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眾對綜藝節目有著與生俱來的興趣與愛好,它成為當下人們釋壓、放松、休閑的一種方式。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觀眾在這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強。綜藝節目在內容上如何走出低級、庸俗化誤區,在娛樂實現上更多地閃現智慧、思想的光芒,制作出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綜藝節目,在滿足大眾娛樂化需求的同時,能給人們提供有意的精神食糧,強化媒體社會責任的擔當,便是本篇文章想要探討的內容,本篇將綜藝節目的敘事建構作為做好綜藝節目的一條途徑加以探討。
電視節目離不開敘事。以往我們只將敘事元素用于戲劇,覺得只有虛擬節目才能完成敘事任務,認為客觀真實的電視節目不存在敘事,尤其是以現場展示為主的綜藝節目更是如此,隨著《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里》《奔跑吧兄弟》等節目的火爆,突顯了綜藝節目的敘事魅力,讓大家開始注重敘事在綜藝節目中的應用,其實電視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它的敘事能力。敘事通俗地解釋就是對事件的陳述方式,敘事建構就是將一個個事件按照特定的意義組合串聯在一起,用特定的陳述方式加以展示。綜藝節目的敘事建構,就是用故事化的結構、戲劇化的元素做綜藝節目的內容設計,有效解決綜藝節目存在的松散、零亂、關聯性差,情節弱化,娛樂元素簡單疊加、無主題訴求等問題。下面將從事件的營造和節目結構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營造事件的四要素
節目中的事件不是生活中瑣碎、平淡、無意義的事件,而是精心設計和營造的,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時間和具體環境中發生的,有發展變化和結果的事件,并且這一事件與人自身和他所置身的世界密切相關。換句話說,構成一個事件里面得有人物形象、沖突、懸念,最后有結果。那么綜藝節目中的事件是如何營造的?
第一要素人物。即綜藝節目的選手或參與者,選手最好有一定的故事背景、特長、個性特色和現場表現力,總之挑選觀眾感興趣和值得關注的人物。
第二要素環境。為人物營造特定的情境氛圍,來自現實生活而又超越現實生活,將他們從現實生活投入到預先設置好,能對人的心理、行為產生各種觸動和影響的虛擬情境中,讓人物置身其中做出率性、真實的表達,展示人物的心理情態和個性特征,產生有意思的故事情節。
第三要素時間。要參與者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有挑戰性的任務,時間不僅承載事件的發展變化,而且最好能成為左右事件成敗的一個因素。
第四要素情節。事件的發展按照一定的因果關系向前推進,要有沖突、懸念,結果一波三折,在沖突中展示事件的發展和變化,突顯人物的個性特征,通過一個個懸念的設置讓觀眾產生興奮、緊張與期待感,并讓結果有不可預知性。
現以本人新近做的一個節目方案——《沖出圍墻》為例,說明節目中事件的營造。節目由多個環節組成,其中一個環節叫“風雨同舟”(是自主設計的原創游戲),游戲內容:乘船答題(考驗隊員間的相互協作性及生活常識)。現場模擬逆水行舟的情境,其任務是取下路途中懸掛在上方的一個個錦囊,錦囊里有與生活常識相關的答題。在規定時間內,答題多、正確率高的隊獲勝。下面對案例中事件構成要素逐一進行分析。
第一要素人物,3人一組組成團隊。主要選取一家三口組隊參與,每個環節兩隊對抗,特定的人物關系結合在一起有一定的故事背景,如造機器人的農民兄弟和支持他們的孩子、家庭美食達人,速成美食有妙招的一家三口等,人物出場有故事展示,參與節目的人都有讓觀眾感興趣的故事與特長,節目一開場就能讓觀眾對他們產生期待,此外,現場可以秀他們的特長及富有情趣的一面,讓觀眾對他們進一步產生認同感,同時選取的3人組合有鮮明的個性特色(選取個性化的人物尤為重要),相互碰撞能產生戲劇化效果,為接下來情節的發展埋下伏筆。
第二要素環境,在現場模擬逆水行舟的情境。3人分工協作,駕馭一條充氣橡皮船,在光滑的波浪式逐步升高的坡面上前行,坡面上涂有光滑液和五顏六色的顏料、路途有障礙物,并伴有雷電風雨等。環境的設置將人物置身于不同平常生活的虛擬情境中,與外界產生矛盾與沖突,促使3人之間發生碰撞與磨擦,對人物心理、行為產生變化和影響,展示人物的個性特色,強化節目的故事性、情節性。
