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兩江新區作為我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是重慶建設和發展的重點。兩江新區的城鎮化加速,造就了一大批農轉非安置型社區,在這種過渡型社區里矛盾重重,管理難度較大,如何更好地加強安置型社區治理,維護社區穩定,為兩江新區發展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文章以代表性比較強的兩江新區和合家園為例,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轉非;安置型;社區治理
一、和合家園社區治理現狀
和合家園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龍興鎮,計劃修建安置用房142萬平米,用于安置龍興鎮和石船鎮的失地農民,分三期,合計安置3.5萬人。一期安置5429戶,約1.4萬人,已于2012年7月份入住,二期安置3906戶,9000人,已于2013年7月入住,三期安置1.2萬人,于2014年7月入住,小區業主全部都是農轉非人員。
初期,兩江新區管委會采取了政府、居委會少干預,主要靠引入市場上比較優秀的物業管理公司,依托其專業化管理能力,來進行安置型社區治理的模式,于2012年3月引進了重慶助友創美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這種管理模式的現實表現卻不盡人意。一方面,物業管理公司根本不能收齊物業費,一直虧損,在一些社區事務管理上,“安置民”根本就不理物業公司,我行我素,破壞社區環境; 另一方面,“安置民”對物業公司也不滿意,還發生過群體事件。最后這種模式沒能成功。
現在,和合家園采取了兩江新區龍興石船管理會和龍興鎮鎮政府、居委會聯合治理的模式,該模式相較于主要依托物業管理公司管理要行之有效一些,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物業費大部份能收齊,但還是有少部份人不愿意交,而且物業費收取很困難;二是,社區居民對物業管理仍不滿意;三是,物業管理不是政府應該管的事,現在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只能是一種過渡模式。
二、安置型社區治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矛盾的長期積累
在征地、賠款、安置的各個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積累了這樣那樣的矛盾。政府在這一系列活動中,主要是采用了傳統的“領導式”管理模式,統包統管,而不是以“服務”為主的治理模式,這就導致一方面,一些矛盾長久得不到解決,只是暫時被堵住了,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另一方面,政府什么都要管,又管不過來,“安置民”一有事不滿意,不管是不是該政府負責,都去找政府,基層政府苦不堪言,疲于應對,還得不到好評。現在龍興石船管委會與龍興鎮鎮政府接管和合家園的物業管理就有這個原因,政府花盡心思想把安置型社區治理好,但結果卻不令人滿意。
(二)“安置民”市民價值觀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
政府對“安置民”價值觀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也有針對性的開展了一些“新市民”培訓課程,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果。但要“安置民”的價值觀一下子從中國發展幾千年形成的“小農意識”轉變為市民價值觀,這還需要一個慢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很多價值觀念上的沖突。政府目前在安置型社區治理過程中就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一下子對“安置民”要求過多,也導致了一些矛盾。
(三)安置型社區非就業人數偏多
政府前期開展了一系列就業培訓,也涌現了一些就業典型,但能提供的崗位還是不夠。目前,安置型社區主要有以上下兩類人群沒有就業,一是,60歲以上不太適合繼續參加工作的人,二是,還有很大一部份40歲到50歲的“安置民”未就業。拆遷把他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但是因為年齡、勞動技能的缺乏,再加上拆遷款讓他們短期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很大一部份40歲到50歲的人未就業。這部份未就業“安置民”以前就是左鄰右舍,遠點也就隔個村,彼此相互都認識,空閑時大家就聚集在一起,也討論拆遷、物業等問題,一有哪點不滿意,大家就一起去找政府、找領導,給政府造成很大的壓力。
三、安置型社區治理模式改進建議
(一)更好地發揮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的作用
政府要抓大放小,該管的管,不在政府職責范圍內的事就讓社區自己去管理,更好地發揮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的作用,政府只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和基礎實施建設。在村委會變為居委會后,要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讓“安置民”自己來選舉居委會負責人,讓那些黨性覺悟高,真心為“安置民”辦事的人來為安置型社區服務,提高社區的凝聚力。讓“安置民”自己來成立業主委員會,讓那些有正義感,有服務意識,有服務能力,愿意為社區出力的人來組成立主委員會,讓他們來選擇物業公司,而不是政府來指定一個物業公司,這樣就能更好地選擇“安置民”所需要的物業,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安置民”也不會來埋怨政府。
(二)進一步促進就業
要著重幫助那部份40歲到50歲未就業的“安置民”就業。一是,多給他們提供就業機會,例如把物業公司收費、掃地、保安、花草維護、水電工的工作給他們,在中國的“熟人文化”下,“安置民”對社區物業的不滿意要少很多,而且物管費的收取也會更加容易;二是,堅持技能培訓,培訓一些他們能快速上手的勞動技能;三是、要強化未就業“安置民”的就業意識,讓他們發揮預熱,做更多對社會有意的事。
(三)進一步豐富社區文化活動
進一步豐富社區文化活動,落實這方面資金投入,增加“安置民”的社區意識,主人翁意識,把心思放在構建和諧社區上來,而不是一天去挑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場地、設備,引導大家文明跳壩壩舞;在社區圖書室里要有最新的報紙和多一點養生讀物,讓大家多關心國家大事和養生問題;和外面的單位(如高校)加強聯誼,給大家帶來一些好的文藝演出;開發一些適合老年人參加的運動(如門球),幫助老人們打發時間。
四、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繼續,安置型社區還會不斷增加,如何更加有效的治理安置型社區,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要面對和探討的問題,這不僅僅是關系政府和“安置民”的事,也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關系我們每個社會公民的事。
參考文獻:
[1]何利松.農轉非居民安置型小區物業管理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J].區域試點,2010(05).
[2]朱揚.安置型社區和諧管理長效模式的構建[J].重慶第二師范學報,2014(04).
[3]鐘瑤奇.高新區農轉非小區社區管理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4(10).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