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始終處于高速發展,而企業的盈余也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然而盈余管理的行為屬于會計行業,其必須使用會計方法才能夠得以實現,這其中又包括會計政策、會計評估、相關交易和地方政府扶持等。文章就新準則背景下的企業盈余管理展開論述。
【關鍵詞】新準則;企業管理;盈余管理;會計行為
盈余管理是近十幾年由美國首先興起的會計研究領域,目的是為了將企業及個人的效能最大化,企業有關管理者能夠憑借個人的經驗進行分析,從而選擇會計程序并改進財務報表,影響報告數據真實性誤導利益有關人員的方式,這些都屬于企業盈余管理行文,文章就此展開討論。
一、企業盈余管理討論的目的和意義
作為一家能夠持續經營下去的企業,它擁有資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未來的經濟利益。但是由于“未來的經濟利益”是不可預期的,也就是未來經濟利益會隨著內外環境的因素而改變。當企業資產的“未來經濟效益預期”要比當下的賬面價值低的時候,企業資產就必定會出現貶值現象,為何規則制定者和執行者極度重視企業資產貶值,是因為在對“預估未來經濟效益”會計評估的過程中,出于本身企業利益考慮,一般的管理人員常常會使用會計評估對會計真實性進行影響,從而達到一些目的。由此來看,對于企業使用會計政策對于企業盈余管理的討論就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新準則是我國于2006年所頒布的一項專門的會計準則,這項新準則中明確提出了長期資產貶值準備一經提出就不得退回,這也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這會導致我國會計新準則和國際上的會計新準則之間的不同。為何會出現這種類型的會計新準則呢?主要是由于我國的證券市場還不夠完善,監督與管理也不夠到位,企業信譽不足,造成企業利用資產貶值所進行的盈余管理的情況經常發生,由于需要遵循會計的謹慎制,再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最終選擇了長期貶值不得退回的理念。由此可見,在這種特定的背景下的資產貶值與盈余管理模式,不但可以讓我國資產貶值政策的發展提供空間,也能夠為會計的監督管理做好鋪墊,為改善會計信息質量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同時也使得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得以借鑒我國的方式方法。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企業盈余管理是如今眾多國內外經濟學領域和會計學領域熱議的話題,對于企業盈余管理的涵義有著很多不同的見解。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和凱瑟琳·雪珀。凱瑟琳·雪珀的理念是,企業盈余管理就是企業管理者通過對企業會計信息的掌控,從而達到謀取私利的“紕漏管理”。而考斯特的理念是:“假設企業經營者在眾多會計政策里自行挑選,就自然而然地會挑選那些能夠讓公司或自身效能達到最大化的會計政策,這也就是盈余管理。”
在我國對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主要有以下方面:陸建橋的觀點是企業盈余管理是在“企業有關管理者在會計準則內,為了將自身效能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而做出的會計選擇”。顧兆峰的觀點是在對廣義的盈余管理和狹義的盈余管理的基礎上,認為盈余管理補單是對損耗表中利益的盈余數字管理,其中還有對資產的債務表和對報表的附注等一些輔助類信息的管理。魏海明是從信息觀和經濟收益觀這兩方面來對盈余管理做出分析的,他認為:企業盈余管理是企業的管理者為了誤導該企業的會計信息使用人員對準確的會計數據和企業業績的了解,從而打造交易過程中的貶值財務報告中對會計方法挑選的方式。
我們對于企業盈余管理要有一個科學的認知,它與操控會計有著很大的區別。企業盈余管理對于會計的準則并不會違背,但是會計操控是管理人員通過采取違反會計準則的形式對盈余進行掩飾的行為。這種方式違反了會計法律法規的條例,隨之也會對企業利益有關人員均造成損失。所以說,企業盈余管理是一個中性的理念。
三、新準則與盈余管理的關系
(一)新準則的概念
新準則主要是對于人們行進會計事項確認、計算、記錄等行為做出規范,是以規則、條例的方式表現的,是一種減少交易成本的規則安排,廣義的概念是指所有關于財務會計信息報表和所顯露的標準,其不僅是指包括財務會計在內的一般準則和具體規章制度,還有法律法規中對于財務信息報表、顯露的制度和一些會計慣例等。我們常說的是屬于狹義的會計準則,它只包括所有規范財務會計信息報表、顯露的一般性準則和具體化的制度。對于我國的企業而言,它涵蓋了基本的會計標準和具體的會計規章制度和《企業會計制度》。
(二)盈余管理構成原因
有許多的會計學者對盈余管理的構成因素進行了分析,其構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點:
1.“委托型代理觀念”,這種觀念認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是不對等的,會計信息的提供人要比會計信息使用人更了解企業管理狀況等的內部消息,而會計信息的提供人,也就是代理人,代理人會受到本身利益的驅使,于企業盈余信息的確定、計算、記錄和報告的過程當中,做出將自己本身利益最大化的盈余管理方式。