第三要素時間,時間分勝負。兩隊對抗,在規定時間內答題多、正確率高的隊獲勝。現場有不斷提醒大家按預定報時的計時器,時間不僅用于交代特定事件的發展和變化,更重要是讓時間成為推動情節發展,決定兩隊勝負的重要元素。兩隊在規定時間內要爭分奪秒地多完成任務,面對路途設置的難題,容易發生不可預知的狀況,產生有意思的戲劇效果。
第四要素情節,完成事件故事化敘述。首先這一環節設置了一個有牽動力值得期待的主懸念——兩隊乘船答題誰會勝出,并在這一關獲取多少,為實現終極目標——沖出圍墻,所需要的能量值。雙方在爭勝過程中要戰勝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兩隊圍繞取錦囊答題這一任務展開,在這一主線牽引下,參與隊員與外部環境之間和相互之間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與沖突,如坡面光滑易造成人滑倒,船會從高處滑落,在躲避障礙時會發生意外,3人配合時因默契程度差異發生碰撞與爭執的情景,同時還促使人物自身產生內在的沖突變化,如緊張、擔心、懷疑自己、恢復信心等,在沖突、矛盾中,展示人物的個性特征及心理狀態,并通過事后對參與隊員的訪問,更好地揭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想法和感受,對人物有更充分地展示,放大節目中有意思的細節。另外在大的懸念下,又有若干個小懸念牽引觀眾,如能否越過路途中的障礙、船過傾斜度大的光滑斜坡時會不會從高處滑落、能否順利取下錦囊、答題是對是錯等。矛盾沖突的營造,懸念的設置,使觀眾始終處于興奮、緊張、期待的狀態中,產生極具觀賞性的故事效果。
通過以上設置,在現場實現節目故事化呈現,同時將綜藝節目的娛樂效果,設置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成為故事情節的一部分,如人與船從斜坡上滑下來跌落在氣墊上,東倒西歪的狼狽相,光滑的坡面上涂有五顏六色的顏料,隊員滑倒在坡面上,臉上身上染上顏料令人捧腹大笑的滑稽場面等,在特定情境中自然地產生緊張、刺激、搞笑等意想不到的娛樂效果,增強節目的娛樂性、觀賞性。
陳述方式:《奔跑吧兄弟》結構分析
綜藝節目的敘事建構不僅要為節目營造一個個有觀賞性和故事情節的事件,而且要讓事件與事件之間相互關聯,層層推進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如何在節目中建構完整的故事,實質上就是為一個節目找到一個合理的敘事結構,即節目陳述的方式。綜藝節目的結構是將一個個精心設計的有情節事件的環節,在總懸念的牽引下,按照一定的關系組合串聯在一起,激發觀眾特定而具體的情感,并產生一定的意義和價值。影視作品有五種常見的結構和類型(摘自百度電影的敘事結構)。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回環式套層結構;綴合式團塊結構;交織式對照結構;夢幻式復調結構。從以上結構類型的比較來看,綜藝節目娛樂休閑為主、內容通俗易懂,便于傳播和理解的要求,更適合用第一種因果式線性結構。該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敘事鏈單一,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這一結構類型將整個節目作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建構,一是要為節目找到一個值得觀眾關注和期待的總懸念;二是節目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尾比較完整的故事過程;三是各個過程是在總懸念的統領下環環相扣的環節,每一環節都與總懸念相關,目標指向總懸念,是通往總懸念的一個個臺階;四是每個環節都有自身的矛盾、沖突、情節、懸念,各環節詳略得當、有輕重緩急,富有節奏變化,為總懸念做鋪墊,層層推進將節目推向高潮,最后懸念揭秘給觀眾一個滿意的結局。
下面以《奔跑吧兄弟》第二季(2015年6fl5日)中的一期節目——碟中諜為例,闡述綜藝節目結構的設置。
一是總懸念的確立。撕名牌是《奔跑吧兄弟》經過若干期節目培育,形成的一個觀眾感興趣、非常受關注的核心看點,節目圍繞觀眾關注的內容進行懸念設計,這期節目的總懸念是節目的核心人物鄧超做臥底,扮演神秘人物撕下隊中其余6人的名牌,不被發現其是內奸即是本期節目的贏家。而鄧超做臥底,采用節目提供的方便自己勝出的條件其余6人同樣知情,6位同伴能否演好這場戲,讓鄧超信以為真地認為自己完成了任務,從始至終不被鄧超發現這一秘密,則成為最后贏家。節目的總懸念是鄧超與6人的對決,秘密能否被揭穿,誰最后成為贏家??倯夷畹脑O計不是靠巨額的獎勵刺激,而是在人人都感興趣的騙人、被騙能否被識破上,既有意思值得期待,又便于操作,這正是綜藝節目值得借鑒的方式。
