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高職學生中存在的主要網絡信息倫理問題,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加強和完善網絡信息規范、凈化網絡空間、增強社會道德意識、多方引導大學生正確、適度利用信息網絡的治理策略。
【關鍵詞】網絡倫理 信息倫理 網絡行為 大學生德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C-0013-02
網絡信息倫理是指在網絡環境下,信息開發、傳播、利用及管理等方面的倫理約定、準則和要求。網絡信息倫理是一種新型的倫理關系,是網絡時代人們的信息行為規范。大學生是互聯網絡的主要用戶群體。然而,由于互聯網的迅猛無序發展,管理約束不力,加上學生網絡信息倫理教育缺失,當代大學生中存在大量信息倫理的突出問題。
一、目前高職學生中存在的主要網絡信息倫理問題
(一)惡意利用信息技術,道德水平低
大學生樂于嘗試利用新鮮事物,不少學生具備較為熟練的網絡信息技術。其中一些學生道德水平低,利用網絡行為的隱蔽性,使用他人的IP地址,惡意蹭網,盜用他人的網站注冊賬號等。在公用的計算機設備上隨意設置密碼,刪除必要數據,安裝或刪除軟件,更改計算機網絡設置,給網絡設備的正常使用帶來干擾。
一些學生在使用網絡中還有一些道德素質方面的不良行為。如在公共機房使用計算機時玩游戲,猛力急速擊打鍵盤和鼠標,擊鍵聲很大且明顯有害鍵盤鼠標等硬件設備;有的則在開放式座位機房中旁若無人地瀏覽色情暴力網站,絲毫不顧忌旁人感受。還有不注意公共衛生等行為,雖然不是網絡行為所固有,卻同樣影響網絡信息的正常使用。
(二)權利意識淡薄,侵權行為多發
涉及網絡的侵權主要體現在知識產權和隱私權兩方面。大部分學生對知識產權相關政策缺乏了解,知識產權不同于一般的物權,他們以為網絡信息能獲取就能不加限制地使用。也有部分大學生雖然對相關法規有了解,但因網絡知識產權侵權難以被發現和懲處,僥幸心理和不勞而獲思想泛濫。知識產權侵權大量發生,主要表現在未經授權下載、抄襲、傳播網絡文章、音樂、設計、應用軟件及其他網絡作品。
另一種是隱私權。大學生是隱私權主要侵權主體,同時他們也往往成為被侵權群體。一些大學生出于獵奇心理和窺探習慣,私自打開他人電子郵箱,使用他人網絡通信工具,瀏覽、收集他人私密信息資料,甚至傳播非法獲取的他人隱私信息,隨意侵犯他人信息隱私權,給他人造成精神傷害。
(三)價值觀扭曲,傳播不健康信息
網絡上泥沙俱下,充斥海量的暴力、色情、封建迷信、怪力亂神、黃賭毒等內容。大學生道德約束力不強,是非難分,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對他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行為模式和心理發展帶來強烈的沖擊,大學生長期接觸網絡,很容易被這些不健康信息影響和迷惑。除其本人受影響外,還有些大學生借助網絡進行發泄,他們肆意瀏覽、復制、傳播不健康信息,在BBS、博客、QQ空間等社交網站上發布不實消息,傳播謠言,人身攻擊,誹謗等,以此取樂或發泄不滿,嚴重不負責任,因為這些行為很少得到懲處,已成為網絡信息倫理中的頑疾。
二、高職學生網絡信息倫理問題的成因
(一)信息時代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充滿各種所謂的“異質道德信息”,這些信息中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與傳統迥異,破壞了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大學生是社會的新生力量,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新的事物一定優于舊的事物,新的思想亦然,這當然是片面錯誤的。但客觀上大學生易于接受網絡垃圾文化。我們的社會正處于激烈變革的轉型期,大學生身在其中也不能不受影響。網絡上有害的信息無時無刻不在誤導和扭曲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使得在他們頭腦中尚未成型的主流價值觀搖擺不定,使他們的品德、動機、理想信念偏離社會規范,繼而極易導致網絡信息倫理失范。
(二)惡意使用網絡信息技術成果
網絡信息技術的非線性發展引發網絡信息傳播的不平衡不連續,由此,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是不均衡的,甚至是強迫的。典型的是虛假連接和“屏幕推送”。當點擊某些看似正常的連接時,彈出的是不健康的信息,比如色情視頻或色情游戲、非法醫療廣告、投資詐騙等。這些網頁都極具誘惑力和沖擊力,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有時正常瀏覽網頁也會在屏幕上彈出小窗,推送上述不健康信息和連接。數據挖掘技術有時也會成為大學生不健康信息的引路人。搜索引擎能記住網絡使用人的偏好,會把相關和相似的內容予以推薦,這種技術本來方便了用戶搜索,但另一方面,如果大學生偶然瀏覽或被推送一次不健康信息,那么搜索引擎就會給大學生推薦大量相關或相似的不健康信息,使得瀏覽者越陷越深,甚至不能自拔。
(三)網絡管理滯后,大學生網絡信息倫理教育不足
我國網絡管理立法方面一直嚴重滯后。網絡信息生產具有多元性,難以控制。我國網絡系統安全系數較低,篩選過濾功能不足,一是面臨網友信息自由受限擔憂而反對網絡控制的壓力;二是互聯網上的內容數量浩如煙海,質量甄別困難。由于種種原因,沒建立起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網絡管理協調一致的監管體系。對大學生的網絡教育還存在諸多不足。政府的監管沒有完全到位;社會上更是存在放任不良網絡信息毒害網民甚至是未成年人的現象。比如網吧為牟利往往以非法或不健康的網絡內容引誘網民甚至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一方,但大部分農村家庭,父輩甚至完全沒有接觸過互聯網絡。對這一方面展開教育的學校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筆者在信息技術類教材中沒有發現網絡信息倫理教育的內容,公用機房也沒有針對網絡信息文明的提示語。
