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食用菌栽培課程中應用項目教學法,應通過布置總任務并分解為子任務,有效地控制過程,采用適當的考核機制等措施,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食用菌栽培課程教學 項目教學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C-0076-02
食用菌栽培課程作為一門應用性課程,一直以學校的辦學定位為導向,要求課程的教學活動必須貼近生產實際,讓學生牢固掌握食用菌生產技能。食用菌的生產,根本目標是以最少的成本生產出更多的合格的產品(子實體)。而項目教學法則是通過實施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因此,把一個(或多個)品種食用菌的生產流程作為教學項目,引入項目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引入項目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本文以百色學院食用菌栽培課程為例,探討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一、食用菌栽培課程中應用項目教學法需注意的問題
項目教學法的特點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調控下,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以項目為主線來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它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各種職業能力。在學習、實踐過程中,一般采用小組內部協同工作方式,共同或分工完成整個項目的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在食用菌栽培課程教學中,對項目教學法進行改良,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與基礎操作技能的基礎上,以生產項目為主線,完成一種或多種食用菌種類的生產任務。這樣的方式,可保障教學的圓滿成功,并可相對減少理論課學時,減輕學生學業負擔。
(一)重視學生知識體系構建
1.基礎知識的教學以教師傳授為主。典型的項目教學法是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提高技能,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是起到協助的作用。但在食用菌基礎知識體系的構建中,應改變教師的這種幫助者的角色,更加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食用菌的基礎知識,如果完全讓學生自學、總結,必然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而且,初入食用菌領域,在大量新知識面前,學生也會覺得茫然,理不出頭緒,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因此,對食用菌的分類及食用菌的生理等這些基本內容,還是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利用自己的權威行業知識與經驗,主動引導學生進入食用菌領域,可以減少學生畏懼心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理論講授的時間,一般以學期中期開始為好,這一時段學生經過實驗有了第一手的體驗,也會有一些疑惑。經過教師講解總結,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牢固掌握系統的基礎知識,而且之后還有實踐的機會,可以在實驗中驗證理論知識,加深印象。
2.基礎知識的教學宜采用多媒體手段。一方面,采用多媒體教學,課堂教學信息量大,可在有限時間內傳授更多的知識,相對增加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時間。另一方面,可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直觀化,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講解食用菌的形態結構與分類,如果不用多媒體教學,各種食用菌種類的特點與區別就很難說清楚,學生也不容易理解。采用多媒體授課,可以通過直觀的圖片、動畫、視頻等,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悅,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二)以實訓為主體,強化學生技能
1.以實驗操作為主,合理安排課時。食用菌栽培課程作為一門應用性課程,動手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環節。因此,食用菌栽培課程的安排應以實驗為主,適當安排理論課程。食用菌栽培課程總課時為39學時,我們安排的實驗課為30~33學時,理論課時為6~9學時。這樣的安排適合項目教學法的實施,也符合食用菌栽培課程教學的要求。
2.強化學生基本技能訓練。掌握基本技能是完成項目任務的必備條件。良好的習慣需要逐步養成,不良操作行為必須在形成習慣前及時糾正。食用菌的接種等基本技能實訓,必須強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強化訓練。食用菌栽培的操作技能訓練,最主要的是要養成無菌操作的習慣,嚴格遵守操作規范,掌握正確的接種技術。因此,在各個操作環節,在實驗前,應讓學生了解操作規程。在教師的示范操作后,再讓學生進行練習。在這過程中,教師必須現場指導,及時糾正不正確的操作動作。通過多次強化練習,學生就可以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與步驟,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為生產項目的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二、食用菌栽培課程實施項目教學法的步驟
(一)明確目標,布置總任務
