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牌兩個多月后,2014年12月30日,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最終合并方案的“面紗”揭開。依照公告,雙方技術上將采取南車吸收合并北車的方式合并為中國中車,成為一家總資產超過3000億元,年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的軌道交通“超級巨無霸”。著名的德國SCI軌道交通咨詢公司預測,合并后的新公司將成為全球最大地鐵車輛制造商,所占全球市場份額約達50%。
德國《經理人》雜志表示,南車北車的合并給西門子等國際巨頭很大的沖擊。這一新的世界最大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商具有技術、人力和生產能力等優勢。雜志說,中國正打造“中車”這樣的新的跨國公司。在鐵路公司合并后,中國有望在航空業以此為藍本,合并兩大國有飛機制造商,參與對空中客車公司和波音公司的競爭。中國政府要求提高效率,創造更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
南北車合并,實現“1+1gt;2”
“合并是好事,是大勢所趨,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在業務類型上高度一致,但又各有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軌道交通專家王夢恕向記者表示,中國北車在高鐵軟件技術上略勝一籌,中國南車在大容量電機機車制造等方面則技術領先,雙方合并實現了優勢互補、強強聯手,并將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推動中國高端裝備制造進一步走向世界。
最令王夢恕欣慰的是,合并后將告別過去兩家企業爭相壓價、惡性競爭的狀態。由于兩家業務上不分伯仲,在很多招投標項目上兩家為了中標競相壓價,有時甚至是不計成本的,尤其在海外項目招投標上,這樣的情況也多次上演,這樣不僅壓低了企業的利潤,使得漁翁得利,而且價格上的不穩定也讓外方對我國高鐵技術產生懷疑,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和國家的尊嚴。
“中國高鐵在技術上尤其在機車制造技術上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的,但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價格的惡性競爭阻礙了其做優做強。合并后,企業不用想著整天跑項目、搞關系,可以集中力量用在技術創新上,成本更低,結構更優,避免了浪費和重復建設。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高鐵在國際市場上形成合力,一致對外,將大大提高在世界舞臺上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蓖鯄羲”硎?。
德國軌道交通權威機構出版的《世界鐵路技術裝備市場》顯示,目前全球軌道交通裝備市場中,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分居前兩位。其后分別為加拿大龐巴迪、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美國GE和日本川崎。中國兩家合計銷售收入幾乎相當于這5家企業的總和。
根據公告,本次合并采取中國南車換股吸收合并中國北車股份的操作方式。合并完成后,新的“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將承繼及承接南北車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合同、資質及其他一切權利與義務。
業內人士分析,合并后新公司的業務范圍和產品類型將大幅增加,且由于兩家企業各業務板塊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區域,涉及下屬子公司較多,組織架構整合可能需要經歷較長的過程。
目前,高鐵市場已經是世界市場,南北車也已經由原來的單一輸出產品向輸出“產品+服務+技術+基地建設乃至項目總包”轉型升級。王夢恕認為,合并后的新公司將有望在技術創新上實現大的飛躍,并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兩家企業也表示,將融合雙方技術優勢,加速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加快新產品開發速度,提升研發效率和創新能力。
中國北車董事長崔殿國表示,南北車合并不僅能強力加速中國軌道交通裝備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而且還將有力推動中國高端裝備業的產業升級,大力帶動信息產業、電子工業、材料工業等相關產業鏈整體素質的提升,推進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
相比海外制造商的產品,中國高鐵在性價比、交貨能力、產品技術平臺、售后服務上擁有一定優勢;但相對來說,品牌知名度不高,國際專業人才缺乏,在海外競爭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南北車的合并,重要意義在于形成技術、管理、資源及市場等多方面合力,助推中國的高鐵技術和高端裝備產業走向世界,打造中國品牌,提供綠色、便捷、舒適的交通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敝袊宪嚩麻L鄭昌泓表示。
王夢恕認為,合并后新公司將加快“走出去”步伐,“不再只是產品‘走出去’,而是高鐵設備、技術與標準全方位走出去。要把更多的制造工廠建到國外,一方面減少國內能源壓力,同時也滿足所在國就業需求,構建全球化產業布局,樹立中國高鐵的國際品牌”。
南北車合并后會不會導致壟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表示,一方面包括高鐵在內的鐵路建設在多數國家都屬于自然壟斷行業;另一方面,南北車的主要產品都賣給中國鐵路總公司,中鐵具有較強議價能力。只要南北車合并以后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就不會產生壟斷行為。
他建議,合并后的新公司要建立起“內外有別、統分結合”的科學運行機制,一方面保證其參與國際競爭時充分實現與中國高鐵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相匹配的價值;同時面對國內市場,要在企業內部形成良性競爭的運行機制,確保企業始終具有持續活力,防止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給上下游企業造成壓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衰減。
“技術領先者擁有絕對話語權。國外很多國家的高端裝備制造都是以一家公司為主進行國際競爭。他們常常是一家獨大,在技術上對我們進行壟斷,從而攫取高額利潤。中國高鐵正在國際市場上打拼,我們現在擔心還不夠強大,在技術上還不夠領先?!蓖鯄羲≈赋觥?/p>
專家:隱現重塑國際分工格局的全球雄心
著名財經專家劉杉撰文認為,中國正在創造“大公司”,這是南北車合并后發給世界的直接信號,由于高鐵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的新名片,中國“大公司”注定會成為這一領域的全球市場領先者。而在中國“大公司”戰略背后,則隱現著中國重塑國際分工格局的全球雄心。
與“大公司”戰略相伴的,是早已實行的“走出去”戰略,如果把“大公司走出去”看作是一個完整戰略,那么中國跨國公司戰略正出現新的變化。
其一,打造制造業世界級公司。
中國目前貨物貿易量居全球第一,但仍不能算制造業強國。中國要成為制造業強國,必須擁有全球領先的大公司。中國跨國公司或利用全球經濟低迷,發達經濟體企業效益不佳的有利條件,通過各種并購手段加速超級大公司的建造過程。除了國內合并外,中國企業可能加快海外并購過程,目前發達經濟體還存在一定保護措施,但可以預見,中國既然看到千載難逢并購機遇,就會加快諸如中美投資協定等談判,并推動與其他國家的相關投資貿易便利化談判,以為中國打造世界級公司創造條件。
其二,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有利位置。
長期以來,中國處于國際分工低端位置,制造業以出口加工為主,而世界經濟再平衡過程,也是重新構筑國際分工格局的過程。目前中國推行的雙邊和區域一體化戰略,即是應對美國挑戰的務實策略。在區域自由化過程中,中國需要跨國公司公司占據產業鏈高端位置,而若在制造業領域占先,則需要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公司來獲得研發和銷售優勢。因此,大公司戰略,是中國占領國際分工制高點的重要步驟。
其三,利用大公司實現國家政治戰略。
中美能否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中國能否實現“和平崛起”仍是懸念,但以資本輸出為手段,利用大公司來輸出影響力,則是新的國家戰略。由于大公司實力雄厚,其在東道國的投資和貿易項目都比較大,因而對當地的政治影響力不可小覷。利用大公司經營中國公司聲譽,有助于中國利用經濟力量實現影響力。
目前中國國內在強調經濟“新常態”,而未來全球競爭格局的新常態是,中國的超級公司將不斷出現,中國步入“大公司”時代。
事實上,南北車的合并也拉開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組大幕。在日前結束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張毅表示,國企改革要主動做減法,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優勝劣汰。專家預計,在中國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以及優化產業布局、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產業政策背景下,2015年將有更多國企通過優化重組做強做優,增強核心競爭力,從而帶動中國整體工業化水平的提升,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