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333工程”為例,探究獨立學院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獨立學院 外語專業 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C-0130-03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國經濟建設現代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本科教育。當前,研究型高校主要培養理論型人才,高職類院校主要培養技能型人才,獨立學院應該培養的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應用型人才。為此,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作為獨立學院,其性質和定位決定了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既不能走高職高專的專業操作型人才培養模式,也不能走重點院校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而是要立足服務廣西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致力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能對接相關的產業,凸顯應用型本科功能。
一、獨立學院改革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2010年廣西教育廳按照《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所確定的9大產業發展目標,要求廣西各高校要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2008-2015年人才發展規劃》產業人才需求契機,在人才培養上立足于 “廣西高校服務北部灣”、“廣西教育服務廣西新發展”,并要求獨立學院要走應用本科之路,重點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特別是自2012年起,廣西已加快發展14個千億元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打造的產業體系由“14+4”升級為“14+10”,因此,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與時俱進,立足區情,充分發揮獨立學院辦學特色,以外語專業人才培養“333工程”為改革試點,大力推進外語專業人才培養能對接產業,主動服務廣西“14+10”產業發展。
二、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333工程”內涵
沒有外語就沒有外貿。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對外語人才的培養大膽采用了外語教學結合國際貿易的模式——“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333工程”,即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體現在把國際貿易相關實務及理論知識全滲透到外語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等方面創新中,以此來培養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并具有全球視野、現代意識和創新精神、熟悉其他專業通識課程基礎知識,具有扎實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英語語言能力、較強的外貿業務操作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能夠在涉外企業從事翻譯、報關、商檢、保險、外運外代、外匯結算等崗位的“三型”(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復合型外語人才,真正能開展“三業”(就業、創業、興業)的外語人才,為廣西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333工程”是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以“三型”即“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為目標,把“三件寶”即“專業+外語+電腦”傳給學生,學生獲得“三件寶”后,能順利就業、創業和興業(“三業”)。該模式圖解如圖1所示。
圖1 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333工程”圖解
圖1中,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333工程”建設路徑為“三件寶工程”+“三型工程”+“三業工程”,就業、創業和興業三件寶,專業外語加電腦,我們的理念為“3+3+3>9”。
三、“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333工程”實施的方法及路徑
在“333工程”實施中,我們始終堅持把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雙語教學為支撐和特色,以計算機電腦應用能力為職業群拓展,以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為依托,以教育信息化為平臺,切實推進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但是,“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333工程”之“三件寶工程”建設成效會直接影響“三型工程”和“三業工程”發展的成敗。“三件寶工程”社會效果是隱性的,它主要通過“三型工程”和“三業工程”向社會彰顯,從而在整體上體現其獨特的效果,彰顯獨立學院鮮明的辦學特色。為此,“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333工程”目前已成為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提升獨立學院外語專業核心競爭力的策略。
(一)“三件寶工程”中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外語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將以“厚基礎、強能力、寬適應”為原則,主要從專業理論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踐課程、專業選修課、師資隊伍、實習實訓室、校企合作等模塊進行建設,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和應用能力。
