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各種類型的特殊家庭——非正常家庭增多。由于家長的各種失范之舉,導致了非正常家庭學生的各種不良心理狀態,本文結合實踐經驗,提出解決這些學生不良心理問題的方法與措施。
關鍵詞:非正常家庭 不良心理表現 家長失范行為 措施 建議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與轉型,人們的生活態度、生活觀念也相應地發生了一些變化。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也受到各種沖擊和考驗。少數家庭由于種種原因出現了各種非正常現象。其突出表現之一是近年來,離婚率一路走高,由此帶來的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急劇增多。以筆者所帶班級為例,全班26人,非正常家庭學生有8名,接近三分之一。
在原有家庭解體或重組后,不少父母在自身解脫的同時,很少能對家庭的主體之一——孩子做好心理疏導,使孩子最小限度地受到家庭變更帶來的影響和傷害。或者雖然意識到了,但沒有更科學有效的方法去應對,這不但造成了其自身和孩子的傷害,也給社會和學校帶來一些新的問題。現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就學校層面的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職業院校中非正常家庭學生的不良心理表現
職業院校與普通院校的基本區別是:專業分類明確,技能實習課的比例明顯增加。由于心理素質的差異,個別學生,對進入職業院校非但沒有欣喜感,反而產生了已被“職業定向”了的潛意識,他們似乎隱隱約約透過當代職業大軍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對前途有些漠然。而非正常家庭的學生,家庭帶來的不利影響,更加重了其原本已具獨特的負面心理。具體說,來自非正常家庭的這一學生群體,其不良的心理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型。
1.自卑心理型
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本應是無憂無慮、青春爛漫的時期,卻因為自己的非正常家庭而背負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由于傳統觀念的偏見,社會上往往對非正常家庭的孩子投以歧視或嘲笑等異樣的眼光,這更加重了這一群體的自卑自慚心理,造成這些正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極度的內向,忌諱在同學面前談起自己的家庭。凡事不愛出頭,像晚會、音樂節這樣的活動,也不積極參與。在校園生活中,即使受了委屈有了什么想法,也不找人傾訴或設法解決,而是孤僻自守,暗中哭泣,把手機當成自己不能分開的一部分。其他學生因為他們的不合群而疏遠他們,更加深了這種自卑內向的心理。在學業中,思想深處帶有被職業定向了的陰影,而缺乏積極性。尤其是技能實習課時,縮手縮腳,消極應對。
2.自負心理型
非正常家庭的很多學生,從小聽到的都是父母的吵鬧聲,缺少父母的指導和關愛。所以這類學生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摸索著做,時間一長,便妄自尊大,自以為是,瞧不起人,就覺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懂。這類學生很難認識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易溝通,和他們談心很是困難,永遠都是一副“我懂,我知道!”,自以為看透了一切,對其他嗤之以鼻的自負心理狀態,而在技能實習課中,往往又是眼高手低,表現不佳。
3.自私心理型
在非正常家庭中,因為父母的不關愛、不關注,從而導致學生產生自私心理的不在少數。他們對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完整的父愛母愛渴求不得,從而產生怨念,進而形成自私心理。“你們既然誰都不管我,又憑什么讓我管你們?”有了這樣的心理,他們不體恤父母的辛苦,只知向父母伸手要錢,隨意頂撞父母,甚至父母生病也不肯照顧,看著父母傷心失望而產生報復的快感。溺愛型的家庭,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從來想不到去關心別人,自私心理更嚴重。
4.自暴自棄心理型
職校學生的年齡正處于17-18歲的青春期,本來就是性格不穩定,容易沖動走極端的時候,非正常家庭的形成往往又把他們往扭曲的方向推了一把。很多學生因此抽煙喝酒打架甚至自殘,以此來麻醉自己。很多學生因為缺愛,當有異性對他們稍有關心,便產生了情感上的依賴,陷入早戀之中。特別是女生,把早戀當成去痛良藥,把那些不靠譜的戀人當成救命稻草,心甘情愿地為其花錢甚至獻身,一旦對方提出分手,則更加深了他們自暴自棄的行為。
二、非正常家庭中,家長的失范之舉
家長是孩子的首席老師,家長的失范舉措,對孩子將是終生之誤。從筆者班級的這些非正常家庭來看:
家長的失范表現之一為溺愛放縱。班里有這么一位同學,七歲那年父親離去后,母親擔心兒子受委屈,一直沒有再嫁,對這唯一的孩子是放進蜜罐里,百依百順,無盡寵愛,要星星不給月亮,結果孩子成了個不懂事的奶嘴男,只知花錢,從不知責任。在班里,他說話不知輕重,分配給他的值日也經常逃避,什么都得由著自己的性子。有一次上課玩手機被老師沒收,他媽媽居然打電話給我,說“求求老師把手機快點還給他吧,這孩子離了手機沒法活。我知道我把他慣壞了,可我就這么一個獨苗,我既不要求他學習好,也不要求他有什么能耐,只要平安畢業,能成人就行。”