1.總任務要有典型性。食用菌栽培課程作為一門應用性課程,教學的最終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食用菌的生產技能。因此,項目教學法的總任務就是選擇一兩個食用菌種類,模擬企業的生產流程進行栽培生產,讓學生在栽培的各個環節中掌握各種技術要領。選擇的食用菌種類在技術上要有典型性,如側耳類、木耳、香菇等,學生在進行這些菌類栽培的過程中,能夠學到大多數食用菌栽培典型的、基礎的技術。以后接觸到其他菌類,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能夠借助工具書及相關資料進行其他食用菌種類的栽培。
2.總任務難度要適中。應選擇入門容易、難度適中、技術成熟的種類。技術復雜或尚未成熟的菌類栽培生產,一般不適合作為項目教學法的任務,因為不利于基礎知識的構建與基礎技能的掌握。在選擇食用菌種類時,我們一般選擇鳳尾菇、杏鮑菇等側耳類為主,可以增加猴頭菇等特色種類。這些種類栽培的出菇時間短,難度較低,易于成功,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除此之外,還可針對一些有興趣的學生,安排難度較高的項目。如成立興趣小組,進行雙孢菇、草菇等不同生理類型的菌類的栽培。亦可結合本科畢業論文及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進行一些高檔菇類如蛹蟲草、羊肚菌等探索性試驗,或進行本地野生藥食用大型真菌的馴化栽培研究。
(二)分解任務,逐步完成
1.按生產流程分解任務。根據生產流程,把每種菌類的生產總任務分解為以下子任務:母種制備、母種轉管、原種培育(培養基制備,滅菌,接種)、栽培種培育、栽培袋培育、出菇管理。這些子任務包括了食用菌栽培的所有環節,學生只要完成了一系列的任務,就能系統地掌握食用菌栽培的技術。各個子任務之間環環相扣,只有完成了前面的任務,才能繼續下面的任務。最終,學生生產出食用菌子實體,可以品嘗自己生產的產品,享受成功的喜悅。
2.在各個子任務中間,穿插進行其他實驗。菌絲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母種長滿需要10天,接著才可以下一步實驗。在減小裝料量的情況下,原種、栽培種長滿各需15天,栽培袋長滿最少需30天,因此,在原種到栽培種,栽培種至栽培袋,栽培袋到出菇這些環節之間,還有一定的空余學時。在這些任務之間的空當時間,可以穿插安排子實體形態結構觀察,孢子分離,菌絲結構觀察,液體菌種制備,菌種保藏與復壯等實驗。因為,完成簡單的生產項目僅僅是食用菌栽培課程的基本要求,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還需具備研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制訂計劃,經教師審核后才能進行實驗。根據所安排的子任務,學生要在課前對相關章節進行預習,分小組制訂實驗計劃。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經驗,有時會不知從何下手,所以教師不能完全放任不管,應該適時給予指導。實驗計劃以預習報告的形式體現,在實驗的前一天,通過網絡發給教師進行審核,通過后才能實施。教師在每次實驗課的前20分鐘進行點評、糾正,同時強調注意事項。
(三)過程控制與保障措施
1.分組實驗,有利于教師及時進行指導。每個班分成兩到三個大組進行實驗,每個大組又分若干實驗小組,實驗時互相協作,共同完成實驗。每個大組的人數一般為15~25人,每小組3人以下。因為每次實驗的小組數及每小組的人數均較少,有利于教師在實驗過程中進行檢查,及時掌握學生實驗操作情況,對不正確的操作及時給予糾正。另外,還需協調與其他課程關系,保證項目順利進行。食用菌的一些實驗,如培養基制備、滅菌、接種,需要連續進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與其他課程的教師進行溝通,靈活進行調課,才能保證實驗順利進行。
2.可重復進行訓練,直到熟練掌握。學生學習操作技術會有從生疏到熟練的過程。比如,母種的分離接種,第一次實驗的雜菌污染率肯定比較高。在操作時,有些學生也比較緊張,教師這時應及時進行鼓勵。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操作結果不滿意的,可重復練習。為保障學生能夠充分練習,食用菌實驗室全天候開放,學生可以在課后進行強化練習。人的天分有差別,接受知識也有快有慢。對于食用菌栽培課程來說,掌握技能不分先后,只要最終能夠掌握技能,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3.采取靈活方式,縮短實驗周期。食用菌栽培課程安排在一個學期進行,如完全按照實際生產的方式進行實驗,周期會很長,培育的菌袋不可能在學生放假前出菇。為了讓學生能夠檢驗自己的成果,必須想辦法縮短實驗周期。我們采用的辦法是,每個步驟都減少裝料量,縮短菌絲滿袋(瓶)時間。原種瓶采用125ml 集氣瓶代替,栽培種用12cm*24cm小袋,并且裝料高度僅10cm高。栽培袋則不宜太小,采用14cm*28cm較為合適。太小的栽培袋,裝料量太少,產出的子實體達不到品種應有的大小,體現不出品種特征,特別是大型菇類,如杏鮑菇,金福菇。按照這個方法,母種菌絲長滿需10天,原種及栽培種菌絲長滿只需15天,栽培袋菌絲長滿約30天,栽培袋菌絲長滿后10天就可以出菇,從母種接種到出菇僅需約70天。
(四)采用相應的考核機制
學校現有教務系統成績構成統一規定為,平時成績占30分,期末考核占70分。這種終結式考核的方式,幾乎是憑期末的一次性考試來決定學習者的成績,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可以采取靈活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把每個子任務的實驗成績進行平均,作為期末考核的成績進行成績錄入,實驗課的考勤與學生的表現作為平時成績錄入,這樣得出的課程成績比較能夠體現出學生學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熊英,梁紅艷.食用菌栽培學實驗教學初探與設想[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增刊)
[2]牛貞福,等.基于職業能力的《食用菌》課程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5(23)
【基金項目】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2012JGB215);百色學院教學改革項目(2012JG012)
【作者簡介】馮邦朝(1966- ),男,廣西靖西人,百色學院副教授。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