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當前高職機械制圖教學中存在的弊端,結合教學實際,將思維導圖引入機械制圖項目教學法中,轉變教與學的模式,以圖形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呈現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過程,開擴學生視野,全面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制圖 思維導圖 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C-0162-02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學習策略,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合作學習和創造性學習,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以下擬就在高職教育的機械制圖教學中,如何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初步探討。
一、思維導圖簡介
思維導圖是英國大腦開發大師東尼·博贊于1970年所發明。思維導圖自誕生以來,被廣泛地應用于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被譽為21世紀全球性的思維工具,是一套突破性學習和思維訓練工具。它是一種能將放射思維及多角度思考具體化和視像化的方法。
在一張紙上把所有的信息組織在一個樹狀的結構圖上,每一分支上都寫上不同概念的關鍵詞或短句,把每一概念分類并且有層次地分布在圖上,而這圖上又充滿著色彩、圖像,讓人在思考、記憶、分析時充分發掘潛能,激發靈感與想象。使用思維導圖,可以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
二、在高職機械制圖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的意義
機械制圖是機械工程界的技術語言,是機械類專業一門必修的技術基礎課。無法使用這種技術語言進行交流,在生產技術界就是一個“文盲”。而高職學生無論是在學習能力方面還是學習自覺性方面都普遍較差,課前不預習、課堂不夠認真、課后不做作業不復習更是普遍。因此,普遍存在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不佳的現象。
思維導圖是一種學習和思維的有效工具,它能夠幫助學生將頭腦中的想法外化在紙上。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前,先將自己的解題思路畫出來,即通過這個“顯性”的方式將其思考的過程表現在紙上,這樣不僅是教師還是學生本人都極易發現問題,實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運用情況。在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教學策略,較傳統教學模式更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水平,促使學生更好地記憶、理解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能把思維導圖應用在自學、預習、聽課、復習等各個方面,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機械制圖教學的探索
思維導圖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的教育領域也有廣泛應用,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成效顯著。
(一)組織概念,建構知識框架體系
機械制圖課程一般在大學一年級開設,教師的授課進度和每節課的授課內容較高中學習而言更快、內容更多,很多大學新生沒法適應,這給后面章節的學習帶來一定的阻礙。如何幫助大學新生較好的適應新的學習方式,轉變思維模式和學習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機械制圖課程中涉及的專業術語多、概念多,很好的理解和記憶及運用這些專業基本知識是學好這門課的關鍵,為了讓學生能認識到這一點,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很有必要在課堂上使學生了解各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個人的知識網絡。
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的方法。教師從首次授課開始即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介紹本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在每次授課時有意識地使用思維導圖介紹當天的學習內容,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一個圖形版塊印象,這比運用文字說明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每節課的小結時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內容,首先讓學生簡單說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在黑板上寫下關鍵詞,然后畫成思維導圖,加上不同的顏色,學生加深了理解,印象也很深刻。學完每一章節,可以讓學生自己畫出整章知識的思維導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圖,這對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開展思維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人在遇到問題時都會從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并按照自己的習慣一路走下去,直到最終解決問題。教師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教授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具體的方法。
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也可以有意識的與學生一起先展開討論,并寫下關鍵詞,最后呈現出一幅解題思維導圖,這樣不僅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心理需求,也能保證那些理解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跟進。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教師在設置問題后可要求學生先獨立繪制出解題思維導圖,甚至可以要求學生對一個問題提出多個解決方案,然后再讓學生跟據自己的思路進行實踐,這很容易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效的促進他們自行尋找解決辦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可讓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就各自的認識不同暢所欲言,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組成員的相互探討中激發創新思維的形成,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并逐漸形成個性鮮明的小組學習方式。
(三)教與學模式的轉換
如今的教學改革尤以項目教學法、行為導向教學法為多,其方法都是以真實工作情景為研究對象,教師在其中設置真實工作環境下有可能產生的問題,由學生去思考去解決。而思維導圖教學是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教師可通過讓學生解決真實問題,從而自覺的去挖掘潛在的科學知識或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另一方面可引導學生從一個代表性的問題中總結出解決相關問題的思路,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引入思維導圖教學,教師的工作由原來的大量講述和示范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解惑者,學生的學習也由原來的被動式轉換為主動式。
四、運用思維導圖教學法的機械制圖教學設計案例
項目:正等軸測圖的繪制。課時:6課時。學生特征分析:學生已具備組合體三視圖的識讀與繪制的基礎知識,并能根據三視圖想象對應物體的立體結構。
教學目標:①正確建立正等軸測圖坐標系;②能正確繪制簡單組合體的正等軸測圖樣;③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結構的能力;④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與人協作溝通的能力。
項目的實施:① 教師通過多媒體投影一個中等復雜程度組合體的三視圖樣,如圖1所示,要求學生在8分鐘內正確識讀并用言語描述該組合的結構特征;②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最后選出代表做發言;③ 教師最后通過多媒體投影該組合體的正等軸測圖樣,讓學生體會正等軸測圖樣與三視圖樣的區別和優點;④ 以一個實物模型的正等軸測圖樣繪制為項目任務;各小組分頭完成解題思維導圖的繪制,如圖2所示;⑤小組項目完成與評價;⑥ 項目知識總結,繪制“正等軸測圖的繪制”思維導圖,圖中至少包含特性、作圖方法、作圖步驟、作圖基本規律的歸納總結,如圖3所示。
圖1 支撐座
圖2 解題思維導圖
圖3 正等軸測圖的繪制思維導圖
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夠明顯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教學模式與項目教學法相結合時,不僅是交付給學生一項工作任務,還給予了一把解決問題的“利器”,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找到了學習的方法,還能及時檢查和發現自己的欠缺。這種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強,便于普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海濱.探究機械制圖課堂教學[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0(24)
[2]沈建強.思維導圖在教學中應用的理論基礎[J].浙江教育科學,2009(06)
[3][英]東尼·博贊等.思維導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齊偉.概念圖/思維導圖(4)——概念圖/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實例[J].軟件導刊,2005 (4)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校教改立項項目(2014JGA344)
【作者簡介】劉 鷹(1972- ),女,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機械類學科的高等職業教育,遠紅外發熱器的創新性應用。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