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旁的一家鹵菜店受到媒體的關注,店名為“南農大·黃教授”,門面上戴著眼鏡、書生模樣的卡通代言人格外引人注目。鹵菜店的老板是南農大食品科技學院的教授黃明,隨著該店生意的紅火,黃明也成了遠近聞名的“鹵菜教授”。
在社會公眾的眼里,大學教授是高級知識分子,“做生意賺錢”與其身份地位和工作性質格格不入,但黃教授的店鋪卻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學校也持肯定的態度,學生們對其也贊賞有加。其實,黃明早有過“教授創業”的成功經驗,早在2009年他便將實驗室的產品拿到南京農業嘉年華上賣且大獲成功,在廣西高校也不乏有教師將研究產品商業化的實例,如牛奶、蜂蜜等。在大學教師創業的背后,受益的群體還包括大學生,不少大學生畢業后成為導師創辦企業的重要成員。如今,高校教師創新創業釋放了榜樣效應,不僅能在校園傳播創業創新文化,更能形成示范效應,把學生的創業激情調動起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投入創業熱潮之中。教授賣鹵菜,確實給予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諸多啟示。
首先,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教師創業。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了社會的熱點,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勵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舉措,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創新創業”,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更是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高校教師創業正成為一種新常態。高校要鼓勵有條件的教師大膽創業,如農、工、理、藝術等專業的教師,均有較好的創業條件,高校可以根據校本情況,制定一系列激勵措施,如與教學課時相關聯的考核制度、與教育教學相關的評優評先條款等,免除高校教師投入創業的后顧之憂。
其次,高校教師創業要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結合。高校教師在身體力行的創業中,要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結合起來,教師要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和提攜一批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特色與導師創業項目,合理選擇創業項目。這既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成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也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推動師辦企業的良性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撐。事實上在許多高校已經出現了師生團隊創業的成功案例,這對有志于創業的高校教師和大學生而言無疑是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當越來越多的教師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與自身的創業結合起來,就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有效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同時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
最后,高校教師創業要與科研結合。當前“產學研”結合早已成為高校專業發展的優先選擇,尤其強調教師的科研課題要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契合,基于這一目標,高校應引導教師將創業與科研方向結合起來,促進科研的成果直接應用于實際。如北京的“京校十條”、南京的“科技九條”等頗具地方特色的政策,就不僅鼓勵高校教師兼職創業,還規定科研人員在兼職中進行的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工作,可以作為其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讓有創業意愿的教師可以名正言順地辦企業,讓高校教師充分感受到創業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實事,為他們創業提供額外的動力。同時,在科研立項評選時要注重對項目直接服務于地方發展的指標評價,設立專用的科研經費,引導高校教師將科研成果與創業結合起來。
總之,創新創業已蔚然在高校師生中成為一種潮流,越來越多的人結合自身專業和技能走上創業之路。高校教師創新創業起到了輻射效應,在校園中傳播了創新的精神和文化,有助于釋放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即使是“賣鹵菜”這樣不起眼的行業,也應得到高校的鼓勵和支持,以帶動大學生的創業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