三、高職學生網絡信息倫理問題的治理策略
(一)加強和完善網絡信息規范
公民行為的規范主要有法律和道德兩種手段,當今世界道德的約束力式微,法治是趨勢。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注重網絡管理立法。英國通過立法保障行業自律,監督管理網絡行為。韓國制定了《信息通信基本保護法》《促進信息通信網絡使用及信息保護》等法案,健全了網絡管理法規。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了《摩西十戒》,要求網民“不應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不可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我國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約束引導網絡信息行為,推行文明辦網、文明上網,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網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和法制環境。
(二)加強技術監控,凈化網絡空間
有關機構應加強技術研究和應用,建設網站過濾引擎,對網絡上不健康信息進行有效過濾,為大學生提供健康潔凈的網絡信息環境。在校園網建設網絡防火墻,分級審查網絡信息,對校園網進行技術控制,凈化網絡信息環境,保證網絡信息的健康積極向上。具體措施有屏蔽不良網站、網頁過濾、禁止不良關鍵字搜索等,剔除黃賭毒暴等不健康信息,使互聯網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的好伙伴,同時使互聯網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三)加強網絡信息倫理教育,增強社會道德意識
高校必須加強學生的網絡信息倫理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文明意識。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功能,培養他們良好的信息分辨能力。尤其是培養他們的工具意識,促使他們認識到互聯網是學習娛樂的工具,在有效利用的同時,應遵守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尊重知識產權,不復制和移植未經授權的信息及程序。合理獲取網絡信息資源,不抄襲不剽竊他人智力成果。熟悉理解《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對其中的“五要五不”要求要積極踐行。
高職學生的網絡信息倫理教育的形式應該多種多樣,相關的教材中應該編有專門的章節,在課堂上學習。除課堂外,還有講座、座談會、倡議、知識競賽等各種形式。在合適的場所張貼標語和提示警示牌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多方引導高職學生正確、高效、適度利用信息網絡
根據調查,在校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在4小時以上的達到54%,超過半數的大學生每天上網4小時乃至8小時。從時間來看大多數學生已達到有網癮的程度。尤其是多數大學生用于學習的上網時間相較于娛樂和游戲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很有必要引導大學生從沉迷網絡、濫用互聯網的狀況下解脫出來。互聯網雖然精彩,現實世界中同樣豐富多彩。應用疏導的辦法把部分沉迷網絡的大學生拉回現實有意義的世界。措施也需要多管齊下。一是引導鼓勵傳統紙媒閱讀。紙媒監管嚴格,杜絕了不健康信息,且是綠色低碳的學習休閑方式,能促使學生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應大力提倡。高校圖書館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二是加強校園社團建設,現在不少高校的社團形同虛設,沒有人氣,甚至需要拉人入會。優秀的社團應該是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興趣愛好的心靈故鄉。如果學生在社團里各有所為,他們將不再沉迷網絡。三是多舉辦全校性的大型競賽、表演、展覽等形式多樣的文體和專業學術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其中。
【參考文獻】
[1]張新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信息倫理失范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2013(3)
[2]大學生上網時間的調查報告[EB/OL].(2012-03-15)[2015-01-20].http://wenku.baidu.com/view/9aabfclebbd97fl92279eqad.html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4JGB377)
【作者簡介】莫亞之(1972- ),男,湖南道縣人,碩士,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員。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