1.圍繞外語與業務相結合的專業課程目標。外語專業課程構建目標除了重點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和譯能力外,還將培養學生以國際貿易為主的經濟學理論與實務等方面的興趣。為外語專業學生所增設的國際貿易類理論課程主要圍繞金融危機、中國經濟貿易發展現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發展情況、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東南亞經濟與貿易以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一路一帶”等經濟現象;實務課程主要基于涉外企業業務流程如進口業務流程、出口業務流程、報關流程、報檢流程和國際貨代流程等方面。學生通過理論與實務的學習,能正確認識當前經濟環境人才需求情況、各個國家在不同時期實施的各種財政和貨幣政策、外貿企業的操作流程等,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外語及國際貿易的興趣。
2.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傳統的外語專業教學模式只注重外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忽略外語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以及與其他學科課程知識的交叉學用;另外采用大班授課更不利于培養外語專業學生學以致用的語言實踐能力。“333工程”外語教學模式中重點培養學生能用外語開展國際貿易相關的工作。例如,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外語專業老師給學生講授“外貿英語函電”課程時,授課教師主要圍繞國際貿易的業務流程及所涉及的工作崗位群工作內容來設計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設計得更具有實際操作性,更貼近崗位群所要求的職業行動能力及其對應的工作任務。例如,在該課程教學的開始,教師將虛擬一個出口公司、一筆具體的出口交易,這筆業務的整個過程貫穿教程內容,教師設計各個交易環節的業務背景,學生在課程上用口頭或筆頭完成這些交易環節后,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完成了,而學生也初步掌握了用外語完成業務工作的能力,從而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切實提高學生在實務中使用英語的能力。
3.課證融合。外貿跟單員、外貿制單員、外貿物流師等從業資格證已成為畢業生進入外貿行業的敲門磚,為此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外語系除重視外語專業學生考取專業英語四級或八級外,結合當前涉外企業的業務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了一些與外貿業務考證有關的銜接課程。例如,根據外貿企業用人特點,開設了外貿跟單實務、外貿單證實務、國際結算等課程,外語專業的學生完成這些課程的學習后掌握了相關國際慣例知識、國際結算技能和進出口操作流程,同時能報考單證員、貨代員、跟單員、結算員等資格證。“333工程”實施中外語專業的課程教學大綱與職業資格證考試大綱相銜接,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與職業資格證考試的內容、要求和時間相一致,體現“職業資格證書標準課程化”的特點,“教、學、考”結合,真正實現“課證融合”。
4.構建復合型師資隊伍。為了打造一支集教學高手、科研能手和創新強手于一體的復合型師資隊伍,確保“三件寶工程”達到預期效果,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采取了“培養+引進”的方式,即對已在編的教師安排到涉外企業參加實踐或者參加相關的培訓,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以具有涉外從業經驗為首要條件,這樣專業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能結合企業崗位及業務流程實施雙語教學,實現外語人才復合型培養目標。
5.建立仿真實訓室。為了給外語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仿真環境下運用英語的平臺,掌握國際貿易操作技能,畢業后能更好地適應崗位工作要求,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建立了國際商務談判情景模擬實訓室和國際貿易仿真模擬實訓室,其中國際貿易仿真模擬實訓室安裝了外貿單證、報關、國際結算、物流、證券等軟件,學生在實訓室里借助這些軟件模擬業務流程,并進行相應的海關、銀行、工商、稅務、檢驗檢疫局等部門業務人員角色及業務的仿真模擬,從而獲得職業能力,有效實現課程教學與真實業務的零距離對接。
6.校企合作共育人才。近兩年來,為了幫助外語專業的教師深入企業了解業務流程,圍繞企業對人才需求開展教學改革,更好地培養學生在工作中運用英語的能力,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與海志物流公司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海志校外實訓基地既為外語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在業務中實踐英語的平臺,也給外語專業教師提供了外語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意見。另外,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建立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后,邀請了廣西沿海一些物流和貿易企業如順誠物流有限公司、中環球船務代理有限公司和金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業務主管擔任委員,以他們作為橋梁,擴大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工學結合”的渠道。通過校企合作及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平臺,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外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能自如地用英語完成國際商務談判、簽訂外貿合同、跟單、制單等涉外工作,成為真正的外語復合型人才。
