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途徑之一就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文章在充分分析了民辦本科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供求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了其存在的人才相對過剩的矛盾,并提出了解決矛盾的方法,為民辦高校經濟學專業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民辦高校;經濟學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課程設置;人才供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目的是培養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人才,使畢業生既接受系統的理論訓練,又有一定的技能。截至2014年,我國民辦普通高校(不含獨立學院)有452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的20.1%。民辦本科高校作為地方高校在此次轉型中更應該牢牢把握機遇,以市場為導向,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一、民辦本科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師資力量弱,學生的發展后勁不足
目前在我國的民辦本科高校專業的設置中,經濟學類的專業較多,而且是趨同的,而經濟學作為獨立的一個專業卻不是很多,而且班級少,班額小。同時師資的配備上也大多是同其他經濟學類專業共用,另外在民辦高校中缺少經濟學方面的名師,又不聘用或者聘用不來公立院校的名師和專家,所以在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情況下只能是一名老師擔任多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從而也導致了不同的課程講授的內容雷同,教師自身知識的積累量有限,學生學到的知識就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拓展力不足。
(二)培養模式陳舊,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當前民辦高校在設置經濟學專業時,學校的培養模式定位是企圖在國立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的中間尋找一個支點,但是在真正的實施過程中,為了追求“高大上”,貪大求全,培養模式向純理論培養靠近,以理論研究型人才培養為主。這種單一的陳舊的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理論上知識結構不合理,實踐上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差,實際動手能力弱,缺乏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很難適應市場的需求。培養目標和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三)學生松懈思想嚴重,學習專業的動力弱
目前,經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考取大學的學生,無論考取的是什么層次的學校,都普遍存在著較高中來看學習情趣銳減、積極性不高等現象。尤其是考取民辦本科高校的學生,自身獨立學習的能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興趣不高??既〈髮W后,更多的人認為可以好好玩了,終于可以松一口氣,可以不在家長的監督下學習了,這是內因。另外,學生選報民辦本科高校的經濟學專業一方面是家長的財經熱思維在兒女身上的反應,另一方面覺得經濟學高大上,給人一種很高深的感覺,所以當面對都是經濟理論的專業課程時,這種失重的表現就是消極應付,被動應考,認為無論如何都能畢業,在這樣的條件下,實踐課程也是馬馬馬虎虎。
(四)課程設置不合理,與地方經濟發展脫節
大多數民辦本科高校的經濟學專業的設置,在理論課上主要是參考了公立院校的課程設置,在實踐環節上,大多仍然在個別理論章節中加入實踐環節,實踐的形式大多以軟件形式進行。這樣,在理論上看比例過大,而且很多的理論課程過時,相應的實踐比例過小,無法體現應用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學年實習和畢業實習也往往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內容,根本沒有起到實習和實踐的真正目的。課程設置中還有一個更突出的問題是專業課程的設置沒有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關聯,無法轉化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二、民辦本科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畢業需求現狀
當前民辦本科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畢業需求從2002年高校擴招以來逐年降低,畢業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需求崗位多,但錄用比例低
經濟學專業的綜合性決定了對經濟學專業畢業人才的需求崗位是多種多樣的,無論是宏觀領域還是微觀領域招聘崗位都很多,但是每個崗位招聘的人數或者比例卻很低。
(二)相對性別要求低,但是技能要求高
相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學、國際商務等專業的招聘來說,經濟學專業畢業就業的性別要求不高,一般崗位沒有性別上的要求。但是,在這樣的崗位中對于崗位所需要的實際技能的要求卻很高,甚至要求有幾年的實際工作經驗,致使一些學生望崗興嘆。
(三)在宏觀崗位上受到“985”“211”院校的排擠
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所以及宏觀政策制定或者黨政單位,對經濟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僅僅局限在“985”“211”院校,即使是同等學歷,也是首先考慮這些院校的,致使很多的優秀的民辦本科經濟學專業的學生無緣這些崗位。
(四)在微觀領域中與經濟類其他專業的學生競爭
由于經濟學專業包含了經濟類專業的很多的內容,所以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專業的精細方面遠遠不如經濟類專業的學生,自然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中會重點考慮這方面的人才,比如說在銀行業的招聘中首先考慮金融學專業的、在保險方面的招聘中只招錄保險專業的等。
綜上所述,經濟學專業畢業的學生盡管就業面廣、寬,但由于專業劃分太細、應用技能欠缺等原因,造成了經濟學專業人才相對過剩。即大學生過剩,技能人才缺乏,既有職位空缺又有人員失業,相對于各崗位對經濟學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來說,經濟學專業畢業生是不能滿足要求的,也就是結構性“失業”。
三、民辦本科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供求矛盾的解決
通過以上對民辦本科高校經濟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現狀和市場需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當前造成經濟學專業人才供求矛盾的原因很多,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但是綜合起來看就是因為培養目標脫離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培養的學生技能弱。而要改變這些,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校企互派人員
在經濟學專業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中,教師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專業教師應該首先具備一定的實踐技能,如果教師沒有實踐技能,單憑想像或者簡單的重復理論,又怎么能培養出技能型人才?所以民辦本科高校應該與地方企業緊密合作,互派人員,允許教師進企業,通過崗位的實踐掌握一定的技能;允許企業的優秀管理人員走進課堂,通過講座或者實際帶領學生操作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技能。
(二)明確專業設置定位,優化課程設置
民辦本科高校作為地方高校的新生力量,擔負著為發展地方經濟提供人才的責任,因此,經濟學專業的設置應該本著服務地方、發展地方的原則,要在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合理分析地方經濟發展對經濟學專業培養人才的需求特點,制定合理的適應市場需求的培養方案,根據實際需要設置課程,同時制訂合理的理論和實踐學時比例,確保每門專業課都有實踐教學環節,做到實踐環節的環環相扣,處處相連。
(三)重視實訓課程,真正落實畢業實習
現在一些民辦高校都開設了實訓課程,但是對實訓課程的重視度不夠。老師一方面愿意講授實訓課程,是因為這樣的課程一般安排在實驗室或者機房來完成,利用軟件進行操作,相比非實訓課程來說在備課上、資料的搜集上等要更為省力;另一方面,從學校來講,也沒有確切的實訓課程的教學要求,也是一步一步摸索進行,同時對講授實訓課程的老師的勞動強度的認可度不高,致使老師的積極性不高。另外綜合實訓大多安排在學生的畢業實習之前,對實訓課程的不重視也導致了對畢業實習的形式化,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所以,民辦高校應該加大對實訓課程的安排,鼓勵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講授實訓課程老師的待遇,將綜合實訓和畢業實習緊密結合起來,將畢業實習作為學生最后一項考核課程,要有專門教師負責學生的實習情況,積極主動和實習單位溝通聯系,切實通過畢業實習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和動手能力。
(四)結合地方發展需要,開發多種人才培養模式
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大學生過剩和技能人才的缺乏的現實告訴我們,一個符合專業特點,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真正培養出應用技術型人才。因此民辦本科高校可以依靠現有的教學資源,開展“實訓中心+生產作業”學企交替人才培養模式、項目實踐不斷線的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背景下經濟學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4010931)。
參考文獻
[1]韓寧.地方高校經濟學專業教學體系改革探討[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
[2]豆曉利.民辦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都市家教,2015:168.
[3]單蕊,梁鎮.基于波士頓矩陣模型的山東省民辦高校經管類課程體系改革與知識轉移平臺研究[J].經營者管理,2014.
[4]孫常輝.地方民辦高校經濟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合作經濟與技術,2013.
作者簡介:裴麗杰(1975-),女,副教授,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