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的誠信缺失,會影響社會的發展,所以應該加強對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文章主要敘述了會計誠信體系構建的必要性以及原則,分析了會計誠信缺失的主要因素,闡釋了構建會計誠信體系的措施。希望筆者的研究可以為會計誠信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建立會計誠信;評價體系;制度保障
作為會計,在工作的過程中,就應該嚴格遵守國家的政策以及法規,應該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會計必須要誠信地履行自己的義務,承擔自己的責任。誠信會計對誠信社會的建設發展很重要,所以政府部門一定要加強會計誠信體系的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會計建立誠信體系的必要性
(一)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性措施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會計行業出現了許多會計造假的現象。會計造假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利益的驅使。當前社會許多人都開始追求個人的利益,會計信息工作人員也不例外。會計信息工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有時會因為自身的利益關系,對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有一定的主觀性操作,在提供信息的過程中有可能會在提供信息的利益以及成本之間進行比較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失真的情況。因此,應該建立會計誠信體系,要求會計工作人員提供真實可信的會計信息,并且對提供真實信息的工作人員進行實質性的獎勵,對提供虛假信息的工作人員要進行一定的懲罰,這樣不僅會使虛假的會計信息有效的減少,而且也會使會計信息的質量得到大眾的認可。
如果會計誠信體系對提供真實信息的工作人員不進行獎勵,對提供虛假信息的工作人員不進行懲罰,或者當會計人員通過造假獲得高額利益的時候,政府不進行有效的監管,就會使會計信息虛假的現象一直持續下去,并且有可能更加猖獗。近幾年,我國的會計信息存在虛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建立全面有效的誠信體系。因此,如果要解決會計信息虛假以及造假的問題,最基本的措施應該是完善會計誠信體系,以此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
(二)建立社會誠信體制的基礎
會計信息誠信體系的建設,可以促進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隨著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經濟利益之間存在著的信用關系,能夠從會計誠信的關系中認識到。諸多的信用危機事件,都向我們表明了會計失信對社會的危害。由于近幾年會計信用程度不斷的下降,所以很多人對股市已經失去了信心,同時整個社會的信用程度也受到了影響,人們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失望,將會影響到社會的經濟發展。例如:美國出現過的“安然”失信事件后,不僅對美國整個社會的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而且對全球的經濟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據專家統計,2002年的安然事件使美國的經濟損失了370多億美元。因此,應該建立會計誠信體系,并且政府要重視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加強對會計誠信體制的監管,促使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
(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經濟發展中,誠信體系的建立很重要,如果沒有誠信就不會有市場經濟的建設。規范會計誠信,對現代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不建立會計誠信體系,整個社會經濟會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社會信用體系將無法持續下去。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會計信用體制還不夠完善,市場化程度比較低,信用體系很混亂,導致信用程度很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經濟的混亂。而市場經濟混亂導致商品的成本提高,商品交易率下降,這樣不僅會使市場經濟的發展走向歧途,而且也會制約市場資源的配置。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所以應該建立良好的會計誠信體制,促使市場經濟體制正常運行。如果會計誠信長期的缺失,不僅會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也將會對企業以及國家產生惡劣的影響。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就是要促使會計誠信加快建設,通過企業對會計工作人員的獎懲情況,加強引導會計工作人員自覺遵守市場的誠信體制,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一定要盡快完善會計誠信體制,積極引導市場走誠信道路,促進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體制。
(四)適應全球化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越來越重要。中國會計誠信問題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在經濟實現全球化以后,誠信也會被要求實現全球化。如果會計誠信體系不健全,將會導致企業無法參加與全球化的合作。自從中國加入到世貿組織以后,就不斷地在加快誠信體系的建設,以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就代表著中國接受了世貿制定的一切規章制度,同時也表示中國企業對世貿做出了誠信的承諾。跨國公司的信用度比較高,對企業內部的會計管理十分重視。中國是由計劃經濟轉變成為市場經濟,所以在一定時期內會計誠信體制很難建立,而會計誠信體制的不完善,導致許多企業不能迅速融入世貿組織,并且有些企業的會計誠信度較低,不僅影響到經濟的正常發展,而且使得企業的競爭力也在不斷的降低。因此,加快建設會計誠信體系,可以使我國迅速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要。
二、建立會計誠信體系的原則
