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美育與德育的關系,強調美育對德育的積極促進作用,并以桂林理工大學為例,提出以美育促進高校德育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美育 高校 德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C-0048-02
高校美育對于實現大學生“立德樹人”的任務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價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堅持立德樹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到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美育擅長疏導情緒,德育重在說理,進一步探討美育和德育的關系以及美育對高校德育的積極促進作用,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美育和德育的關系
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以特定時代、特定階級的審美觀念為標準,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笨梢姡烙菍徝琅c教育結合的產物,能陶冶情操,啟迪心靈,引起審美主體與客體交流時情感的共鳴,使人在愉悅和理解中領悟道理、接受教育、塑造心靈,完善人格。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德育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理性培養,重在講述道理,以理服人。
德育和美育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并共同發展的。美育側重感性培養,德育側重理性培養,兩者都是通過改變受教育者的心理結構來平衡學生人格的協同發展。德育為美育指明了正確的政治發展方向,注重發展學生的意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而美育為德育的更好發展奠定基礎,擅長疏導情緒,以情感人,注重發展受教育者的審美判斷能力、文化鑒別能力。盧梭曾說:“有了審美的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各種美的觀念,而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魯迅也特別重視美育對德育的促進作用,認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
二、美育對德育的積極作用
(一)美育能強化道德意識,有助于樹立道德觀念
美育能使人的道德認知由感性升華到理性。在對美的認識和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道德思想更能進入人的心靈,使外在的社會要求成為學生自覺的內部道德需要。美育不僅能培養和訓練人的意志力和創造力,而且能把社會道德以一種生動、具體、美的形象呈現出來,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學生的潛意識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美育借助對美的認知和感受,能更好地鑒別“真善美”和“假惡丑”,將道德情感鞏固為道德意識,進而樹立正確的、理性的道德觀念。在道德認知中,我們不僅要有“真”、“善”,還應具有美感,讓人們在道德教育中,體會美的觀念、沐浴美的意境、感受美的內涵,使受教育者愿意領悟、樂于接受。
(二)美育能陶冶道德情操,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
審美教育主要以情感為核心,通過審美認識和藝術表現,獲得內心愉悅的情感體驗。而道德情感主要來源于對假惡丑的判斷和對真善美的追求。由此可見,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很多情況下是統一的,良好的審美認識和藝術品位有助于大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認知及行為判斷能力。美育不但可以激發大學生激發積極樂觀的情緒,豐富他們的情感,而且還可以通過美好的藝術形象,給學生提供假惡丑和真善美的標準,展現社會生活的畫卷。通過藝術欣賞活動激發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使學生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許多經典的藝術作品之所以能感化人,就是因為它體現了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意義,使學生受到感染、啟發和教育,進而更努力地向良好的道德品質靠近。
(三)美育能規范道德行為,有助于構建和諧校園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在道德的發展過程中,法律只能起到最初的推動作用,而美育則是激勵自我走向道德完美的永恒內在動力。一切道德行為,都源自內心接受認同的信仰和要求,內化為理性認識后發出的。美育是規范道德行為的有力手段,通過審美教育的感情基礎,可以使外部的社會規范轉化為內部自覺從而實現道德內化。同時,審美教育對道德觀的建立有著鞏固和穩定的作用,可以將有意識的內部命令轉化外部行為,促進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審美教育在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同時又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德行,使學生有良好的灑脫風貌和文雅的外在舉止。
三、以美育促進德育的具體措施
桂林理工大學以美促德教育項目以藝術學院為載體,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為目標,重點是要改進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讓學生在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方面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升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立美育研究所,提煉美育成果
在理工科院校的大背景下,依托學校藝術學院資源,成立美育研究所。以美育理論研究、美育課程研究、美育活動研究、美育與德育交叉研究等為主要研究內容,針對大學生開展美育活動、科學研究。編輯《高校美育研究論文集》,為未來的美育研究提供參考文獻。建立桂林理工大學高校美育研究所網站,擴大影響,加強交流,學習國內高校相關研究機構及美育網站鏈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訂閱《美育學刊》等報刊,提倡讓輔導員及專業研究人員加入美育研究所。
要求“以美促德”研究團隊每年發表3篇美育文章,每兩年申報1項美育課題,每三年出版1-2部著作、教材,每年組織機構研究人員參加各級各類的美育研討會及論文比賽,每三年爭取1項省部級獎勵。為了更好地開展美育研究,在時機成熟的條件下成立一個“美育實驗室”,為美育的科學研究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
(二)形成美育效應系統,營造美育氛圍
把美育作為一個效應系統來培養,在德育中滲透美育,在美育中推動德育。美育是主要通過疏導情緒、以情感人,以感性培養為主。德育是理性培養,善于理性分析、辨別是非,重在說理,以理服人。在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重視美育對學生道德的教化功能,使美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每學期定期舉辦美育文化系列講座。現代心理學家認為,藝術作品能表達的無意識心理,同時也可以無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穿插美育教育,課程內容包括“美善互融”、“情理相通”、“形神統一”三個主要板塊。學生通過藝術欣賞活動,解讀、深思作品,了解歷史,在抒發情懷中受之感染從而產生共鳴。同時還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影視欣賞、美學概論、詩歌鑒賞等多門選修課程,并向全校開放,使學生不僅在道理中聽德育,也在美育中看道理。
(三)創立美育實踐舞臺,發揮美育作用
感受美、追求美、創造美是實踐習得的結果。利用各種資源構建大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舞臺。在校外,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等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能力、欣賞能力、創造能力。組織大學生到聾啞兒童學校、敬老院、福利院等地進行志愿者活動,從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激發社會責任感,使其形成積極、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在校內,每年定期在藝術學院展廳內開展“黨員先鋒杯”學生書畫作品展,每月定期開展“雅繪年華”學生個人作品展等活動。以學生社團為載體,免費開設書畫作品培訓班,開展閱讀名著,欣賞名畫活動,組織以“美育”為主題的一年一度的新生辯論賽,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創造美、體驗美、傳遞美。用學生自己美好的藝術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激發學生欣賞美、追求美的熱情,提高審美素養,在美的體驗和實踐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4
[2]王慧欣.淺談音樂審美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音樂時空,2015(4)
[3]曾麗麗.淺談提高高校德育實效性的途徑[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3)
[4]樊娟.大學審美教育探析及其思考[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12)
[5]徐穎.以美促德——高校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研究[J].藝術教育,2015(3)
【作者簡介】陸 琴(1991- ),女,廣西灌陽人,桂林理工大學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