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村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在拉大,出現信任危機。長期下去,既影響農村發展穩定,又影響村干部的形象和工作熱情。有效化解村干部和群眾之間的“信任危機”問題,已然成為擺在各級黨組織面前的一項嶄新課題。
一、群眾不信任村干部的主要表現
第一,質疑村干部的道德品質。一些群眾認為,現在國家的政策都很好,但在涉及群眾的利益分配上不公,存在由關系親疏決定的現象。第二,質疑村干部的能力素質。現在許多群眾常年外出務工,在務工的同時,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一些村干部本身學歷低、見識淺,被他們認為能力不足,還不如自己。第三,質疑村干部的工作執行。一些群眾通過媒體看到和聽到的政策,在各地的執行中存在一些差異,他們認為上級政策雖好,但村干部在執行中打了折扣。第四,質疑村干部的履職成效。一些群眾看到鄰村有發展項目、民生項目落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便認為本村干部不作為,能力差。第五,質疑村干部的廉潔自律。看到、聽到有村干部違規違紀問題,就認為本村也存在類似情況。這些質疑的匯集,成為村干部與群眾聯系、溝通的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二、導致群眾不信任村干部的原因分析
群眾與村干部間的信任危機,有村干部的因素,也有群眾的原因。
村干部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一)村務決策聽取意見不廣,群眾漠不關心。大量農村人口外出務工,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難以正常召開,村務決策和執行過程缺乏群眾廣泛參與,多是幾個村干部開個會確定。由于一些村干部作風不實,聽不見意見,群眾參與決策的權利得不到尊重,積極性受挫,進而不關心、不參與、不支持。
(二)簧排工作少聽群眾心聲,群眾莫名其妙。由于村干部缺乏調研意識,只顧推進工作,政策沒講深講透,工作沒做深做細,一些對政策不理解的群眾,自身利益受損時,就會認為村干部亂指揮,對此有怨言。
(三)處理事情時有暗箱操作,群眾霧里看花。由于村級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機制不健全,村級集體事項研究、決定、落實、公開等工作不到位,為村干部暗箱操作、徇私舞弊創造了條件。群眾看不到本村決策過程的民主性,不明就里,自然對村干部失去信任。
(四)能力素質普遍不強,群眾認為他不如我。從當前村干部的整體素質來看,不管是從發展能力上,還是從學歷層次、年齡結構上都還存在差距。一些有能力、有基礎的群眾通過外出務工、在家創業紛紛走上致富路,認為村干部人微言輕,不如自己,甚至諷刺、挖苦村干部。
(五)個別鄉鎮干部越俎代庖,群眾直找書記。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村交通、通信等條件有了巨大改善,鄉鎮干部到村工作更加方便,通信越來越暢,鄉鎮干部與村干部、群眾之間通過電話就能直接溝通,一些干部習慣“電話安排”“遙控指揮”,與群眾之間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少。
群眾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集體觀念不強,利益驅使的處事方式引發矛盾。農村經濟社會、基礎建設、民生事業加速發展,在惠及絕大多數群眾的同時,群眾的思想覺悟、道德素質卻提高不大,一些群眾在集體和個人利益關系上處理失當,導致村級組織與群眾、村干部與群眾之間的矛盾。在利益驅使思想觀念的誘發下,村干部威信大減,信任危機便隨之而產生。
(二)感恩意識淡化,理所當然的等靠思想普遍存在。國家惠民政策越來越好,在大幅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的同時,客觀上也造成了一些群眾等、靠、要思想。不會縱向比較國家的好政策帶來的生活質量的變化,卻喜歡橫向攀比。個別群眾甚至覺得國家政策給予自己的好處是理所當然,毫無感恩意識。
(三)偏信負面言論,無官不貪的偏激認識煽動人心。現在的農村,群眾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來自方方面面的消息越來越多元化,群眾在感知一些社會現象時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極端化。在現實生活中,群眾對那些負面的、偏激的信息和言論比較關注,久而久之,“無官不貪”的錯誤認識在群眾中根深蒂固,作為農村一線管理者的村干部自然也不能幸免,成為質疑對象。
(四)參與愿望減退,敬而遠之的麻木心態造成誤會。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在家的群眾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這一現象使得群眾與村級組織和村干部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外出人員了解家鄉發展建設情況的渠道窄,而在家人員對村級集體事項討論不積極參與,決策不關心關注,對上級政策一知半解,在信息傳遞中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三、化解群眾對村干部信任危機的方法路徑