(二)“三件寶工程”中提升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途徑。2012年廣西“14+10”產業升級以后會說外語又熟悉外貿業務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緊缺,特別是精通英語或者東盟國家語言,熟知東盟國家風土人情,能與東南亞國家對接、交流和溝通,同時又熟悉東南亞國家法律、金融、貿易知識,具備市場分析能力的國際化外語人才已成為廣西涉外企業爭奪的焦點。為此,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333工程”通過以下途徑提升學生的外語和業務綜合應用能力。
1.課程教學目標以外語與外貿并重。涉外企業的外貿從業者在工作中需要用英語與外商進行口語或書面上的溝通、談判才能勝任工作。因此,“333工程”要求外語專業教師既要培養學生英語基本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又要強化訓練學生商務英語閱讀和外刊閱讀能力,在講授外貿英語函電、國際商務英語、國際貿易實務等課程時要采用雙語教學即英語課程中用英語講述外貿實務,在外貿課程中用英語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英語工作能力。2015年暑假筆者到防城港及欽州港走訪應屆和歷屆的畢業生,學生反饋雙語教學模式給外語專業的學生插上了就業的翅膀,學生畢業后完全能勝任涉外業務的工作崗位。
2.開展赴美帶薪實習項目。《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相銜接的開放式培養體系”。為此,2014年開始,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333工程”大膽開展了赴美帶薪實習項目即SWT,Summer Work Travel USA,屬于美國政府文化交流項目,有三種形式:SWT-大學生暑假赴美社會實踐3個月的Summer Work Travel USA;赴美專業實習一年的ITP-Internship/Trainee USA Program;大學生寒暑假21天赴美社會調研(SRA-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ological Field Research in America)。項目的宗旨是讓中國大學生有機會親自體驗美國文化并獲得在美國企業工作經驗。參加該項目的學生一致認同該項目對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的語言聽說能力、開闊國際視野和培養將來從事涉外領域所必需的心理素質、知識結構和應變能力非常有效。
3.選送教師出國訪學。為了提升教師使用雙語教學的能力,2014年開始,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每年都選送2名教師到英國進行為期3個月的訪問學習。教師在國外做訪問學者期間,除了提高他們的英語能力、深入體驗英語國家文化及語言特點外,還肩負收集或購買英語教學資料或英語原版優秀教材的任務,同時要建立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外教信息資源庫,即收集有志向到中國教學的外國學者信息,以備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招聘外教渠道。在這些教師教導下,學生不僅在聽、說、讀、譯、寫方面達到較高的水平,還擴大了國際視野。
(三)“三件寶工程”中提升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途徑。高等院校一般對非專業學生只開設計算機基礎課,以幫助學生能簡單使用Office辦公軟件進行日常辦公的文字處理、表格處理、會上網查閱資料、收發郵件。但在“互聯網+”時代,學生在校期間僅掌握這些計算機的基本能力很難適應電子商務越來越占主導地位的涉外類工作需要。為此,結合當前電子商務和外貿企業發展需要,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給外語專業的學生增設了一些實用型的計算機選修課程如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應用、網頁設計及制作、電子商務網站建設、Internet應用技術、電子商務平臺操作實務、網絡營銷。這些課程有效地提升了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外語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也有助于部分學生畢業后可從事開網店、電子商務、網絡銷售等自主創業工作。
四、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制度保障
為了確保“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333工程”建設成功,以便能推廣到各個專業,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成立了由學院分管領導擔任項目組長、教務處、人事處、財務處、科研處、學生工作處、該項目團隊負責人擔任項目成員的學院后勤工作組。工作組的任務是:審批教學團隊建設計劃、制定教學團隊建設的政策保障措施、協調其他相關教育資源和檢查項目建設進度等工作。在工作組的努力配合下,“333工程”得到了學院在人力、物力方面支持,例如專業教師能順利地出國培訓訪學、到外貿企業掛職鍛煉、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青年教師深造培訓等,這些都快速地推動了該項目師資培養的國際化和應用型特點。另外,外語系成立了以教授和副教授為組長、專業教師為組員的教學質量工作組。教學質量工作組對師德規定、教師教學工作量規定、本科課堂教學規定、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規定、教研室工作規范、教學成果獎勵條例、重點課程和教材建設管理辦法等方面制定了具體要求。在這些保障措施下,“333工程”實施收到了較明顯的效果。2014年和2015年外語專業的學生就業率都在95%以上,在涉外企業,學生基本上能在涉外業務崗位自如運用英語及計算機辦公軟件開展工作。
【參考文獻】
[1]于雷.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路徑與機制[J].江蘇教育,2013(36)
[2]徐涵.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教育技術教育,2010(3)
[3]何子安.適時轉型全力發展內涵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3(11)
【基金項目】201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2JGZ152);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4JBC416)
【作者簡介】李德正(1966- ),男,廣西欽州人,研究生,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交流與合作,校企合作與大學生實習就業。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