會計誠信評價體系的建立,不僅是評價企業誠信的重要依據,而且對檢測一個企業的會計信息是否真實非常重要。如果國家不建立一套完整的會計誠信體制,就會使會計信息的評價結果失去客觀性以及公正性。依據會計誠信體系的主要特征以及會計信息采集的特殊性,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應該遵守以下幾條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主要是指,會計活動中體現出來的誠信評價體系在建立的過程中,對采集的會計信息一定要真實客觀地進行評價,真實地將企業的誠信情況展現出來。在設計會計誠信指標的時候,要考慮會計誠信理論是否具有完備性,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具有正確性,一定要使會計誠信指標建立的概念非常明確。在建設會計誠信體系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提供的信息數據進行合理的確認,然后將采集的數據進行有效的選取,最后以科學為主要依托,促使會計誠信體系能夠對一個企業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在會計誠信體制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地進行建立指標,避免出現重復羅列以及簡單羅列的情況。
(二)全面性以及系統性原則
全面性以及系統性原則主要是指在建設會計誠信體系的過程中,一定要直觀地反映企業誠信的具體情況,要從不同方面進行對企業的誠信體制進行管理,會計誠信體系可以表現為一系列的數值,需要從各個方面對誠信進行描述。因此,在選取誠信數值進行分析時,應該從多方面評價企業的誠信狀況。在對會計誠信體系進行建立時,一定要考慮誠信體系的系統性,一定要合理地進行設計指標,爭取可以讓誠信體系在建立時,應用恰當的方法。
(三)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指的是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在采集信息時,一定是可以進行統計操作的,這樣就使企業的誠信情況可以在不同階段進行比較,同時也可以讓誠信評價體系設計指標的概念更趨向于清晰化。會計信息的采集,有利于會計誠信體系更便捷地進行一般的操作。
(四)動靜態相結合原則
靜態以及動態二者相結合的原則,指的是會計誠信機構不可能一直持續關注被評價單位的誠信情況,所以誠信機構應該采取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企業誠信的監督以及管理。如果一旦發現企業的誠信有所下降,應該及時降低企業的信用等級,通過實行動態監理,對各個企業的誠信狀況進行管理。
(五)咨詢性原則
咨詢性原則主要是由會計誠信評價體系的性質所決定的,誠信機構對企業的誠信評價主要是對評價對象的具體情況分析與對企業未來誠信發展的預測,同時這也是誠信機構對誠信狀況的判斷以及意見。因為經濟的不斷發展變化,在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的過程中會計信息將會不斷地發生變化,誠信評價體系的建立并不是完全地對企業的誠信質疑,而是為會計信息提供真實信息的督導。企業可以根據自己公司的情況進行自由的選擇誠信咨詢服務。
三、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一)政府部門對失信的打擊力度不夠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會計誠信建立的法律,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實際中卻難以實施,所以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依然存在。目前,社會上存在的會計信息虛假現象,主要原因是企業出現失信現象后,政府部門沒有及時的處理,從而使企業的失信的行為越來越嚴重。會計誠信評價機構在對企業失信進行處理時,掌握不好法律的度,所以在處理時雖然會對嚴重失信的企業作以一定的處分,但是當具體懲罰是,處罰的金額和力度都由會計監督部門自行確定,自主成分太大,沒有統一的標準。
會計機構進行檢查時,往往受到私利影響,對企業的懲罰大多只是走一下形式,使得處罰力度過于小,從而不能對造假者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許多人都因為自己的利益,導致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屬實。目前,我國對造假者的經濟處罰,一般都是由造假者的工作單位進行承擔賠償,所以對造假者本身并沒有造成一定的懲罰效果,沒有影響造假者的本身利益。造假者對信息的偽造導致許多投資人對企業的信息不了解,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所以可以看出,會計信息造假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對造假者的打擊力度不夠。
(二)原有會計體制的影響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會計信息造成一定經濟后果的現象日益明顯,這樣就使得部分會計工作人員開始冒險利用會計信息獲取個人利益。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企業的許多相關制度都比較松散,這樣就使許多會計工作人員很快速地開始信息造假行為。會計信息的不公正以及虛假性,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的不良現象。政府在轉變管理方式上,沒有直接走出計劃經濟,企業也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利用市場經濟體制對計劃經濟進行改革,雖然在許多方面改善了舊有的計劃經濟發展模式,但是仍沒有脫離舊的經濟體制。許多企業由于經濟體制剛剛轉變,沒有實力去競爭,所以只有發布虛假的信息來維持公司的誠信。
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特色就是,政府與企業的發展相互結合、產權的分配不明確。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政府與企業也在逐步的分開,但是依然還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政府部門監督要求企業一定要發展好經濟,但是對企業進行審核的時候,政策相對比較寬松,這就為會計工作人員的造假提供了一定的條件。當前企業對員工的考核制度不健全,導致造假現象時有發生。企業的工作人員違背誠信,制造假的會計信息,不僅危害了國家的利益,而且也影響了人們的經濟利益。
(三)相關部門監督不夠
