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稅收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稅收對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負面影響,并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稅收改進政策,以達到完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稅收政策;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作為國家的主要經濟命脈,稅收是政府加強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不可缺少的宏觀調控方法,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杠桿。一個國家的經濟決定了稅收,經濟的增長規模和平衡程度決定了國家稅收的增長規模以及經濟的穩定性。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發展較充分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發展較為緩慢的發展中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問題。為了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縮小區域經濟間的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每個國家發展的重點。
一、經濟發展和稅收間的關系
(一)經濟發展決定了國家的稅收情況
國家經濟的增長會帶動稅收的增加,自從實施了稅制改革之后,我國的稅收每年都在快速增長,尤其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讓稅收收入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促進稅收增長的因素有很多,在這些因素中最根本的就是經濟發展帶動的再生產過程,經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稅收屬于國民經濟收入的分配環節,經濟和稅收的關系本質上屬于生產和再分配的關系,經濟可以說是稅收的基礎,稅收本質上根植于經濟之中。經濟活動的增長以及經濟總量的擴大都會不斷增加稅收的資源和基本,增加稅收收入。
(二)稅收反過來作用于經濟
良好的稅收政策以及稅收制度對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一些政府只從自身利益出發,為了滿足財政的支出要求、保障財政的收支平衡以填補本地的財政支出的缺口,從而大大追加地區的稅收計劃,出現了寅吃卯糧、無稅空轉、收過頭稅等超出正常稅收的不當行為。這些行為會使該地區陷入稅收的惡性循環,阻礙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利于正常稅收工作的開展,最終會使得稅源不斷枯竭。
二、稅收對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負面影響
(一)財稅體制不合理
我國現在的財稅體制在收入劃分、共享稅的分享比例以及稅收增量分成的系數、稅收返還基數的核定上都是按照全國統一規定的。然而,由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基礎、投資環境、人口素質、財力增長等諸多方面存在較大的不同,這就形成了市場競爭中較大的差異,使得發達地區更加發達,落后的地區更加的落后,進一步擴大區域間的經濟差距。另外,由于西部地區的財政部門為解決財力不足等問題,采取諸如“以支定收”的辦法,更嚴重的是一些政府不顧稅法的要求,私自追加稅收標準,弄虛作假進行“過頭稅”的收取,構成經濟發展的虛假現象,加重了企業稅收負擔,形成稅基萎縮,導致財稅經濟的惡性循環。此外,現在我國的稅收制度在中央以及地方的利益分配中仍然保留以前改革中的基數操作方法,不規范合理,雖然承認了地區經濟差異的存在,但是各地區擴張基數能力的不同進一步又擴大了地區間的財力差,地區間的經濟差距進一步增加,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
(二)地方稅收政策不夠完善
在地方稅的管理上,我國地方政府的管理權限偏小,更多的是集中在中央,大多數的地方稅的實施條例以及稅種實施細則都是依靠中央來制定和頒布的,只有省一級以上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征稅實施辦法以及補充措施,這就限制了西部、少數民族等地區把稅收政策的同一性和因事、因時、因地制宜等靈活地聯系起來,更加淡化了地方稅收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應該具有的特色。此外,在稅制改革過程中,中央骨干稅種幾乎已經全部到位,但是地方的骨干稅種卻嚴重缺位,這主要是由于經濟落后讓很多地方政府為了開辟財源,加強了稅收征管的力度。
(三)政策的傾斜不夠明顯
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雖然存在很多先天自然因素以及一些歷史原因,然而政府的一些人為歧視性政策也是無法回避的關鍵因素。如比對于東南沿海地區,本來在市場經濟中就有先天地理優勢,在收入水平上比內地一直高很多,可是卻在近20年一直享受比內地更多的政策待遇。在西部大開發決策提出之后,出臺了很多相應的措施,但是這些政策的傾斜卻不是很明顯,特別是在稅收政策上,只是把東部享受過的一些現有的優惠政策擴展到了西部,在政策上也只是實現了東西部地區的扯平而已,西部在橫向上并沒有真正享受到更優厚的稅收政策。因此,這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促進區域經濟更加平衡的發展,也不能有效吸引外資,縮小東西之間的差距,滿足不了西部大開發的真正需要。
三、完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稅收政策