(一)推進民主建設,實行陽光村務、科學決策。針對當前農村社會現狀,逐步建立完善村級民主自治制度,使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村級集體事業上來。第一,建立村務“年會”制度,由村干部牽頭負責,每年春節前后,利用外出人員返鄉過節之機,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收集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第二,推行村務”月示”制度,凡村級集體事項決策、重大事項發生、集體經費支出等事項,通過宣傳欄、村民會議等方式向在家村民公示,通過手機短信、信函等方式告知外出人員。讓他們充分感知家鄉變化。第三,堅持村務“場評”制度,每逢鄉鎮趕場日,在各村村級活動室設立“村務評說臺”,接待群眾趕場途中休息,由村干部、駐村干部值班,定期聽取群眾對村級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第四,實行村務“質詢”制度,以村務監督委員會、村監事會為主導,接受群眾對村級事務的質詢,根據群眾質詢情況,做好答復,解決好問題,努力讓群眾滿意。
(二)堅持群眾路線,著力走近群眾、貼近民心。群眾是農村發展和建設的主體,各級組織和干部必須充分發揮好聯系服務群眾的有效作用,在為群眾服務中走近群眾、貼近民心,化解信任危機。堅持工作重心下移,與村干部一道深入群眾中去,了解群眾、增進感情、解決問題、共謀發展。要以群眾服務需求為導向,建立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機制,強化村干部為民意識教育,主動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既要當好群眾的“當家人”,又要做好群眾的“聯系者”“服務員”,切實提升自身形象,增加群眾的認同感和信任度。
(三)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強村、黨建富民。當前,群眾最迫切的需求是加快脫貧致富,說到底是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化解信任危機,關鍵要讓群眾富起來。第一,大力推進農村產業黨建。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村干部隊伍建設與農村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富民事業中增進信任、改善關系。第二,實施農村經濟發展“三個一”工程,即發展一項支柱產業、建立一個專業協會、培養一支骨干隊伍。發揮村干部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在群眾中發揮領頭羊作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第三,實施產業發展“1+1+N”工程。實行一名村干部、一片產業基地、多戶群眾聯系幫帶,村干部主動加強與群眾聯系,及時了解群眾的困難和問題,使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起來,群眾快速富裕起來,群眾信任危機自然迎刃而解。
(四)建設新型隊伍,不斷提升素質、改進作風。村干部是群眾中的干部,又是干部中的群眾,其能力素質和工作作風是群眾關心關注的焦點,也是信任危機是否產生的重要因素。要立足村干部隊伍的實際,切實加強培訓,提升素質。加強村干部作風建設,深入開展在農村沒有關系得不到公平對待開刀專項行動,對村級集體事務處理,整治不正之風,從嚴從重從快處理違背群眾意愿處理村級集體事務的典型,震懾村干部作風,樹立為民服務的意識。
(五)注重依法管理,構建法治環境、和諧農村。實現農村有序管理,必須堅持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理有機統一。農村管理難,關鍵是法治建設滯后,依法治理水平不高。建設良好的法洽環境,是化解信任危機的重要保障。要強化法治宣傳加強村干部法制教育;要健全管理制度,以法律法規為依據,結合村情、社情和民情,制定出既符合國家法律規定又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規民約。要注重培養農村守法用法先進典型,開展模范評選活動,落實獎勵措施,引導社會風氣。加大農村違法行為整治力度,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懲治村痞村霸,鏟除農村的黑惡勢力,建設文明和諧新農村。
(六)強化宣傳教育,培養明白群眾、感恩群眾。在社會輿論自由、價值觀念多元的社會背景下,只有群眾自身素質得以提高,才能正確認識、理性分析問題,從而化解信任危機。加強“明禮知恥,崇德向善”主題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觀念,倡導和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農民感恩教育活動,向群眾宣傳感恩理念,引導農民以合理的方式表達訴求,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