業保障進行明確規定。此外,針對大學生的就業保障要限定其名稱,不發放大學生失業金避免出現“低保”等詞匯,低保屬于社會救助范疇,而社會救助又是社會保障的最后防線,它是給完全的弱勢群體提供的一種幫助,不應將大學畢業生等同于社會弱勢群體。
參考文獻:
[1]戴恒.社會保障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
[2]奉海英.大學生就業政策及保障體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3]徐江璞.基于大學生就業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02).
[4]王珉,江沙.大學生就業社會保障體系:問題與對策[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08).
[5]劉璞.大學生就業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J].繼續教育研究,2010(12).
[6]代婭麗.社會保障視角下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20).
[7]李曉峰,薛二勇.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協同問題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4(05).
[8]鄭純,凌輝劍.大學生就業與社會保障制度關系的探討[J].職業,2007(10).
[9]黎登輝.試論大學生就業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14).
[10]孫麗園.論大學生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