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內蒙古快速城鎮化的發展,城鄉二元差距在逐步縮小的同時,仍存在城鄉收入拉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薄弱等問題。文章對此提出了幾點見解,以期更好地縮小內蒙古城鄉二元差距。
【關鍵詞】內蒙古;城鄉發展;城鎮化;二元差距
一、內蒙古城鄉發展存在的問題
2000~2013年,內蒙古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鄉發展差距呈縮小趨勢,城市與農牧區的收入和公共服務差距拉大的現實問題也逐漸顯現。城鄉收入絕對差額由2000年的3091元擴大為2013年的16901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數由2.5∶1擴大為3.0∶1,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均大于0.5,意味著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不到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城鄉二元結構明顯。此外,城鄉家庭恩格爾系數差異大,城鄉生活質量差異較大,2013年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為31.8%,農村家庭37.5%。
二、牧區的基本公共服務相對滯后
(一)促進內蒙古城鄉統籌發展的對策
1.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增加農牧民收入不僅可以縮小城鄉差距,而且可以促進擴大農牧區消費市場,擴大內需、拉動內蒙古經濟。
2.通過打破城鄉固有模式,促進資源自由流動,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將內蒙古的財政收入通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使城鄉收入分配公平。為城鄉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主要可通過建立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金融服務,城鄉一體的投資,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銀行體系,擴寬農民融資渠道,提高勞動力技能,努力增加其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
3.積極拓寬城鄉居民收入來源渠道,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增加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實行城鄉農牧民工最低工資標準全覆蓋,建立合理的工薪增長機制,支持各類企業和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吸納農牧民就近就業;提高農牧民財產性收入,賦予農牧民更多財產權力,加快農村牧區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實現城鄉土地登記全覆蓋,積極推進農村牧區股份合作,賦予農牧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鼓勵通過動產、不動產投資,將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轉化為經營性產權,開展股權、債權、知識產權質押、抵押融資,依法增加紅利、租金、利息等財產性收入;增加農牧民經營性收入,健全農畜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穩固提高農畜產品最低收購價,著力提高農牧業產業化,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體系,加大培育龍頭企業力度,同時引導龍頭企業增加帶動產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能力,允許農牧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二)增強城鄉社會公共服務供給與制度保障,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健全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為此,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內蒙古需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以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內蒙古今后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建立相應制度保障,提高服務質量,擴大覆蓋群體,給予城鄉居民最好的社會公共服務。
1.促進城鄉醫療均衡發展,提高城鄉醫療衛生水平,逐步建立以醫療中心為支撐,盟市、旗縣級綜合性醫院和專科醫院為基礎,其他醫療機構為補充的網絡化、區域性醫療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公立醫院的服務改善,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衛生事業,努力讓各族人民群眾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滿足群眾多層次和多樣化的衛生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繼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設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農村牧區養老保險全覆蓋。在增加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的基礎上,完善政府、單位和個人合理分擔的基本養老保險籌資機制,提高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統籌層次和工傷保險補助水平,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牧區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國家級試點范圍,加大補貼力度,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和臨時救助資金保障機制。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從2013年開始實施“城鄉牧區一體化”養老保險制度,打破養老保險的城鄉壁壘,實現城鄉牧區居民在參保條件、繳費、個人賬戶管理及養老待遇方面一致。
3.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加強內蒙古農村牧區教育,普及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發展農村牧區職業教育。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做到縣域內學校辦學條件大致均等,促進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大幅度提升。為緩解地區教育經費之不足,平衡城鄉教育財政開支,建立由各級政府承擔的規范、透明的公共財政體制,壓縮與政府職能不相適應的支出,增加與政府職能相適應的必要支出。如加大教育投入,優化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辦學層次,使農牧民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都能夠享受到大體平等的服務水平。
4.全方面保障城鄉居民就業。內蒙古要為城鄉勞動者創造良好的就業培訓和服務環境,加強就業政策與教育培訓政策、金融政策等社會政策的有機結合,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擴寬勞動者自主創業機會。加大企業和政府對農民教育培訓的力度,開辦多種形式的培訓。
努力拓寬勞動者就業渠道,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提高產業就業吸納能力,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重點,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搞延伸配套。政府要積極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條件,擴大就業容量,并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牧區轉移勞動力,實現更加充分、更加高質量的就業。對于鄉村就業機會的渠道,除了剩余勞動力自主去城市就業之外,基層政府應嚴格把關,多引入一些環保項目,如為農村引進無污染的產業。
參考文獻
[1]陸學藝,楊佳宏.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2]白永秀.城鄉二元結構的中國視角:形成、拓展、路徑[J].學術月刊,2012,(5).
[3]孫成軍.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與我們黨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選擇[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4).
[4]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內蒙古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5]微麗絲.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農牧區公共服務供給研究——以內蒙古為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王曉慧(1988-),女,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