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論》是以服務勞苦大眾為立場,為勞動者提供認識經濟社會科學方法的巨著。它透過經濟現象向人們敘述經濟的內在本質,鞭辟入里,不僅僅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全人類的共同富裕指明了科學的方向。
【關鍵詞】《資本論》;窮人經濟學;勞動價值;經濟現象
《資本論》作為一本劃時代的巨著,為久溺苦海的勞動人民找出了生存下去的希望,是勞動人民也是全人類的“圣經”。現如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成績的背后卻存在著貧富差距加大、城鄉差距加大、人民幸福指數下降、勞動力糾紛嚴重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資本論》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本文就將以經濟建設的角度來對《資本論》進行解讀,希望會對我國現階段經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的解決提供微末幫助。
一、《資本論》中關于“貧困化”理論的敘述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就“貧困化”進行了深刻的論述,他提出資本積累的持續積累一定會導致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勞動者的“貧困化”由此而生。我國現如今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改革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蛋糕”越做越大,但是值得密切注意的是我國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雖然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追尋剩余價值是必然的,但是貧富差距的持續加大必將影響到社會主義經濟的正常發展。為此,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有關部門也應該思考“貧困化”所帶來的種種后果,超脫出時代的局限性,不僅要重視當下“查漏補缺”,還要著眼未來,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找到方向。在當下,反貧困將是政府今后工作的重點,要把“蛋糕”分好,注重公平,打擊貪腐,讓所有人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積極地推動城鄉差距與貧富差距的縮小,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現如今,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市場,流向經濟發達區域將是農村實現解困自救的主要途徑,在流動過程中農民完成了向農民工的身份上轉變,獲得了新的生存技能,在進一步的流動中有些人又會完成由農民工向更高一級身份的轉變,進而變為通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但是絕大部分的農民工都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從事最基本的工作,貧困與孤獨將會伴隨他們很長時間,此時相關政府部門要注重引導,采取政策措施切實保障農民工權益。與農民工類似的還包括城市下崗職工,這些下崗職工大多失去了年齡優勢,很難與年輕人競爭,他們的生活問題不容忽視,同樣相關政府部門一定要重視下崗職工的困難,積極促進他們的再就業。上述可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的疏導與努力將是解決“貧困化”的重要途徑,各級政府部門要有使命感和扎根于內心深處的責任感,積極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勞動者獲得新的、更好的創收機會。
二、《資本論》關于勞資關系的論述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向人們展示了勞資關系尖銳對立所造成的后果,這為我國現今社會的勞資關系敲響了警鐘。《資本論》里勞資關系始終貫穿其中,資本主義的基本關系就是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系,資本家極大地故意估低勞動力的價值,對勞動者進行壓榨,以期獲得巨額的效益。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經濟體制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目前我國正在實行的是混合經濟體制,非公有的私有經濟已經占據了我國的半壁江山,這就為我國勞資關系的緊張埋下了伏筆。在私營經濟中,勞動者與私企老板就構成了典型的勞資關系,在龐大的私營經濟中,勞資關系所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部分私企老板為了利益忽視職工權益,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引發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由此可見,勞資關系的和諧程度已經對我國的社會穩定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我國的國體、政體和經濟體制決定了我國可以對勞資關系進行調節,并對其中的錯誤進行糾正,通俗來講就是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我國的大事小情均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前提,所以在勞資關系上,雖然勞動者處于劣勢,但是我國卻是人民當家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社會關系上人民是居于領導地位的。在勞資關系的解決問題上,一方面可以通過國家政策對勞動者的價值進行肯定,提高勞動者的待遇;另一方面勞動者合作起來,凝結成一個整體與資本進行角力,最終實現勞動者的生存與發展的權益得到保障,而資本也可以得到合理的回報。
三、《資本論》中關于資本無休止追尋利潤最大化的問題的論述
