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當下高職應用寫作教學面臨的問題,提出通過理實結合、巧設情景、開源節流、教考合一等策略,為高職應用寫作教學開辟可供參考的教學新途徑。
【關鍵詞】高職 應用寫作教學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C-0145-02
應用寫作不僅是一門基礎理論課,還是一門實踐性鮮明的技能提高課。但是,隨著專業課程地位的加強,基礎課程遭到一定程度的忽視,應用寫作課程也面臨不少的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一是認為應用寫作沒有必要學習,有的專業甚至取消了這門課程;二是應用寫作課程的課時被壓縮,由64學時變為48學時,再由48學時變為24學時,甚至有人提議只需舉辦兩三次講座就可以了;三是認為雖然應用寫作學好了很有用,但學生厭學,上課效果不佳,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持懷疑態度。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從“理實結合”、“ 巧設情景”、“ 開源節流”、“ 教考合一”等途徑對應用寫作課程進行改進。
一、理實結合
理實結合,即將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現實寫作相結合。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現實事件為題源,以培養學生實際寫作能力為目的,輔之以適當的理論知識傳授。具體做法如下:
(一)以寫作為主體,以基礎知識學習為輔助。應用寫作教學的終極目的是教會學生寫作,其手段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寫作門道。首先,在明確寫作任務的前提下讓學生去寫作,寫而知難,難而求助,得助后解決難題。即形成這樣的環節:知難→求助→解難→成文。“求助”是指求助于指導教師,求助于參考資料,求助于調查研究。在求助這個環節上,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的需求應有所預測,對關鍵性的理論知識有針對性地加以輔導,指導學生科學地搜集資料,對網絡資料合理利用,傳授調查方法,指明調查途徑。此法將學生放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真正感悟寫作,讓應用寫作學得實;同時又不舍棄重點、難點的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讓其學得牢。
(二)以現實事例為寫作背景。將社會上發生的或是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例拿來作為寫作背景,讓學生依景生發聯想,挖掘寫作題源,明確事理,悟出所需寫作文種。此法我們稱它為情景教學法。由于寫作背景來自社會或學生身邊,從而奠定了應用寫作實用性的地位;也由于對寫作背景的知情性,所以可以克服畏難心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二、巧設情景
以情景帶動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但是,設置情景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情景要有一定代表性。情景的代表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重要性。作為情景的事例應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事例。重要的事例能引起熱切關注和高度重視,意義輕微的事例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讓其稍有興趣,也難能持久。因此,那種事無巨細信手拈來的做法,是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的。
2.實用性。事例要體現較強的實用性。實用的事例是指貼近企業、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有實在價值的事例。諸如企業招投標、校園招聘與求職、學生聯合團體換屆活動、社團大型聯誼活動、校運會、校園文化藝術節等。這些或是社會所需的,或是學生關注的,或是學生親身體驗的。這樣的事例現實意義凸顯,能獲得學生的認同,加強參與意識。
3.時新性。應選擇那些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重要事例作為情景材料。情景如昨,記憶猶新,有很強的親切感,即使不是學生身邊發生的,而是企事業單位的,也能彰顯應用寫作的現實意義,提高學習興趣。
(二)情景要有一定容量。設置情景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領會其中事理,懂得作文做事相結合的道理。如果所設置的情景外延狹窄,那么所包含事理的容量就有限,所能挖掘的應用文種就少,難以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雖然可以查漏補缺,進行相應的課堂教學,但這樣所設置的情景意義就不大,以培養學生實在的寫作能力的目的就沒法實現。
(三)情景要讓參與者能理解和接受。教師應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在“重要性”、“實用性”、“時新性”的前提下,設置的情景要讓學生能理解和接受,否則其效果將事倍功半。過于寬泛或過于行業化、專業化的情景都是學生難以理解和不愿接受的,如專業學術會議、企業產品開發研究等,這些既陌生又艱深。當然,所設情景也不能過于膚淺,否則學生會認為應用寫作的實用性僅此而已,不予重視。如“學生生日宴請”情景就不如“年級聯誼活動”的情景讓學生重視。
三、開源節流
應用寫作教學學時一般只有20多個,要想在這樣有限的學時里學好這門課程是很難的。開源節流,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較多的教學任務。
(一)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調查得知,學生的課余時間是比較充裕的,但沒有很好地加以利用而造成較大的浪費。這種浪費,在大一上學期學生學習目標不很明確的情況下顯得尤為突出。我們如何利用這筆寶貴的資源呢?應借助情景設置大型作業,圍繞大型作業展開教學。課堂教學是對大型作業的指導,是對難點或重點的梳理和講解,以及對大型作業外現實中常用應用文種的補充性教學。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在積極尋求解決途徑的狀況下完成作業。這樣既能體現應用寫作教學的廣度,又能體現其深度。
(二)資源共享。“開源節流”還要借助資源共享。比如要完成辦公文書的寫作,可以讓學生到學校各部門先體驗辦公生活,獲取一定的感性材料后再進行寫作;再如要完成校園招聘與求職相關的文書寫作,應鼓勵學生向學校招生就業辦相關老師獲取材料,在一定經驗的指導下進行寫作……諸如這般,學生才能寫得開,寫得實,否則很可能空洞無物。
(三)打開學生學習興趣之門。應用寫作教學遭受非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效果不好,而教學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來自學生對其學習興趣不高,而學習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花大力氣,更新我們的教學模式,改變我們教學中的方式方法。
四、教考合一
教師高屋建瓴地將學生引入情景,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梳理事理,悟出寫作任務。這一寫作任務既是教學的核心,又是成績考查的憑據。我們將這種做法稱為教考合一。
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廣泛搜集資料、理清寫作思路、模仿寫作等環節,將一個個具體文種寫作成文,凝成教與學的成果。將這樣的成果用作考查,要優于教考分離的做法:其一,學得實;其二,考得廣。
教考合一,學生明白所教即所考,這無形中給所教增強了緊迫感,促使其積極配合,努力學習,就會學得實。教考分離,學習主體是被動的,其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練習完成的質與量都會大打折扣。
誠然,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套考題的考試方式,自有其優點,譬如便于操作,收放自如;若是采用傳統的考試方式,還可以一定程度地直接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但因時境的限制,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完成的質量也會有折扣。一套試題,若都考文種寫作,以中等的規模論,最多考上五個文種;若是采用傳統的考試方式,一般只考兩三個文種的寫作。而情景導入法的教考合一,歷時幾乎是一個學期,可以設置較大容量的情景,進行幾十個具體應用文種的寫作;并且空間利用自由,資料來源廣泛,求教對象多樣,完成的質量自然會高。
會寫是建立在理解的前提下的,但理解與會寫又是有距離的,即理解了并不一定會寫。所以,學習應用寫作重在會寫,而不重在對它的理解。因此,應用寫作教學中,傳統的考試方式已經失去了它的功效,時境一定、容量有限的考試方式在應用寫作教學中也沒有多大的用武之地。
通過以上方法,我們可以將應用寫作教學引入一個全新境界,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意識及利用課余時間的前提下,讓其學得活、學得實、學得廣。
【參考文獻】
[1]彭善友.高職應用寫作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0(2)
[2]王證之.談高職應用寫作教學的現狀與出路[J].中國成人教育,2010(22)
[3]沈林昌.高職應用寫作教學的若干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20)
[4]李小林.論高職院校應用寫作實訓教學模式的建構[J].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09(17)
[5]楊晶.經濟應用寫作理實一體化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王證之(1963- ),男,廣西全州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科學系副教授,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應用寫作教學、職業教育及語言文字運用。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