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以其多學科交叉而成為新興的專業,特別是在物流系統資源配置、物流產業運行協作上,從物流企業與相關人員、設備、物料、信息等構成要素中來科學規劃與實施,來促進物流管理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與企業共同發展的新型模式,在物流專業教育實踐中,強化合作辦學的教育理念,凸顯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良好對接。文章將以衡陽技師學院物流專業發展為例,從物流運輸配套實踐中來探討其發展方向及改革路徑。
關鍵詞:衡陽技師學院物流專業;校企合作;運輸配套設施;教改模式;對策建議
衡陽技師學院物流專業創辦于1982年,是全國開辦物流最早的學校之一。現有學生640人。本專業現為學校的重點建設專業、衡陽市示范特色專業、衡陽市物流教育與產業發展研究基地、湖南省商務職業教育集團常務理事單位、國家倉管員考試基地、衡陽市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單位。物流專業開辦以來一直走校企合作的路子,現在已經與新邦物流等多家物流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在物流專業教學與校企合作的路上總結了很多的經驗。
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在國民經濟良性循環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市場機制下競爭方式的推進,物流已經成為各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物流運輸配套設施建設在物流經濟產業化中占據重要地位,也是構建物流經濟帶,拓寬物流經濟空間的主要舉措。校企合作作為現代職業院校創新辦學模式,破解職業院校軟硬件資源整合難題的有效途徑,從校企雙方的共同參與與實踐中,拓寬合作深度和廣度,融入改革理念,創新教學體制,緩解技術教育資金不足的有效手段,更能夠從增強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提升人才培養綜合效益上獲取理想的目標。
一、校企合作模式及淺層次合作的弊端分析
物流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開展,旨在從學校和企業雙方利益的整合上,從學校教育資源與企業市場化需求上進行深化融合,破解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瓶頸問題,也為企業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質量在于合作性育人,尤其是從深化教育改革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升職業院校服務社會、服務企業的辦學理念。校企合作在深入發展進程中,其模式是多元化的,其方式主要表現在:一是采用校企聯合方式來辦學。衡陽技師學院經常邀請校外專家來校進行講座,2014年一年講座達5人次;還聘請了行業專家作為本專業的兼職教師。校企合作編寫校本教材3部。對于企業來說以實現效益最大化為生產目標,而學校教育則以培養滿足市場需要的人才為本。企業派駐行業專家參與到學校人才教育中,特別是學校師資與企業的合作,從定崗進修或共同參與課題中來促進知識技能的融合,發揮各自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實力,進而為增強學校人才的實踐性,提升學校人才就業率創造了條件。二是采用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衡陽技師學院物流專業的學生每年都要到企業進行定崗實習,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之后再在工作崗位上進行實習,將理論知識深入到實踐中,然后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這種工學交替理論的深入,就是從學科理論學習與實踐融合的過程,引導學生從企業崗位實踐中來認識理論,應用理論,促進校企雙方對育人目標的完成。企業可以從崗位人才需求上提出“預訂”,而學校在學科設置及教學組織上進行針對性培養,并通過具體的實踐環節來保障學生的教學質量和就業率。三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是在校企合作中的有效方式,通過具體合同的簽訂,從校企雙方資源整合上來凸顯職業學校科研與教學能力,企業生產實踐環節的多方融合,有助于讓學生從進校門到進崗位一站式完成。該校物流專業與上海利豐物流、新邦物流、佳吉快運等多家企業簽訂了訂單培養協議,每年訂單班畢業的學生都順利進入實習工資崗位,學生企業反映都非常好。這種模式從教學實效性上能夠保障學生就業,也基本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盡管校企合作模式多元化,但就其內涵及合作層次而言還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多種弊端亟需要加以改善。一是對于合作機制及人才培養長遠目標缺乏保障。特別是從企業短視行為的普遍存在,對于政府財政或政策的支持上,一些企業缺乏難以從人才培養的長遠性上加以調整的思維。企業都是已利益為中心,學校教育的投入和產出之間時間漫長,收效甚微,企業并不是特別愿意對學校的教育做過多的投入。二是校企合作上企業參與度普遍不夠,特別是對于學校來說,在適應市場、轉變辦學理念上,多數學校主動發起校企合作,而企業響應度或參與動力不夠,也影響了校企合作成效的取得。三是校企合作中雙方自身因素影響較大,特別是在順應企業人才需求上,學校通過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優化,來凸顯職業教育專業性和適應性,而在學生畢業后對企業需求又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人才培養缺乏有力保障,加劇了校企人才培養矛盾。四是院校自身科研能力不夠也影響了校企合作質量。
二、物流運輸配套設施在校企合作中的運用
物流產業的發展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的支撐,特別是對于物流資源和物流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來說,要從區域間、部門間的合作中來優化物流設施及資源的整合,促進物流產業結構的升級。物流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也是階段性的,對于聯合與互動需要從多方面的來加以改善和保障。
(一)物流運輸配套設施建設必要性研究
發展現代物流業,注重對物流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特別是從校企合作中強化物流企業內部管理,實現物資采購、生產組織、銷售及再生資源的有效回收。可見,在培養物流企業運輸配套設施專業人才中,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整合,著力從物流樞紐中心上來優化交通運輸業、搭建布局合理的交通運輸與運輸方式的相互銜接,凸顯物流運輸效率和整體優勢。如加大對高速路網的建設,完善交通綜合運輸體系,實現省際間各類路網的有效互補,強化樞紐銜接與集疏運配套,發揮運輸配套一體化管理合力。注重信息技術在運輸配套設施建設中的應用,從城市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統合中促進各主體的合理分工和協作。如針對城市物流配送系統的更新與升級,要從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上,極力解決運輸工具的調度,防范交通運輸堵塞,降低交通運輸“三廢”的治理。
(二)以物流運輸配套設施建設為平臺創新校企合作模式
物流運輸配套設施是構建現代物流格局的重要環節,在推進校企合作模式創新上,要積極從物流技術入手,構建利益共享,凸顯“產學研”三位一體化的人才培養局面。在師資教學上,注重對學生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的優化,特別從教師參與物流企業實踐,從企業崗位技能上來優化知識體系,增強教師自身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如做好物流中心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構建高效的物流配套配送網絡,強化城市群間可達度。注重實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規劃,特別是從物流業技能實訓和實習上,拓寬校企合作的廣度。如利用實訓來加大對校企產業的對接與融合,注重實踐知識講座的開展,增進校企人才的流動,激發學生對學科專業技能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三)優化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成效
物流專業的校企合作需要將各實訓工作納入課程教學與改革中,教師要從校企合作中做好幫扶引領工作,切實從運輸配套設施的運用中增進學生的實踐與動手能力。特別是在物流科研實踐中,從企業物流到供應鏈物流,強化對協同理念的貫穿,促進物流產業各環節、各子系統間的合理化運作。如結合物流運輸配套設施建設實際,從合作上鼓勵企業對技術服務、營銷服務、檢驗測試、材料零配件等設備的維修、運輸和金融服務工作,優化各產業集群配套企業間的分工協作。注重物流產業中介機構的引導,從推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上,強化場地、資金、人才的培訓。
三、結語
總之,物流專業校企合作體系的構建關鍵要從實訓中強化與企業的關聯,并能夠從物流學科特點中,發揮平臺優勢,破解教與學的矛盾,從深化校企合作層次上推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應龍,劉娟,張玉華,張詠梅.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的建立——以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平臺[J].當代職業教育,2013(09).
[2]占挺.GZ學院物流專業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與模式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3]伍詩瑩.共享腹地港口群公路集疏運網絡動態屬性分析與應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作者單位:衡陽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