我國的許多監管部門,在實際中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監督部門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監督,在實際中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在一般企業,會計的人數并不是很多,通常一個公司都是一位會計,既掌管著現金,同時又掌管著銀行的存款,這樣就大大增加了會計造假的風險。而企業內部對會計的審核幾乎是一個虛設的職位,對會計信息的監督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很多企業都是領導與政府在控制監管,如果領導讓會計對企業財務信息進行造假,內部監管為了自身利益肯定對這些有意忽視,就會造成嚴重的失信行為。由此可以知道,企業內部的控制制度不完善,并不能對企業財務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許多企業監督部門為了自己的利益,對財務信息的失真都不會進行有效的追究,也不會加以制止。近年來,政府部門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沒有應用強硬的手段進行制止,造成許多企業的會計信息都是虛假的,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客戶的利益。
(四)會計人員自身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市場經濟的出現,新的貿易也不斷的增多,會計準則也在不斷地更新,這樣就使企業會計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能力以及會計知識理論受到了一定的挑戰。當前社會知識更新比較快,那么就需要會計工作人員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會計人員應該有很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對自己從事的職務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是目前許多會計工作人員對于新的會計知識不認可,依然采取舊的方式來處理企業財務,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的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風險。會計人員對會計信息造假,大多是由于會計人員的道德低下,法制觀念比較淡,有的會計工作人員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對企業存在信息失真現象不重視,并且有時還會參與制造虛假信息,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投資者對企業的信任。
四、會計誠信體系建立的措施
(一)加強會計誠信觀念以及誠信意識
誠信是經濟主體之間相互聯系的基本,在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下,企業應該是講誠信的。所以國家應該加強樹立會計誠信的觀念以及誠信意識。誠信意識的發展是促進信用體系進步的基礎。許多發達國家目前都建立了會計誠信體系,大多數企業為了避免意外的發生,都不會與信用程度低的公司合作。這樣就會形成一定的誠信氛圍,促使經營者會對違背誠信感到一定的壓力。如果市場經濟要持續良好的發展,就必須要建立會計誠信體制,要以誠信為基本準則,建立起一套評價會計的標準。在誠信體系建立的過程中,要講求規范誠信體系,以各種規章制度為準,規范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促使企業自覺遵守會計法則,誠實守信。企業要自覺建立起誠信的道德規范,促使財務內部的一些問題自己解決。學會誠實守信不僅有利于企業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個人的道德修養,會計工作人員一定要自覺的將誠實守信作為自己工作的準則。
(二)建立會計誠信公示制度
法制法規的建設可以保障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如果沒有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就很難對會計的虛假信息采取措施解決,同時也很難阻止會計造假的行為。國家應該不斷地完善會計管理的法律以及制度,對企業失信的行為,要有一定監督和懲處。建立誠信公示制度,對于所要公示的內容一定要客觀真實并且科學合理,應該給失信企業一些解釋的權利,以便企業能夠及時補救,而相關部門也能及時糾正企業的錯誤,有利于企業之間公平的競爭。企業在堅持公示誠信信息的情況下,可以對信息進行分類公示。企業應該將自身的基本情況對外進行公開查詢或者選擇查詢,使投資者對企業的基本情況有一些大致的了解。
(三)加強誠信的立法以及執法
完善誠信立法制度,有利于保障企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目前我國處于發展中階段,建立完善的誠信立法執法制度,主要是為了維護信用體系的正常運行。信用程度對于企業來講相對比較敏感,所以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規范誠信體系的正常運行。法律以及規章制度并沒有對企業的誠信作出明確的規定,這樣就使會計信息在采集的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并且信息在使用范圍內也會受到一定的制約。會計誠信立法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需要不斷的去實踐探索,隨著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應該加快腳步對誠信體制的建設,加快完善誠信的法律法規,從而保證經濟的發展。
(四)嚴格會計誠信的激勵制度
企業以及政府應該建立積極的誠信獎懲制度,誠信激勵在誠信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對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對于失信以及守信的獎懲制度還沒有完善,所以守信者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難以得到保證,反而失信者能夠獲取更多的利益。如果沒有完善的獎懲制度,或者是對失信者的懲罰力度不夠,不僅會使守信者的利益受到傷害,還會影響整個企業的信譽。因此,必須要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我國應該學習發達國家的誠信獎懲理論,根據實際情況應用到公司的誠信獎懲制度上,對于守信者,在政策上給于一定的支持,促使誠信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將誠信的評價等級與企業相結合,發揮誠信的優勢。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會計誠信體制的建立,對企業的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所以企業與政府一定要重視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由振杰.關于如何恢復和建立電力會計誠信的探討[J].中國科技縱橫,2013,(13):201-202.
[2]高建敏.論企業會計誠信評價指標體系之建立[J].時代金融(下旬),2013,(8):12、14.
作者簡介:武玉靜 (1988-),女,山東菏澤人,在職研究生,會計初級,研究方向:會計學;葉娜 (1983-),女,山東膠州人,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