根據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在區域稅收政策上要做到現實和理想狀況的完美結合,長期的區域經濟差異要求我們的政策也需要著眼于長遠、立足于現實。我們首先要把區域的經濟協調發展當作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在此基礎上,要制定具有現實實踐意義的區域稅收政策。
(一)調整地區間的稅收優惠政策
1.建立區域特色化的稅收政策。調整區域稅收政策的導向,在適當取消東部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增加西部等困難地區稅收優惠辦法,盡可能引導外資企業轉移向中西部地區。適當放寬中西部等經濟困難地區政府稅收的管理權限,使其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稅收規定的原則,具備一定程度減免稅收的權力。
2.在中西部等地區堅持直接優惠和間接優惠相結合的優惠政策,在此過程中要以間接優惠為主。當地政府應該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稅制改革方向等,較多地采用加速抵扣、延遲納稅、專項費用的扣除等間接優惠方式。在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中,我國稅收優惠政策要盡可能實現從區域性稅收優惠到產業稅收優惠的轉變,另外還要從個別地方先富走向各地區共同富裕。
(二)制定適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稅種
1.加快實現增值稅徹底轉型。首先,完善進項稅抵扣制度,擴大進項稅額抵扣范圍。第一,應擴大進項稅額的抵扣范圍,如對現代服務企業購買的專利技術等知識產品,不論是否從納稅人那里取得,均應允許其抵扣進項稅,而對于確實缺乏抵扣項目的企業應給予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實現稅負公平;第二,應實現抵扣方式創新,允許現代服務業對存量固定資產按折余價值計算抵扣進項稅;第三,對于人工成本比重較大的現代服務業,要科學地解決人力資本成本抵扣問題,形成鼓勵創新和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的制度導向。其次,加快“營改增”實施步伐,擴大實施范圍。有些區域可將健康服務業、文化服務業、旅游休閑等優勢行業納入試點。最后,需簡化稅率檔次,優化稅率結構。簡化的稅率檔次意味著排除了任何貨物銷售和勞務提供的歧視性對待,有利于市場配置資源功能的充分發揮,促進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
2.對個人以及企業所得稅進行調整。作為直接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稅種,個人所得稅是用稅收手段來促進人才流動非常重要的措施。在發展中西部地區的過程中是離不開人才的,我們可以通過提高中西部地區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比例的辦法來吸引人才,使人才更多地流向中西部等地區。此外,完善企業所得稅制度,如明確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目標、調整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區域導向、擴大稅前扣除標準、加快制定相關配套法制法規等,可以為東中西部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再有,可以對西部地區一些高新技術、交通基礎等產業的所得稅實行較低的差別稅率,更多地吸引外資企業的生產要素投向中西部地區。
3.調整現行的資源稅。首先,變資源稅為真正的共享稅。地方征稅后,應按適當比例分成上繳中央??紤]資源的屬地特性,可以將上繳比例調低。其次,加快完善資源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使資源產品價格能夠充分反映資源的全部價值、供求關系與環境損害補償。最后,調整資源稅的使用方向。地方的資源稅收入應作為專門稅,用于改善環境、推進資源可持續開發等方面,體現資源稅取之于資源用之于資源的基本原則,也有利于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
(三)完善地方分稅制
1.合理劃分稅種。改革稅種劃分,把共享的增值稅納入到國家稅收之中,這樣可以增強中央和地方經濟之間的協調關系,有效消除財政經濟失衡問題。廢除我國按隸屬關系劃分企業所得稅的稅收政策,建立地方和中央間的共享稅,保證中西部等地區的稅收收入。
2.進一步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首先,應該劃分好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這是做好經濟協調發展的工作前提。其次,要明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地位和權限,屬于地方的公共產品應該由地方政府提供,屬于中央性的產品要由中央政府提供,保證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實現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
四、結語
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稅收政策在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中顯得至關重要,是國家區域經濟政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現行的稅收政策不夠完善,因此目前加大對區域協調發展相關稅收政策的研究是我們面臨的非常重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郭時偉.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財會研究,2004,(3).
[2]徐錦輝.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若干財稅政策[J].涉外稅務,2004,(11).
作者簡介:房艷君(1985-),女,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