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常態的科學論述,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所在。
新常態,成為當前最熱的經濟關鍵詞。那么,新常態新在哪里,常在何處?一是新速度。過去幾年經濟增速非常高,都是8%以上,甚至有幾年是兩位數,現在增長速度會逐步地放緩。二是新亮點。新常態更主要的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大轉折,過去支撐中國經濟的一些傳統行業可能已經不能再快速增長了。三是新思維。當經濟增長速度稍微緩一點的時候,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法治思維要發生根本性轉變,樹立新思維,這在整個新常態里面是最重要的。
法治思維,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思維是一種規則思維、程序思維,它以嚴守規則為基本要求,強調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法律的紅線不能觸碰,凡事必須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權限內運行。法治思維的核心是權利義務觀念,對于領導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應有的權利義務觀念,還要有法治的權力觀,即權力的有限性與程序性,以及守護法律、維護憲法與法律權威的職責意識。法治新常態的思維能力和水平,是要求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指引下,增強法治觀念、弘揚法治精神。帶頭尊崇和遵守憲法法律,自覺在法治軌道上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提高法治新常態的思維能力和水平,是由黨員干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示范帶動作用決定的。黨員干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擔負重要責任,對其他社會群體起著形象塑造和榜樣引領作用。只有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堅守法治定力,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以上率下,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風尚,影響和帶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洽環境。
提高法治新常態的思維能力和水平,是對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出的新要求。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把提高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意識和能力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切入點、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要求,鮮明地提到全黨面前。是否具有法洽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直接決定著能否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直接決定著領導工作的有效性,也直接決定著能否建成法治中國。
提高法治新常態的思維能力和水平,具有現實緊迫性。當前,有的領導干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不強,運用法洽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水平不高;把法治建設喊在嘴上、貼在墻上,搞形式主義、口號化,就是沒有抓在手上;存在特權思想和官本位意識,認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約束別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說明,提高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提高法治新常態的思維能力和水平,造就一支具有法治素養和法治意志的治國理政干部隊伍。一是牢固樹立法治信念。進一步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懷有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二是加強法治學習培訓。有關部門在分析違法犯罪反省材料后發現,81.4%的人認為自己犯罪與不懂法有關。把憲法法律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必修課,把法治教育與道德建設結合起來。三是高度重視法治實踐。凡是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按法律辦事,剖釋個案,從而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儒家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善用法治思維,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對法律心存敬畏,按法律規定行使權力,不逾越法律我行我素,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自覺接受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當年毛澤東與黃炎培在延安縱論歷史“周期率”時說,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在自覺守法之上再加一把“鎖”,這既是一種約束,更是一種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