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以來,受新一輪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多數企業迎來了真正的寒冬期,為渡過難關,部分大型國有企業采取限產、降薪甚至裁員等革命性措施,引發職工強烈不滿,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面對市場經濟新常態的嚴峻考驗,企業如何擺脫現實的生存困境,是困擾企業在崗干部員工的大問題。因此,文章對企業積極應對市場經濟新常態考驗做了幾點理性思考。
【關鍵詞】經濟危機;新常態;國有企業
一、將市場經營壓力傳遞到每位干部職工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全員經營理念,將市場經營壓力真正傳遞到每位干部職工。當企業發布降薪政策后,筆者發現基層一線的干部職工怨氣非常大,“效益不好,那不是我們的事,那是領導的責任,與我們干活的人有什么關系呢?”聽聽這些話,我們就感覺到企業的職工根本沒把自己視作企業的主人,究其原因,在于“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鐵飯碗”思想在他們心靈深處已經根深蒂固,殊不知,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民營企業一樣,也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要通過參與市場競爭“掙飯吃”。為此,本人認為,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必須將市場經營壓力傳遞到企業的每位干部員工,具體做法是:
首先,通過跟班寫實,核定每個部門的崗位人數、具體工作任務、質量標準、考核細則,優化薪資結構,將月收入的40%作為穩定其本人及家庭生活的基本收入,60%的月收入作為“工效掛鉤”的績效考核性收入,需要用自己的工作業績“掙”出來,這樣“嚴考核、硬兌現”的實打實的硬性措施會讓職工們意識到“如果自己不好好干,就會面臨著諸如孩子無法上學、老人無法贍養的生存困境”,這樣他們就不會將自己的工作當兒戲了。
其次,減少管理層級,壓縮非生產人員,提升企業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國有企業管理層級復雜、管理效率低下是一個影響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歷史性頑疾,當市場形勢發生根本性逆轉之時,企業的生產經營與日常管理工作很難快速適應這種變化,因此,本人認為,減少管理層級,就實現了決策信息的快速傳遞,增強了決策執行力,壓縮非生產人員,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降低了人工成本。
最后,強化全員績效考核,加大“工效掛鉤、業績考核”力度,將職工總量控制指標與預算考核相掛鉤,適當拉開職工收入檔次,通過嚴考核、硬兌現,對職工群眾進行現身說法的警示,讓那些老實干活的人真正得到實惠,讓那些偷奸耍滑的人感到生存的危機,從而弘揚正氣,凝聚人心。
二、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低成本發展戰略
“世上就沒有救世主。”企業實現扭虧和持續發展,不能寄希望于市場形勢的根本好轉和國家政策的扶持,必須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低成本發展戰略。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企業內部管理,建立和完善預算激勵約束機制,構建統一規范的管理性支出標準化體系,優化經濟運行,走內涵式發展之路。
首先,強化動態監控,深化分析預測,加強財務與業務的有機結合。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將成本費用的責任目標逐級細化分解到生產崗位的每位員工,努力控制成本費用快速增長的態勢;進一步落實優化資源、調整結構、增收節支、提高效益的各項務實性舉措,實現公司價值管理和業務管理的協調統一。
其次,以經營指標評價為抓手,以對標管理為手段,深入推進精細化管理。從生產、安全、設備、技術經濟指標、成本費用指標和營銷價格等方面深入剖析,查找制約效益提升的深層次問題和隱患,優化生產管理流程,全面提升企業發展質量效益。
最后,眼睛向內,深入推進內部挖潛。要加強對生產全過程的成本管控,將能耗、水耗、物耗等可控成本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生產運行的各崗位,動態監控,嚴格考核;生產方案選擇、備品備件的采購要堅持經濟、適用的原則,綜合考慮時間成本、資金成本、機會成本,兼顧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
三、始終堅持“安全生產就是最大效益”的理念,確保安全無事故
俗話說“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近年來的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告誡我們強化生產受控管理是確保生產經營效益的基本保障。
首先,必須逐級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將安全生產的考核與企業干部職工的收入直接掛鉤。一個墊片、一個螺栓、一道焊縫,小小的疏忽大意就會導致重大災難的發生,因此,要突出抓好設計、采購和生產設備的檢維修質量,提高生產的本質安全水平。
其次,全面開展風險辨識與評價,做好安全生產事故的源頭防范。生產設備運行多年,設備配件老化現象比較嚴重,如果疏于監管,很有可能引發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所以,必須落實責任,徹查低老壞問題,使各類事故或風險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對于發現重大安全隱患、避免重大事故的班組和個人進行重獎,對于玩忽職守、引發事故的單位和責任人要嚴肅追究責任。
最后,電氣系統問題、生產管線的跑冒滴漏問題和生產設備的故障隱患問題是影響安全生產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以標準和規范為依據,把全員、全過程的設備理念落實到每個車間、班組和崗位,自覺加強安全隱患綜合整治;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生產系統的管理由“人制”管理轉變為“數制”受控管理,實現異常操作全部受控。
四、加強基礎管理工作,培育企業穩步發展的“長壽基因”
企業產品質量的差距,本質就是企業管理水平的差距,大多國內企業競爭不過外資企業,核心和關鍵是基礎管理的薄弱,所以,本人始終認為,堅強有力的基礎管理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企業實現穩步發展的“長壽基因”。
首先,必須培養一支政治思想素質和專業技術素質過硬的職工隊伍。目前,多數企業生產一線崗位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已經成為困擾企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究其原因,本人認為,企業培養自己的技術人才隊伍勢在必行,建議將新分來的大學生職工編入外協隊伍之中通過鍛煉后擔任班長職務,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后繼技能人才隊伍匱乏的問題。
其次,完善制度流程和標準規范。本人發現企業制定的制度、標準、規范、流程可以說非常完備,但大多還只停留在文字層面,要想讓企業的制度、標準、規范、流程記在職工腦海里,融入職工血液里,真正成為職工群眾的行為準則,就必須進行高度的概括和簡化。
最后,必須將培訓考核與崗位工作相結合。本人始終認為,崗位實踐其實是最好的培訓,以前的老職工個個手中有絕活,靠的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勤學苦練。現在的崗位培訓重理論、輕實操,有的職工即便通過了嚴格的上崗考試,但當機器設備真正遇到緊急情況時就不知所措,甚至釀成重大事故,這樣的事例,本人就親身經歷過。所以,要鼓勵生產一線的崗位職工善于從工作實踐中總結提高,學到真本事。與此同時,要堅持開展技能競賽,充分發揮老職工的傳幫帶作用,將他們數十年積累的安全生產經驗和手中的絕活一代代地傳給青年職工,促進青年職工的健康成長。
五、結束語
今年國家啟動了新一輪的國有企業改革,責任更加細化,措施更加具體,目標更加明確,我們期望通過深化改革,實現企業干部職工思想觀念的徹底轉變,增強生存發展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通過深化改革,提升管理,增強企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讓企業早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