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為支持我國社會生產生活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取代了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形成了以市場經濟為主的主要經濟模式。但就現階段而言,雖然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問題也層出不窮。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這不僅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較大的阻礙作用,而且對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也產生了嚴重影響。
【關鍵詞】經濟結構;收入分配;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后得以迅速發展,且為推動全社會的進步做出了較大貢獻,但近年來,過度重視經濟發展為我國帶來的相關利益,使得國家經濟結構本身出現了嚴重失衡的問題。就現階段而言,我國經濟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的動力失衡、產業結構失衡以及收入分配和貿易結構失衡等方面。
一、經濟增長動力失衡
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失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部失衡;二是外部失衡。內部失衡主要表現在投資與消費比例的失調,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投資比率(中、外投資比率)大幅上漲,但與此同時,消費率卻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而外部失衡則突出表現在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過大方面,即由于出口貿易總額大于進口貿易總額產生的“出超”現象而引發的國內儲蓄與消費和投資比率失調問題。
(一)在內部失衡方面
由于近年來我國的消費增長嚴重落后于投資增長,使得消費率呈現出了逐年遞減的變化趨勢,據統計,我國在2000年的消費率仍處于較高水平(62.8%),但截止到2012年,消費率卻下降到了48%,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水平。而與消費率相反,我國的投資擴張比率卻呈現出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在投資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我國又出臺了刺激經濟增長的戰略計劃并擴張了公共投資,這使得2009年年終的消費支出對GDP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5.2,而投資對GDP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則高達92.1%,這就更進一步地拉大了消費率與投資率的差距,使得經濟增長動力出現了嚴重的內部失衡。
(二)外部失衡方面
國際貿易的不平衡導致的貿易余額激增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帶來了較大的貿易風險,而且也使得我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出現了嚴重失衡。由(X-M)t=(S-I)t這一國民經濟收入等式可知,貿易出口X與進口M的差距和國內儲蓄S與投資I之間的差距相等。一方面,當國內儲蓄并未在一段時間內轉化成投資時,將會產生持續的貿易盈余,這就增加了產生貿易摩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對我國國民經濟收入的現狀進行分析可知,當前國民收入的總儲蓄率較高,而較高的儲蓄率不僅代表了國內消費的缺乏,更突出體現了經濟發展對投資和貿易出口的依賴,而隨著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將必然出現失衡的情況。
二、產業結構失衡
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產業轉移所帶來的諸多影響,具體說來就是產業轉移中的滯后現象和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轉移所帶來的影響。
首先,就產業轉移的滯后現象而言,自我國進入現代工業化建設以來,全國各地的產業結構均發生了明顯變化。據統計,我國早在2008年便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產業結構質的飛躍,即結束了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進而開啟了以第二產業(制造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為主導的新型產業格局。就二、三產業的分布與作用的地區而言,我國的東南海地區以及北京、上海和重慶等地均實現了以第三產業發展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而中西部地區的諸多省份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并未達到全國普及的程度,但同第二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相比,第三產業可以為城市和國家帶來更大經濟效益。這種第三產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滯后現象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失衡速度。
三、收入分配失衡
通過對我國收入分配政策進行分析可知,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失衡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勞動報酬在分配要素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近年來,勞動報酬在我國國民收入的分配中占有的比例呈下降趨勢,據國家財政部門統計,1990年,我國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報酬所占的比重還為54%,但在21世紀初期,卻下降到了40%,這不僅影響了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而且對于我國維持收入與分配的平衡也產生了較大的阻礙作用;二是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改革開放的內容規定,讓祖國的一部分人們先富起來,再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及人民達到共同富裕。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利益的驅使下,先富起來的人們并不能較好地帶動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加之國家相關經濟政策存在漏洞,更加拉大了地區間的貧富差距,使得窮者更窮、富者更富,最終打破了收入分配的平衡。
四、貿易結構失衡
我國的貿易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貨物貿易結構失衡和服務貿易結構失衡上。我國的服務貿易占國際貿易的比重較低。據統計,2012年全年,我國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占有率僅為13.8%,以制造業的貿易相比,落后了將近30個百分點,這不僅說明了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而且服務貿易的常年逆差也從側面體現出了我國貿易結構失衡的現狀。由于服務貿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抵減項目,因此,由服務貿易產生的經濟增長應該縮小對貨物易的順差額,但就現階段而言,我國貨物貿易的逆差額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變化趨勢,這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貿易收支情況截然相反。由于我國消費率始終處在較低水平,將無法滿足“出超”現象對消費水平的具體要求,進而打破了我國的貿易結構平衡,使得我國將長期停留在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貿易出口現狀,并出現了嚴重的貿易結構失衡。
五、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從經濟增長的動力失衡、產業失衡、收入分配失衡以及貿易失衡等方面出發,對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主要表現進行了詳細分析,對當今中國經濟結構失衡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任保平.結構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制[J].社會科學戰線,2013,3(9).
[2]李稻葵,徐翔.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及其動力研究[J].新金融,2013,6(12).
[3]范志權.轉型期中國鄉城流動人口行為失范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作者簡介:王凡一(1983-),吉林長春人,吉林工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