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就企業進行合并報表時,因內部交易的抵銷而引發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產生暫時性差異,進而導致的相關常見性所得稅問題進行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合并報表;所得稅;會計處理
在會計實務中,所得稅的會計處理,在一些財務報表中需要將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的計稅依據進行相應的比較,二者之間所產生的暫時性差異,對于那些符合確認條件的,我們將其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而當財務人員在進行合并報表處理時,需要對如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抵銷、應收賬款抵銷等情況及遞延所得稅的確認和計量等問題以合并的角度再次進行考慮,進而對于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在合并報表中進行相應的調整。由此我們說,合并報表與所得稅問題是會計核算中較為復雜而難于掌握的兩部分內容。同時,其也是非常重要的財務處理問題之一,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該業務的處理將涉及到更多的企業。
一、所得稅的會計原理
這里將所得稅會計簡單地概括為:其是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所確認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的計算基礎進行比較,進而將所產生的暫時性差異進行相應的處理。其的合理化、正確化的財務編制,可將納稅收益與會計收益間的差異詳細而清晰地呈現出來,為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出有用的會計信息,對企業的經營具有一定的影響。
我們將二者比較所產生的差異分為暫時性差異以及永久性差異,其中暫時性差異中又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以及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這兩類。在所得稅會計處理中,對于永久性的差異一般不做相應的賬務專門處理,一般情況下賬務處理上只針對暫時性差異。
在賬務的處理上,對于比較而產生的差異分別進行性質分析,而在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的其他特殊性的情況除外。在將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進行區分后,來對資產負債表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金額進行相關確定,而后同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進行比較,從而來確認當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金額或是應予轉銷的金額。該一金額確定后,填列在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中。這里我們將遞延所得稅資產與遞延所得稅負債統稱為遞延所得稅,即為資產、負債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確定的計稅基礎比較而出的暫時性差異。
二、如何在合并報表中進行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的相關確認
(一)如何進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相關確認
當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所產生的相關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同時滿足于可預見的未來有轉回的可能性或是未來有可能獲得予以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這兩點時,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同時,遞延所得稅資產企業在合并中,按相關的會計約定,在合并中所取得的各項可辨認資產的入賬價值與其的計稅基礎之間所形成的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應將其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同時對商譽來進行相應的調整。
(二)如何進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相關確認
在報表合并中,財務人員應對于所有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為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除了企業在會計準則中已經做出明確規定的不予事項之外。并且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同時,相應地增加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相關準則不予性項目除外。
同時,指出商譽不予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而當某一事項的交易發生后并不影響到會計利潤,也不影響相應的納稅所得額時,則不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投資企業可控制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時間或是暫時性差異于未來很可能將轉回的時間,同時滿足以上兩個條件時,無法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三、企業內部債權、債務發生抵銷時有關遞延所得稅問題的處理
母公司與子公司內部之間必然將發生銷售、提供勞務等事務,進而便發生了相應的結算業務往來。在這一過程中,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產生了應收賬款、應付賬款、應收票據、應付票據、預收賬款、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以及與應收賬款相關聯的壞賬準備金、持有至到期投資與應付債券、應收股利、應付股利。財務人員在進行會計報表的合并時,內部的這些債權、債務問題將相應抵銷。此時,由內部應收賬款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所產生的暫時性差異,也將同時消失。因此,與其相關而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相應地也抵銷了,并應用在會計實務中做相應的會計分錄處理。
(一)在不考慮減值情況下應如何進行財務處理
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進行報表合并時,應收款項間在進行相關業務抵銷時,在不考慮減值準備的情況下,無需對遞延所得稅進行相關的確認。在未來于收回應收款項或是支付應付款項之時,同樣不涉及到所得稅的相關問題。
(二)在考慮減值準備情況下應如何來進行財務處理
若是相關的報表中存在有壞賬準備的計提,并對遞延所得稅資產進行了確認時,財務人員合并報表,在進行內部往來抵銷時,同時對減值準備進行相應的抵銷處理,并對遞延所得稅資產進行沖回處理。
案例:甲公司有下屬子公司乙,其中甲公司賬務中有一筆10萬元的乙公司應收款,甲公司的壞賬準備按10%計提,所得稅率為30%。
產生抵扣暫時性差異時的會計分錄:借:資產減值損失 10萬*10%=1萬
貸:應收賬款—壞賬準備 1萬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1萬*30%=3000
貸:所得稅費用 3000
合并報表時的會計分錄為:借:應付賬款 10萬
貸:應收賬款 10萬
借:應收賬款—壞賬準備金 1萬
貸:資產減值損失 1萬
借:所得稅費用 300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3000
四、企業內部商品銷售業務的抵銷
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發生的產品購銷交易,從企業集團內部的角度來看,商品本身并未真正地實現對外銷售。在這一過程中,沒有發生銷售的損益情況,唯一改變的是存貨地點的不同罷了,因而在該情況下產生的銷售收入及相應的成本以及與其有關的存貨應予以抵銷。
案例:B公司為A公司的子公司,2012年A公司向B公司銷售了一批商品收入10萬元,其的銷售成本為6萬元,A公司與B公司分別適用30%的所得稅稅率,在2012年的年末B公司也未實現對外銷售該產品(忽略減值考慮)。
A公司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會對向B公司進行銷售的該筆內部交易進行相應的抵銷性處理,對其分錄:借:營業收入 100000
貸:營業成本 60000
存貨 40000
因為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為100000-60000=40000,在B公司未確認的情況下,在進行合并報表時所得稅的會計處理分錄為: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40000*30%=12000
貸:所得稅費用 12000
五、企業內部固定資產交易的處理
此一情況在會計賬務處理上分為三類,分別為:一方的商品,另外一方購入作為固定資產使用;一方的固定資產,另一方購入后作為固定資產使用;一方的固定資產,一方購入后當商品處理。
(一)未實現內部損益的固定資產購入的本期抵銷分錄
借:主營業務收入(本期內固定資產交易所產生的相應收入)
貸:主營業務成本(本期內固定資產交易所產生的相應成本)
固定資產——原值
本期多提的折舊進行抵銷處理的會計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貸:管理費用
(二)固定資產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遞延所得稅分錄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費用
六、結語
財務人員在進行合并報表處理時,應對相關往來等業務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進行相應的調整處理,不可直接按個別報表中的相關金額進行填列,以免導致合并財務報表中的所得稅項目與利潤總額不相匹配情況的發生,進而影響到相關管理人員,以至于對企業財務情況做出錯誤性的判斷以及決策偏差。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隨著公司不斷擴大化,集團性企業將大量產生,因而財務報表的合并性業務也將被更多地使用。為了保證企業自身財務數據的準確性,相關的財務人員在企業進行報表合并時,應考慮所得稅所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涵.合并財務報表的相關所得稅會計處理[J].財務與會計,2014,(6).
[2]孫福軍.合并報表的所得稅會計處理[J].經濟研究導刊,2010,(17).
作者簡介:李靜雯(1987-),女,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初級會計,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