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高校育人非全員化現象較為突出,其深層次原因是高校考核體系錯位、輔導員角色異化、高校行政化傾向嚴重、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理念偏離等,針對此提出了構建全員育人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 全員育人 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C-0094-02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指出,高校應“立足學生全面發展,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這是新形勢下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是高校全員育人工作的指南。高校應堅持以育人為中心,充分發揮各部門的整體效能,使全體教職員工確立育人意識,把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滲透到各個環節,構建管理人員、專業教師、后勤人員人人參與育人的工作機制。
一、全員育人的內涵及意義解析
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心智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成長,并啟迪其自由天性。這啟發我們,育人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思想的啟迪、道德的養成和文化的傳承等。育人在高校不是單靠教學所能完成,其還依托于管理、服務等工作。對于高校自身而言,全員育人就是指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教書、管理、服務過程中,通過一定的體制機制,統籌協調、齊抓共管,形成教職工關心、參與學生教育工作的局面,最終實現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目標。全員育人突出了育人主體的全員性,管理人員、專業教師、后勤人員全員參與;凸顯了育人過程的靈活性,育人不單單以課堂講授的形式,更多的體現在環境熏陶、思想的傳播、服務的提供等形式;實現了育人的系統性,全員育人凝聚了高校的全部力量、全方位的資源,做到了“人人皆育人,事事皆育人,處處皆育人”。
(一)全員育人是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教育就是要使人在自我創造、自我實現過程中實現個性的全面、自由與和諧發展,教育要提升人的主題價值和意義、發展人的自主品質與精神、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與能力。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承載者,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責任,這是高校的價值所在。在新形勢下,內涵式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高校必須確立育人的中心地位,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實施立德樹人工程,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這必然要求高校樹立全員育人理念,構建全員育人機制。
(二)全員育人是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義
當前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網絡新媒體迅速興起,各種思想多元多樣,價值取向分離分化、信息良莠不齊,這都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迫切需要在廣大大學生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廣泛的認同性,其要求高校廣大教師、管理人員和后勤人員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崗位上做到言傳身教,感染和影響學生行為,并使學生有更多渠道、更多對象可以傾訴與釋疑,引導學生價值取向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全員育人是高校拓寬育人路徑的重要手段
高校原有的育人路徑單一,僅廣大教師和輔導員奮戰在一線,這制約了大學生素質全面提升,影響了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全員育人將突破單一的路徑依賴,將教育嵌入管理、服務及學生生活中,實現大學生的個體性和社會性有機融合。它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更能全面的塑造學生,達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二、高校育人非全員化的現象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在全員育人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為教書與育人脫節,即部分教師沒有正確的育人觀念,缺乏育人責任意識,離“為人師表”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管理與育人脫節,即管理人員育人意識淡薄,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差距明顯;服務與育人脫節,即后勤服務人員素質不高,服務存在簡單化、功利化傾向。高校育人非全員化的現象與高校的考核體系、人員配備及管理體制等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一)高校考核體系錯位
一些高校將科研成果作為教師職稱晉升、資源分配的主要考量指標,忽視了教師的教學效果、人格和德行,導致教師“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一意搞科研,對育人沒有熱情,甚至很多教授把自己關進了書齋,不為本科生上課。可想而知,這種傾向下,教學和育人難以實現融合,教書育人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輔導員角色異化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在高校全員育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很多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遠未達到教育部規定的1:200的比例。而且,由于高校在管理理念及管理體制等方面存在問題,輔導員不僅深度參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還成為了學生“高級保姆”,忙于雜事、小事、瑣碎事,忽視了學生會等學生社團組織作用的發揮,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輔導員角色出現異化。
(三)高校行政化傾向嚴重
高校越發展越需要科學的行政管理,科學的行政管理能夠有效保障高校功能的發揮和教育目標的實現。但是,由于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國的大學在管理模式上體現出科層化特點,擁有太多的機構、官員、會議和文件,運行管理上簡單套用行政機關的做法,高校中行政管理人員工作的方式和風格類似于公務員,其不是對學生負責,而是對上級負責,服務意識淡化。這就完全割裂了管理與育人之間的關系,嚴重制約了全員育人作用的有效發揮。
(四)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理念偏離
隨著高校后勤服務市場的開放,社會企業成為了高校后勤服務的重要主體之一,服務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很多高校對后勤育人功能認識不足,理念上存在偏差,缺乏統一的培訓和規范管理,缺少應有的資源投入。而后勤服務人員更多關注自身的經濟效益,而對服務育人缺乏有效的認知,處于“集體無意識”狀態,這導致很多高校離服務育人的目標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高校全員育人機制的構建
(一)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創設全員育人的文化“場效應”
校園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通過對物理環境的改善如形象識別系統建設,“綠化、亮化、美化、凈化”工程的實施,校訓、校徽標語的宣傳,及人文環境的搭建如大學生創業大賽的組織、《文明禮儀知識手冊》的編制、校園文明執行隊的組建等,都將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道德素質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育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二)完善高校教師考評體系,發揮教師在全員育人中的主導作用
育人是高校教師的中心任務,高校應通過完善教師考評體系,將教師的教學效果納入考評范圍中,并組織開展“優秀青年教師”“學校名師”等評選活動,給基層的任課教師更多的激勵和關懷,必要時可將“優秀青年教師”“學校名師”等評選結果應用到職稱評定中。只有通過完善考評體系,確立教書育人的導向,才能更好的激發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感情到教書育人中,更好的發揮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
(三)明確角色定位,打造職業化、專業化的輔導員隊伍
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加強輔導員力量的配備,明確輔導員的定位,切實將不符合輔導員定位的職能徹底剝離出去。同時還要建立輔導員準入制度,強化專業化的培訓,完善職業發展通道,真正增強輔導員創造價值的能力。高校還要鼓勵輔導員,定期與學生進行座談,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開展學生宿舍走訪工作,掌握學生思想心理動態變化的第一手資料,引導學生思想成長。同時引導輔導員在學生的學習指導、職業規劃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加強專題教育,發揮高校管理人員在全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黨內正在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重點在于加強作風建設,增強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能力。高校應以此為契機,改進工作作風,查擺管理育人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相關工作制度,樹立以育人為中心的工作觀念,體現管理育人工作導向,真正實現教中有管、管中有教、教管融合,切實提高管理育人的實效。
(五)規范后勤服務管理,發揮高校后勤保障人員在全員育人中的積極作用
高校將后勤服務委托社會化管理的同時,應注重規范管理,特別是強化對后勤服務人員的培訓,推行標準化服務,圍繞后勤管理人員如何為學生提供增值服務做文章。必要時,高校可以在后勤服務人員中開展評優評先活動,樹立先進典型;適時引入滿意度考評,建立服務育人監督獎懲體系,更好的實現服務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廷. 優化激勵機制:實現高校全員育人的重要手段[J].思想政治研究,2010(10)
[2]肖川. 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7
[3]匡翠芳,尹夏蘭. 全員教育體系下輔導員的角色定位[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6)
[4]姜德學,姜力力.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的學生感知度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基金項目】安徽財經大學教育事業發展研究項目課題(2015JFCY24)
【作者簡介】方 璇(1983- ),女,安徽壽縣人,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經濟法。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