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千家萬戶,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食品安全隱患潛伏于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銷售各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這需要采取增強食品參與者的社會責任意識、發揮政府應盡職能、完善食品安全監督的體系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關鍵詞:食品安全;經濟學;分析
“民以食為天”,無論遠古社會還是當今社會、國內還是國外,食品問題都是被關注的首要問題。然而,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都頻繁出現了不同危害程度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在中國,有關問題食品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食品安全問題牽引著百姓的神經,甚至是談“食”色變。因此,有關食品安全的經濟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一、食品安全的經濟學釋義
古人云:“食,命也”。囿于落后的社會生產力、物質的匱乏,古人對食品的定義較為寬廣,泛指能填飽肚子、維持生命的東西。如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百姓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食品的數量有了保障,人們轉為注重食品的質量,尤其是當前養生思潮的傳播、流行,食品的質量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般來說,食品的質量涉及多個方面,如營養性、經濟性、便利性、安全性等。經濟性與便利性是食品外在考慮因素,而營養性與安全性是食品的內在考慮因素。大多數消費者優先食品的營養性、安全性等內在因素,其中食品的安全性就像木桶的最短板,起決定性作用。一種食品再怎么美味、營養價值再高,只要它是不安全的,消費者都會果斷地做出“一票否決”。作為理性的消費者,不會做“飲鴆止渴”這樣短淺、愚蠢的選擇。
食品安全涵蓋三層含義:一是基本達到相應的營養要求;二是無毒、無害;三是不存在對人體任何慢性、潛在的傷害。市場上有相當一部分加工食品連第一層含義都不符合,如有的商家大量注入食品添加劑,破壞食品的營養均衡。還有一些黑心商家肆意制造“假冒偽劣”食品讓人心寒。無毒、無害一般與農產品掛鉤,由于農產品往往容易受寄生蟲、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入侵;或者是農藥使用不當,如新鮮蔬菜殘留農藥,這些食品吃了之后馬上出現食物中毒現象。所謂的慢性、潛在的傷害如輻射食品、疫苗食品以及備受爭議的轉基因食品,這一類食品是否有安全隱患,值得研究考證,消費者對此也是將信將疑。
二、食品安全的經濟學成因
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食品如同其他商品一樣,都需要經歷生產、加工、流通與消費四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存在安全禍患,容易被黑心商人“下手”。所以,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與消費四個環節都不能粗心大意,只有政府各個部門嚴防死守、層層把控,加以社會公眾的配合,才能杜絕食品安全問題。
生產環節是食品供應鏈的源頭,食品安全需要從源頭抓起。這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的種植與動物的養殖過程之中,如菜農使用過量的農藥,飼養主用問題飼料等都可能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當這些食品進入人體之后,輕者腹瀉、重者死亡。前幾年海南的毒甄豆事件,由于種植農使用高度農藥水胺硫磷,結果進入市場的大量甄豆被銷毀,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有河南瘦肉精事件,飼養主給雞群食用含有瘦肉精的飼料,消費者吃了這些雞之后出現食物中毒,造成許多人員無辜傷亡。關于源頭的食品安全,不得不引起人們重視。
加工環節是食品安全問題的集中爆發環節,這主要是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造成的。一方面,加工商為了節省成本,大幅度減少加工的設備、管理投入,加工出來的食品根本達不到衛生標準。更有甚者,為了避免政府部門的檢查,進行地下加工,食品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加工商為了使食品看起來色澤鮮艷、美觀,吃起來口感好、美味,便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注入大量的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劑、保脆劑、香味劑等,這些人工添加劑或多或少對人體產生危害。