家長的失范表現之二是拿孩子泄憤。班里一位弱小的女生,母親因為有了外遇,采用欺騙的方式與她父親離了婚,把她扔給父親。這位父親覺得自己受了騙,拿前妻沒辦法,就把滿肚子的火都撒在孩子身上。學生在日記里寫著:“別的孩子回家,都是父母的笑臉,只有我回家,看到的是爸爸喝醉了耍酒瘋。”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對她打打罵罵。孩子想念母親,偷偷去看媽媽,被她父親知道后,甚至打電話給我,揚言“讓她媽養活她吧,養活這樣的孩子我還不如留著錢再娶一個。”如此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可想而知。
家長的失范表現之三為相互推卸責任。這種情況特別表現在離異的雙方都重新組織了家庭后,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新家庭上,對原先的親生孩子都想推給對方。出了事甚至相互推諉,都不肯負責任,使孩子在家里受到極度冷落。班里的一位女生,產生厭學退學的想法。筆者打電話找其父親商談對策,其父把責任推到孩子媽媽身上,說都是孩子媽媽思想偏激、脾氣暴躁,把女兒影響壞了。他管不了,讓我找孩子媽媽去。筆者打電話給學生媽媽,她媽媽則說,都是孩子爸爸沒個正形,不是正常思維,孩子受他影響,自己也沒法。約他們到學校來面談,兩人都稱自己很忙,沒工夫,讓對方來。更有甚者,鄰班有位男生,得了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父母居然也是相互推諉,誰也不肯出錢為孩子治病。
上面例子有些極端,但在非正常家庭中,父母們多多少少都表現出了一些不當之舉。他們或是過分溺愛放縱,或是喪失理智地對孩子發泄,把孩子當情感出氣筒,任意訓斥打罵;或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做自我反省,而是指責對方、推卸責任。甚至有的家長對自己的這些不當做法并沒有認識。他們只看到了自己的艱苦與痛苦,而不去考慮孩子的身心受到了多大的負面影響和傷害,這是很令人痛心的。
三、消除非正常家庭學生心理障礙的措施
要消除非正常家庭學生的心理障礙需要長期的、艱苦而細致的一系列工作,這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而班主任在此又是責無旁貸,更應起到主角的作用。在學生教育與管理的實踐中,筆者的做法和體會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用真情去彌補父愛母愛的缺失
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的是班主任,面對父愛母愛缺失或不到位的這一特殊學生群體,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對他們的不幸遭遇和他們身心受到的傷害,筆者從內心感到惋惜和同情,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引導他們步入正軌,健康成長。因此,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筆者注意從一些細小的方面點滴入手,去關愛他們,以彌補他們在父愛母愛上的先天不足。為了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筆者逐個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每個人的家庭狀況、性格特點、特長愛好、學習興趣、對人生的希望等等,并將談心獲得的情況,做了詳細的筆記,也算是一本小檔案。以此為基礎,筆者從飲食起居、穿衣著裝,到生病受傷等日常生活及時噓寒問暖,力所能及地予以幫助。哪個學生思想有情緒,就用愛的暖流融化堅冰。平時對細節處多多觀察,對表現有思想情緒波動的及時開導。遇到運動會、晚會、各類比賽等活動時,筆者都結合他們的特長,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并及時肯定其成績和進步。在班會上,筆者也注意從不同的側面及時表彰他們的進步。這樣時間長了,拉近了與他們感情上的距離,使得幾個自閉內向的學生也能敞開心扉與老師交流了。
2.建立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渠道與機制
在教育與管理中,為取得家長們的積極配合,筆者采用登門走訪、電話聯絡、短信通報情況等不同方式,定期不定期地與學生家長聯系溝通,把學生的思想、行為表現等及時告知家長,做學生與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有的家長不能及時關愛孩子,就通過電話和短信通告等方式,強化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度,并曉之以大義,明之以厲害。最終達到促使家長認識到自身的問題,認清自己作為第一監護人所應承擔的責任,正視自身的不規范行為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使學生及早步入正軌。起初有的家長在與筆者的溝通中并不積極,筆者就硬性要求他們每次假期結束,都要將學生的表現及思想狀態通報給老師,不然,老師就打電話詢問。時間長了,這也就成了一項制度。這極大地促進了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孩子是敏感的,父母的點滴變化都能被他們敏銳地捕捉到。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關愛,孩子也會改變自己陰郁內向的狀態,而更陽光開朗。