二是完整故事結構設計。設計好總懸念是核心和關鍵,有了總懸念節目在總懸念的統領下設計故事發展環節,各環節相互勾連形成一個完整故事。
節目開端——這一期《奔跑吧兄弟》,鄧超第一個出場,像往常一樣到節目指定地點集合,走進屋內才發現小伙伴們不在,只有他一人獨自來到這里,當他疑惑之時,一項神秘任務擺在面前,他要再做臥底秘密地干掉6位同伴,并享有節目向他提供的幫他完成任務的特權,當他躊躇滿志要大干一場,為小伙伴們又要栽在自己手上,心懷歉意之時,隔壁房間的6位卻將這一切盡收眼底,6人抱團要一雪上次被鄧超完勝的恥辱。節目開端交代節目設置的總懸念,吊足觀眾胃口,驅使觀眾抱著極大的興趣去了解接下來雙方會怎樣玩,采用什么做法,為故事的展開做好鋪墊。
節目發展——在進入節目的核心環節撕名牌大戰之前,設置了體力考驗與智力考驗兩個小環節,兩個環節的安排均與撕名牌大戰相關,第一環節第一位勝出的人,在撕名牌大戰中,名牌背面不藏有暴露自身秘密的碟中諜小標牌,第二環節獲勝的人,進入撕名牌大戰身上貼的名牌最小,不易被撕下來。以上兩個環節都與總懸念撕名牌大戰密切相關,在這兩個環節中,鄧超要用好節目為他提供的幫他獲勝的條件,設計好策略,讓自己在最后環節撕名牌大戰中處于有利位置,但在應用這些特權的時候又不能讓同伴看出破綻,而6個小伙伴要協力阻止鄧超如愿,同時又要讓隊中最弱的人盡量勝出,以便在最后大戰中起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樣這一切又不能被鄧超識破,一步步將節目引向終極懸念。
節目高潮——撕名牌大戰,在這一環節中鄧超要在不被其他人察覺的情況下,將同伴的名牌撕掉,同時設法阻止同伴獲取暴露自己身份的拼圖。6位同伴除一人身份受保護外(在上一環節拿到的特權)其余5位要完成特定任務,方可摘除暴露身份的碟中諜小標牌,完成這一任務是能否獲勝的關鍵,6位伙伴要表現的假裝在找拼圖,不讓鄧超察覺完成指定任務,并通過獲取的拼圖誘導鄧超撕自己安全的名牌,盡量讓自身的行為合理化,以迷惑鄧超不讓其看出破綻。這一環節始終圍繞撕名牌大戰中秘密能否被識破這一終極懸念設置情節內容,過程起伏跌宕,掀起節目高潮。
節目結尾——鄧超撕下所有同伴的名牌,覺得大伙又被自己給涮了一把深感過意不去,向大家跪地磕頭表達歉意,并作為撕名牌大戰的勝利者得到一份自己喜愛的飛機模型,當他滿心歡喜時,出乎意料的情景發生了,頒獎人員送上更大更讓人羨慕的飛機模型,給了6位同伴,令鄧超瞠目結舌,這時他才如夢初醒原來大家早知道這一切,只有他一人蒙在鼓里,被愚弄的人是自己,給節目畫上完美句號。
三是各環節環環相扣指向總懸念并富有節奏變化。開場——交代節目設置的總懸念為整個節目做鋪墊激發觀眾對情節發展的關注。體力、智力考驗環節——跟節目高潮環節撕名牌大戰相勾連。高潮環節——圍繞總懸念設置情節,雙方在撕名牌大戰中看哪一方演得更逼真,不讓對方發現自己知道的秘密,其中有多處細節的設置讓這一秘密處于危險境地,稍有不慎即有被戳破的可能,掀起節目高潮。最后環節——懸念揭秘。做臥底的鄧超栽在自己同伴布設的陷阱中,給觀眾一個滿意的結局。整個節目節奏富有變化——開場節奏平緩、體力考驗節奏增強、智力考驗節奏緩和、撕名牌節奏最強、結尾節奏趨緩。
四是各個環節有自身的矛盾沖突、情節懸念。這一點在事件構成已做了闡述,不再贅述。想補充說明的是撕名牌大戰環節,與鄧超對抗的6人其中5人要完成指定任務才能摘掉暴露自己身份的碟中諜小標牌,這是節目高潮階段最有戲的情節,設置得好節目將更加出彩,前兩個人鄭愷、baby要完成的任務都與中心人物鄧超有關,強化了節目懸念,如鄭愷的任務要讓鄧超對他“公主抱”、baby要讓鄧超說出“我們是兄弟”,他們會用什么計謀做到這一點,且在做的過程不讓鄧超識破,既扣人心弦,又緊扣總懸念。但其余人要完成的任務與中心人物鄧超的關聯則不是很強,如李晨要完成的任務是將自己穿的鞋子甩到一個洞口里,與主要人物之間沒什么聯系,矛盾沖突不強。
總之,綜藝節目的敘事建構要擺脫為娛樂而娛樂的思維定勢,將著力點集中在為節目設計有意思的懸念和完整的故事結構上,讓娛樂效果在情節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自然地釋放出來,并賦予節目特定的意義。敘事建構不僅是做好綜藝節目的一條有效途徑,而且形成這樣的思路,對我們做新節目的研發和節目環節設計,也是強有力的抓手,非常值得大家去琢磨和探討,以此希望電視從業者重視節目內容研究,制作出更多更好的電視節目,既有娛樂價值又有媒體責任擔當,彰顯社會正能量,不斷滿足大眾對綜藝節目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