流通環節是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的一環,也是容易誘發食品安全問題的環節。眾所周知,流通過程如儲藏、包裝、配送、裝卸等不可避免地造成食品的毀壞或變質。不少商家相應地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想出一些“明智”的做法。如使用含塑化劑制品的塑料容器引發白酒塑化劑事件;為了延長食品保質期,超量添加防腐劑事件;為了對水果、蔬菜保鮮,濫用甲醛溶液導致甲醛事件,商家的各種花招讓人匪夷所思。
消費環節是食品供應鏈的最終環節,也是直接產生食品安全問題的一環。這主要是出現在餐飲業,臭名昭著的“小肥羊”餐飲、“一滴香”火鍋調味劑;就連聲譽較好、消費者經常光顧的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餐飲營業店都被報道過使用劣質肉等問題。一些餐飲業的商家為了節省開支,使用過期的食品原材料、劣質的調味料,最駭人聽聞的是地溝油的使用,簡直是登峰造極之作。
三、食品安全的經濟學對策
(一)增強食品參與者的社會責任意識
食品參與者包括生產者、加工者、運輸者、銷售者等人,他們直接介入食品,肩負著把控食品安全問題的重任。食品參與者的相關企業要牢記社會責任,所謂“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一家企業只有靠誠信經營才會發展壯大,僅憑一時的投機取巧,遲早會倒閉。一些企業目光短淺,不惜以犧牲誠信的代價牟取暴利,最明顯的例子是“三鹿”集團,赫赫有名的“三鹿”集團以破產告終,這是血淋淋的教訓。食品參與者之間要相互監督,共同杜絕食品安全問題。例如生產者與加工者之間的監督,前些年的肉類食品加工巨頭雙匯集團“瘦肉精”事件,假如雙匯集團在加工之前,運用檢測技術手段對養殖戶的豬肉進行細致檢驗,就可以制止“瘦肉精”進入下一環節,這正是生產者與加工者之間缺乏監督釀成的悲劇。
(二)發揮政府應盡的職能作用
食品安全問題的爆發,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是市場經濟發展固有的弊端,市場作為商品經濟發展的“無形之手”難以調控方方面面,需要政府這只“有形之手”配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彌補單憑市場調節的缺陷。政府一要明確自身的監管職能。食品的生產涉及質檢、工商、衛生等多個政府部門,每個部門要劃定界限,明確自身監管職責,避免“誰都管或誰都不管”的窘境。當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時,要依法追究政府相關部門的行政責任。政府二要完善食品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法律法規為食品安全生產提供制度保障,如“市場準入條例”,能從源頭制止一些不合格的食品生產者、加工者的進入;還有“食品添加劑準則”,能有效規范食品添加劑的品種與數量,遏制不良商人隨意添加的亂象。
(三)完善食品安全監督體系
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大部分得益于新聞媒體的監督,沒有輿論強有力的監督,不知還有多少黑心商人逍遙法外。監督體系應該包括事前舉報與事后曝光,兩個環節都不可或缺。事前舉報即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各個環節,只要存在安全隱患都要及時舉報,將食品安全問題的“火苗”熄滅。事后曝光即對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事件的相關者報道、追根溯源,查找問題的來源給受害者真相,且依法追究施害者的法律責任。特別是保障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滿足消費者對食品的營養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知情權。同時,拓寬、暢通食品安全的監督渠道,如提供電話、網絡、報刊等多方面方便快捷的舉報途徑;另外加強對舉報人信息的保密工作,形成有人敢舉報、舉報有保障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劉亞平.中國式“監管國家”的問題與反思:以食品安全為例[J].政治學研究,2011(02).
[2]張志勛.系統論視角下的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研究[J].法學論壇,2015(01).
[3]劉文萃.食品行業協會自律監管的功能分析與推進策略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01).
[4]李中東,孫小涵,張在升.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我國食品安全規制的效率評價研究[J].特區經濟,2015(01).
[5]庇古.福利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
[6]徐成波,王朝明.國內外食品安全的經濟學機理及研究動態——基于供應鏈分析的視角[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05).
[7]曾蓓,崔煥金.食品安全規制政策與階段性特征:1978~2011[J].改革,2012(04).
(作者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思想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