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現有經濟體制中,面廣量大的小微企業在促進城鄉居民增收、方便人民日常生活以及帶動全民創新創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從政府對小微企業劃型標準的確定、國內外比較成熟的企業成長理論歸納入手,對小微企業的成長維度進行歸類劃分,這對于小微企業及其成長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微企業;企業成長理論;企業成長指標
一、小微企業的概念界定
一般來說,小微企業的概念除了包含傳統意義上的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之外,數量眾多的個體工商戶及家庭作坊企業也屬于小微企業的研究范疇。我國曾對小微企業進行過多次劃分,逐步形成了以年末從業人數、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為主要統計指標的新標準。2003年,國家經貿委等四部門聯合下發了《中小企業暫行規定》,第一次明確了小微企業的概念范疇。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四部委對企業的劃型標準進行了修訂,制定了《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新的劃型標準主要增加了微型企業的劃定標準,并在原有行業的基礎上新增了農林牧漁業、倉儲業和信息傳輸業等其他類別,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規模類型。該劃型標準根據小微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參照企業上一年度的從業人數和營業收入,將企業劃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業四個類別。具體來說,就工業型企業而言,從業人數300人以下或者年營業收入在2000萬元以下的工業型企業均為小微企業。其中,從業人數少于20人或者年營業收入少于300萬元的均為微型企業。
二、企業成長理論研究
一般來說,企業成長不僅包含了企業規模的擴張和員工人數的增多,同時也包含了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市場競爭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它既有數量上的增加,也有質量上的提高,是企業的系統功能逐漸趨近成熟,系統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漸變過程。關于企業成長的相關研究,研究者們從各個角度以及不同層面對此進行了論述,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企業成長理論。
(一)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成長理論
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成長理論主要闡述的是企業可以通過勞動分工來促進企業的發展。亞當·斯密(1776)是該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在其著作《國富論》中,講述了手工勞動工廠通過實行勞動分工,從而大大提高工廠的勞動生產率,給企業帶來了豐厚回報。企業通過對勞動者實行分工協作,從而可以以較小的勞動成本實現更高的勞動產量,從而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
(二)新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成長理論
該理論是在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成長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主要觀點是企業成長取決于企業規模大小,而與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的經營能力關系不大,企業的成長毫無主動性而言。在該理論下,企業被看作是一個生產函數,在利潤最大化的既定目標下,通過調整產品的生產產量從而促進企業持續增長。
(三)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成長理論
該理論認為企業的成長過程就是企業的邊界不斷被拓展的過程,此外,對于市場交易相關費用的節約是推動企業成長的主要動因。企業可以通過成長發展把市場中的簽約、履約和違約等相關交易費用全部納入組織內部,從而可以節約交易費用,當市場上的交易費用與企業內部的組織協調管理費用的均衡相當時,企業的邊界達到了最大化。
(四)企業成長制度變遷理論
錢德勒(1987)認為伴隨著企業成長,企業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出現了企業的實際擁有者和管理者的二者角色的分化,隨即企業進入了新的經營管理制度。對于這種企業制度的變遷,一方面有利于管理者專心經營企業,促進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帶動了經濟社會體制的變革。
(五)企業內生成長理論
被稱為現代企業成長理論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的Penrose,是該研究理論的杰出代表。她從基礎資源觀的角度對企業的成長性問題進行論述,構建了“企業資源一企業能力一企業成長”理論研究框架。她認為企業擁有的資源決定著企業自身的能力,企業的能力決定了企業成長的速度、發展方式和成長邊界。她還認為企業的創新能力來源于企業內部未被利用的資源,由于對于這些資源的利用存在著不平衡性,所以創新的過程也就是企業的內生過程。
(六)企業管理者成長理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的擁有者早已不再是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者,他們則從繁雜的企業經營管理瑣事中解放出來,通過尋找職業經理人來對企業進行打理。但是企業管理者對于企業所關注的對象與企業擁有者并不完全相同,此時企業管理者的利益多與企業發展或成長相關,從而對于企業的成長開始成為管理者的目標。
三、小微企業成長的維度劃分
關于小微企業成長的內涵界定,學者研究的關注點各有偏重。一般來講,小微企業的成長主要指規模的擴張,比如,企業的員工數量、銷售額、市場份額等的增長。同時我們應當看到伴隨著量的增長,企業也在發生著質的變化,比如,企業功能逐漸完善、資源利用能力提升、經營結構不斷優化等。作為資源學派的代表人物Penrose認為,企業的成長就是企業不斷從外界獲取資源以及企業提高對資源的利用過程。葛雷納(1985)和劉易斯(1983)等人在研究企業的成長特征時,亦將企業規模作為其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特征變量。貝恩從產業組織理論的視角,他認為企業作為戰略行為者,企業成長的過程就是企業市場主動性的增強和市場份額的增加。楊杜(1996)則從企業資源的性質、數量、結構和支配主體四個方面來研究企業成長,他認為企業成長一方面在于企業對資源的積累沉淀,另一方面還包括企業不斷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調整和改革。慕靜等(2005)研究學者則從企業成長速度、盈利能力水平以及運營能力等角度來衡量企業的成長。徐歆(2009)運用灰色系統評價法和加權平均法,從企業資源配置、企業能力和外部因素等三方面對企業成長指標進行構建研究。
此外,還有很多學者開始從企業內部知識積累的角度來探討企業的成長問題,并在使用演化論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企業知識理論。帕維特和奈爾森作為企業知識理論學派的研究者,其研究認為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對知識資本的累積,比如企業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戰略規劃等共同構成了企業的競爭優勢,決定著企業的成長邊界。企業作為生產性知識和能力運用的載體,對知識積累的差別狀況決定了企業間競爭優勢和成長潛力的不同。錢德勒在研究企業的成長軌跡時,其認為管理層級制是現代企業的重要特征,企業從古典企業成長為現代企業這種制度變遷,一方面可以促進企業自身的成長,另一方面對社會經濟制度的革新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湯文仙(2005)在對企業成長理論的發展脈絡梳理基礎上,分別從企業規模、知識和制度三個維度進行了論述,表明了企業成長的過程實際上是其規模擴展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知識積累和制度建設的互動過程。
四、小結
伴隨著時代的快速變遷,當今小微企業的發展日新月異,衡量小微企業發展的指標必然少不了傳統意義上的小微企業市場份額提升、員工人數增多、企業資產總額增加以及銷售利潤額上升等統計量指標。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伴隨著企業發展壯大,企業還開始關注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力的培育,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經營抗風險能力增強以及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除此之外,伴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發展,企業開始關注自己的企業文化及組織制度構建,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局,發展改革委,等.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2.
[2]Penrose E T. The theory of the gro
wth of the firm[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3]錢德勒.看得見的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4]楊杜.企業成長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5]慕靜,韓文秀,李全生.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小企業成長性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5(04).
[6]徐歆.中小企業成長性評價的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9.
[7]湯文仙,李攀峰.基于三個維度的企業成長理論研究[J].軟科學,2005(01).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