3.用正面因素消除負面因素,提升正能量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必須確信,在這些特殊群體學生中,盡管在人格上存有某些缺失與偏差,但他們身上的主流仍然是積極向上的。所以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筆者時刻注意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加以表揚鼓勵,用以消除其負面情緒,激發他們的正能量。有位女生,因母親再嫁而整日故步自封,無心學習。偶然一次筆者發現她上課時在課本上畫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圖案,筆者肯定了她的繪畫才能,讓她負責班級的板報工作。每出一期新板報,筆者都對她大加贊賞。這極大地提升了她的自信,近期她還交了幾個好朋友。現在她和以前相比,已是開朗大方了,在學業上也有了很大進步。
4.努力做一名心理學老師
當今時代的多元化思維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非同尋常,班主任老師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對于解決非正常家庭學生的心理障礙是十分重要的。在與這些學生的交往中,筆者努力從心理的層面進行溝通,經常利用晚自習課外活動等邀請他們到辦公室談心,聽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困惑和煩惱。運用自己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幫助他們分析隱藏在內心,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的真實想法,并真誠地為他們提建議找方法。學生們也通過這樣的交流明辨是非,找準人生的坐標、明確前進的方向。一位女生,因母親再嫁,逼她改姓。而她覺得改姓就是對父親的背叛,從而與母親和繼父鬧僵,自己也痛苦不堪。在多次的談心中,筆者準確指出她的心理癥結,并幫她分析母親和繼父的心理,既勸她要理解母親的難處,也教給她與母親交流的方式。終于抹除了她積郁心底的陰云,改善了與母親和繼父的關系,人也變得開朗了很多,學習積極性不斷高漲。看到這些變化,筆者從內心感到欣慰。
另外,在引導非正常家庭學生走出泥潭,回歸正常軌道,筆者還有一些建議。
第一,非正常家庭學生問題不應僅僅是班主任的責任,同樣應該是學校的責任。學校應當建立家校聯系檔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非正常家庭子女建立專檔,建立學校聯系制。學校應是班主任老師的后盾,與老師們共同研究探討這些學生的教育方法。發動社會力量,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并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家校共同協作,關注來自非正常家庭學生的心理障礙情況,探討這類學生產生非正常心理的根本原因,號召家長身體力行,做兒女的好監護、好榜樣。
第二,在職校的課程中加大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課程比例,教育他們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把握,正確地看待父母、家庭和自己的關系。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擺正理想與現實、成功與失敗、學業與娛樂、友誼與愛情等實際問題的關系。要更多地從正面對學生進行鼓勵,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逐漸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學校增設心理老師。班主任老師并不是萬能的,專業的心理老師更能有助于解除學生的苦惱和困惑。并開設心理保健和生理保健知識課程或講座,幫助他們提高對日常心理行為的鑒別能力,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渡過這段不平靜的青春期,自覺地克制自己的非正常行為,以提高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和對物質誘惑的抵抗能力。
四、小結
我國社會各個層面的改革還在繼續深化,多元化的政治經濟將進一步顯現,傳統觀念將不再是社會的主流觀念。這些巨變必將對每個家庭和個人帶來新的沖擊。教育工作者必須適時應變,從實際出發,多方面入手,強化對特殊學生群體的教育引導,同時也需應對新形勢、研究新問題,多渠道地與學生家長聯系與溝通,達到學校、家庭、社會聯手協力,引導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相信,只要有對學生積極關愛的態度,掌握了正確科學的教育方法,非正常家庭學生的不良心理表現完全可以克服,從而使他們能夠在生活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作者單位:威海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