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的《經濟觀察報》刊登社論說,幾天前,在廣州召開的外向型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有企業提出在對外貿易中屢遭一些國家不公正待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你們要把一些普遍問題向相關部門反映,我也會在國家間談判和政府磋商中直接提出。政府為企業爭利就是為國家謀利。“政府為企業爭利就是為國家謀利”——在這句話之前,我們可能也聽到過不少政府親商的言論,比如說要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幫企業辦實事等等。但近些年,恐怕少有政府官員做如此表態,即使不說這是為官者的忌諱,恐怕多少反映了一般官員避嫌的心理。這是既往中國政商關系的真實寫照。過去幾十年,中國政商關系幾經曲折,但似乎始終別別扭扭。改革前的輕商、抑商不用說了。改革開放后,政商關系又滑向了另一端。對一些企業來說,搞掂官員就等于獲得特定資源的分配權,一旦權力不受監督,官商勾結就很難避免。所以我們一直沒有正常的政商關系。政商關系的正常或者良劣與否,不在企業家與官員遠近,而在是否有清晰透明的邊界:企業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在國內,政府就應該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鼓勵創業創新;面對國際市場,當企業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政府要在國際商貿規則和法律框架下為企業爭利。也只有在這樣的新常態里,跟某某官員鐵哥們、能夠搞掂誰才不會成為一些企業夸耀的資本,跑政府才不會成為企業樂此不疲的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