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中的作用,提出應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升高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高職大學生 就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C-0178-02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是指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戰勝競爭對手、找到適合才能發揮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適當工作崗位的能力。與本科院校不同的是,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是高職大學生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在就業過程中的比較優勢,發揮這種優勢才能有力就業。實踐能力強,樂于創新,心態務實,這是高職大學生相比本科大學生的優勢。他們“好動厭靜”,相比較理論學習,更樂于動手操作,拓展個人特長,彰顯個性。盡管文化基礎較為薄弱,但他們樂觀、自主,樂于參加各種社團組織,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交際能力,綜合素質較高。但是,高職大學生普遍理想信念淡泊,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突出的表現就是在學習和工作上恒心毅力不足,缺乏敬業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嚴重不足。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升高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至關重要。通過加強以敬業精神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加強以學習能力為核心的專業素質培養,加強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培養,讓高職大學生在就業競爭力方面揚長避短,實現成功、可持續就業。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中的作用
結合社會需求和高職大學生特點,我們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讓高職大學生在就業中“揚一己之長”、“避一己之短”,實現成功、可持續就業。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敬業精神
調查表明,敬業精神是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職業道德之一。子曰:“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意在主張人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對待學習、工作,甚至人生,都需要這種敬業精神的支撐。廣義的敬業精神則是指人的一種勤奮刻苦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心,對工作、對學習、對人生都適用。
目前,高職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敬業精神缺失現象。對待學習,漠不關心,不主動,不自覺,不在乎。對待人生,不在意,不積極,不進取。高職畢業生中,頻繁跳槽,浮躁馬虎,眼高手低,缺乏苦干、實干精神的現象并不少見。要解決上述問題,提升就業競爭力,有效辦法之一就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實踐是人類能動的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實踐能力即實際動手能力或理論應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實踐能力被視為大學生必備的和最基本的能力。高職院校的特征包括使學生熟練掌握主干技術,側重實際應用;側重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人溝通、合作共事的能力;重視實務知識的學習,強化職業技能的訓練。因此,就培養目標而言,高職大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要比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略勝一籌。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實現離不開實踐活動的開展。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還是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認識社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將學生靜態的素質轉化為動態的能力,幫助大學生學會認知、學會為人、學會做事。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還能為大學生盡早熟知各種社會規則、更快實現角色轉變,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美國預言家阿爾涅·托夫勒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習能力’的人。”這里主要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即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和堅定的信心,同時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目前,高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欠缺。大部分高職生學習態度浮躁,學習習慣不良,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和方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科學信念,從而明確奮斗目標,認真踏實,自覺主動。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幫助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升高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與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緊密結合,創新和改進工作內容和方法,為大學生成功就業和健康成才服務。
(一)加強以敬業精神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思想道德素質是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及政治立場、道德觀等,表現為科學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文明態度。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核心素質之一是思想道德素質。其中,敬業精神又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核心素質。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鄧小平曾說過:“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因此,解決了理想、信念的問題,學生才會主動自覺地完善自身素質,重視學習,認真生活。高職院校要強化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他們把個人理想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過程中。
2.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人的職業道德素質是各種職業素質中的核心。職業道德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學生就業狀況。在校期間,既可以通過職業道德課程讓學生掌握系統的職業道德理論,又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崗位認知,了解不同崗位在職業道德方面的要求。還可以邀請優秀企業管理人員或優秀校友請到學校作報告,用生動的現身說法讓學生學習如何自覺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學會調整心態,強化職業情感,為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3.加強敬業精神培養。幫助學生養成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深刻領會到學習是天職,只有勤奮刻苦學習,將來工作才能得心應手。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崗位意識。只有愛崗才能敬業,才能做到干一行,愛一行。不斷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高職大學生要敢想敢做、勇于創新,探索創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創新型社會發展。
(二)加強以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的專業素質培養
專業素質決定著高職畢業生的可持續就業能力,專業基礎扎實的畢業生更受用人單位青睞。良好專業素質緣自學生在校期間優秀的自主學習能力。
1.上好新生開學第一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生自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信源自于鼓勵。要設計好新生入學教育的各個環節,著重加強專業認知教育,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基地現場參觀,用生動形象的專業認知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設計各類活動,樹立學生自信。深入學生,了解其興趣特長,設計系列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激發熱情,展現自我,樹立自信。
2.重視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既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又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通過理論講授、實踐教學環節等,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著重幫助大學生明確歷史使命,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激發學習動力,形成刻苦鉆研、勤奮學習的優良學風,為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才奠定基礎。
3.引導大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通過講座、經驗交流幫助高職學生借鑒有效的學習方法。重視對大一新生專業學習興趣的引導。舉辦新老生學習經驗交流會,邀請“技能之星”、“學習之星”等先進典型,為新生交流經驗。要著重選取高年級學生中進步大、反差明顯的學生作為示范典型。還可以邀請校外學霸級別學生來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激發高職大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三)加強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培養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已有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增強其綜合實踐能力,即運用在校期間積累的豐富知識,通過不斷地探索研究,在頭腦中形成的獨創性思維,獨立地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新問題,攻關新課題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校期間,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加強高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發揮其就業優勢的重要內容。
1.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通過課堂討論、演講、社會實踐等方式,幫助學生運用課堂教學知識和理論,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難點問題以及大學生關心的其他社會問題進行調查、討論和研究,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政治鑒別力。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環節,讓大學生切身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豐富理論,促成大學生思維模式的轉變。
2.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目前各高職院校組織了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其中志愿服務不受專業、年齡、經歷、性別等限定,學生參與度高。要廣泛發動大學生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政府組織的大型活動,如省市級大型運動會等,可以擔任志愿服務、禮儀服務等。以此拓寬學生眼界,增強對會責任心,提高協作意識,培育奉獻精神。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社團組織建設,開展各類文體活動、人文講座、演講比賽、科技競賽等活動,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使其提升文化品位,成為有修養、有擔當、有修為的文明大學生。
【參考文獻】
[1]樓錫錦,周樹紅,吳麗玉.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7)
[2]鄧輝,李炳煌.大學生實踐能力結構分析與提升[J].求索,2008(3)
【作者簡介】俞亞芹(1978- ),女,江蘇姜堰人,碩士,九州學院職業技術黨委副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