逐利是資本的天性,《資本論》中也有關于資本無休止追尋利潤最大化的問題。首先,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明晰這種行為的利弊。需要肯定的是資本追尋利潤的最大化是有著積極意義的,資本在追尋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生產方式的調整,要采取更具效率的生產方式和更加科學的管理辦法,這樣客觀上使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不會被毀滅性的消耗,而且對利潤的不斷追尋會使市場充滿活力,這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們也因此可以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但由于勞動者本身處于資本關系中的弱勢地位,盲目持久地追尋利潤的最大化往往會使勞動者的利益受到損害,部分企業可能會降低勞動者的工資,對勞動者的福利待遇進行調整,減少對勞動環境的投入,這些往往表現在勞資糾紛方面,另外,企業為了利潤的最大化往往忽視社會效益,竭澤而漁,這對資源和環境的傷害是巨大的。勞動者和資本是處于同一個利益鏈條之下的,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俱榮俱辱”,企業業績的好壞與勞動者的收入掛鉤,而勞動者工作的積極性也在影響著企業業績,應該說資本與勞動者是有著共同追求的,都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只是兩者之間的度應該好好把握,既不能讓資本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壓榨勞動者,也不能因勞動者追求更高的福利待遇,而破壞了企業發展的潛力。
四、《資本論》中關于城市化的論述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城市化進程進行了深入的描述,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了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謀求發展,但這些勞動者目前的生存狀況卻讓人心驚,大批的農村進城人員因為沒有文化或勞動技能,只能從事最簡單繁重的勞作,而且薪資待遇很低,可以說他們就是城市里最底層的那一群人。《資本論》中馬克思描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面對的生存問題,他們逡巡在城市的角落里,孤獨無助,資本為了追尋利潤的最大化還對他們不斷壓榨,而這些與當下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是何等相似。目前我國的私營企業是接收這些勞動力的主要途徑,而監管上的缺失使這些私營企業在對待這些勞動者時缺乏必要的耐心和尊重,在部分私營企業中,克扣勞動者的薪資待遇、侮辱勞動者人格的行為時有發生,這是對勞動者尊嚴的踐踏,由此可見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所發生的丑惡行徑都在我國的私營企業中不同程度地發生著。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完全可以通過政策性命令和經濟調整來保障勞動者權益,相關政府部門一定要重視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切實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
五、《資本論》中關于如何保障勞動者權益的論述
在《資本論》中有很多關于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利的啟示,馬克思主張讓勞動者們團結起來,建立工會,與資本家進行抗爭,還建議建立企業調查員制度,監督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市場經濟之下勞動者不可避免處于劣勢地位,生計掌控于老板手中,又怎么敢跟老板對著干,反抗老板權威。即使資本與勞動之間處于平等地位,但資本離開了勞動,仍舊可以生存一段時間,而勞動離開資本,就實實在在地失去了生計,特別是在勞動力嚴重富裕的現在,即使現在這一批勞動力離開,但資本很快就可以重新招募勞動力進行補充。據權威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目前已有1.5億農民進入城市,而城市內部也有著超過3500萬人的下崗職工,再加上目前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已經向產業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方向轉型,經濟持續下行等因素,我國勞動力過剩的狀況還要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勞動力過剩給了企業壓低勞動力成本的機會,這是由市場決定的,但這不能完全由市場決定,因為勞動力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勞動者還有著種種的社會需求,將他們等視為商品,是對他們人類屬性的侮辱,有關政府部門要慎重的對勞動者的福利待遇進行調查,依據勞動者的實際生活質量確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保障勞動者的權益。
六、結語
《資本論》是一本劃時代的巨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我國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矛盾突出的狀況下,《資本論》中關于貧困化問題的分析將對我國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巨大的幫助,資本論是窮人經濟學的經典,必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巫繼學.《資本論》的窮人經濟學解讀[J].當代經濟研究,2005,(12).
[2]閆薇.馬克思經濟學基本命題:分析馬克思主義的“重構”、“辯護”和“修正”[D].吉林大學,2011.
作者簡介:郎彥平(1986-),女,山東巨野人,在職研究生,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