2.“資產權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企業經營的權利和所有權脫離開來之后,企業的掌控權和剩余利益索取權也會相互脫離。掌控權主要是在公司的管理層手中,但是管理層卻沒有剩余利益的索取權利,因此他們會更加將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會將公司各股東利益放在第一位,然而為了這一目的的實現,就產生了盈余管理行為。
3.“博弈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假如管理人員的切身利益可以由博弈來實現最大化或者是遵守規定(會計準則)的收益低于違背規則的收益,這樣一來,企業的管理就能夠由會計政策和會計預估的判定在自身利益和會計準則中博弈,將會獲得更多的利益,盈余管理也隨之發生。意思就是,盈余管理就是企業的管理人員在自身利益與會計準則中進行博弈,在最大可能遵守會計準則的同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4.“契約理論”這種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認為企業是許多相關契約組成的,簽訂契約的過程是由利益聯系起來的,但這些利益不會完全相同,而且這種契約中也是存在漏洞的,這樣一來,每個不同的利益關聯者中就注定會出現矛盾,遇到這種情況,契約管理者會采取一些方式通過對會計盈余量的操控影響利益分配,從而使契約的執行方向向著自身利益的獲得而實行。
四、新準則如何規范盈余管理
(一)科學對待盈余管理
企業的會計信息是有經濟后果的,從會計信息作為由企業內向外界傳達經濟訊號的媒介來看,企業的盈余管理和經濟后果就是緊密相連的。盈余管理是現實生活中具有重大經濟后果的形式,而且它會誤導會計信息的使用人員,但其又不僅僅是一個會計問題,它是由許多的原因所引發的,這些原因有經濟、社會、環境、政策、公司管理結構等,會計準則也是影響盈余管理的一個原因,所以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的會計準則是不存在的。由于不同利益關聯者導致企業盈余管理的沖突,它的根本原因是公司管理人員和相關利益人員的矛盾,科學看待盈余管理還需要從觀念上進行轉變。從以往來看,企業對于利潤也就是盈余看得過重,因此,企業管理者才會采用各種手段實施盈余管理,以滿足投資人、債權人和利益聯系者對于利潤的需求。新準則體現出了綜合收益的科學觀念,而且對于資產的負債表著重強調,更加重視企業的真實資產和負債情況下所有者權利的提高。所以,企業的利益關聯者在對企業的財務情況進行分析的同時,不僅要注意公司盈余的增長和減少,更要充分重視資產的分析和是否負債,并分析負債和資產的構成,發掘企業將來的發展潛力,降低盈余在企業經營過程當中的地位,控制盈余管理行為的產生,只有如此才能夠為投資決定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確定資產貶值會計制度的選擇權
對于舊的會計準則,新準則在資產貶值方面壓縮了盈余管理的內容,有許多長期資產貶值導致不能退回,但短期的資產貶值是可以退回的,就像存貨、實收款項、持有直至投資等資產價值恢復時,以前計提的貶值準備可以退回,此外,對于長期資產的處理,貶值準備也必須轉出。同時,在實際操控中,新的準則給予了會計人員更多的職業判斷,有許多涉及到資產貶值的交易和情況,例如能否退回金額、商業信譽貶值的測試、資產組成的確定等,這都需要財務人員進行評測和預估,缺少客觀具體的實施標準。這樣一來,對于企業利用資產貶值會計制度實行盈余管理留有了較大的空間。在未來設立或修改企業會計準則時,應該進一步明確資產貶值會計制度的選擇權利,對于極其重大的項目資產貶值可以由資產評估組織來評估,最大可能地降低會計工作人員的主觀斷定,提高企業執行會計準則的可行性,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以滿足企業財務信息使用的需求。
(三)提高審計監管能力
新的準則為企業的會計人員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選擇權利,但是會計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很有可能會使企業財務報表失準,所以提高審計監管能力的意義非常重大。在涉及到資產貶值、固有資產折舊、無形資產分銷、債務重組等一系列特殊項目的審計監管工作中,要由專業技能熟練、專業知識豐富的注冊會計師進行審核計劃,規劃審核體系,盡可能地規范資產貶值以及公允價值等有關事項的審核程序,以便能在客觀的角度評估企業的財務和經營狀況。
五、結語
我國的企業盈余管理還存在著比較大的缺陷,雖然盈余管理現象無法避免,但企業可以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來進行管理,結合新準則的實施,通過存貨、資產貶值、合并報價表等規章制度對企業盈余進行管理,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劉蓮菲.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研究[D].四川大學,2007.
[2]吳清華.新會計準則對不同行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的差異性研究[D].西北大學,2010.
[3]胡小燕.新會計準則下資產減值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09.
作者簡介:彭濤(1989-),男,江蘇泰縣人,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