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勝典型效果
(一)從不通路沒水喝到道路四通八達飲水就在家門口
古勝村屬于山區死角,處于深山中,交通不便、飲水困難是當地發展最大制約。古勝村老支書湯興喜告訴調研組,以前人們出行主要靠山間小道,有點要交易的農產品靠人背馬駝,到最近的街上趕集來回要一天。畢節試驗區成立后,1993年古勝通了第一條公路。2002年,從村內橫貫而過的貴畢公路建成通車,貴畢路成了古勝的“黃金大道”。2006年專家顧問組出資60萬元幫助古勝打通了村內最后一條通組公路,從此古勝15個村民組全部通公路,邁上了通向富裕的道路。
交通解決了,但飲水問題仍然困擾著村民。在古勝村有句諺語,描述了當時飲水的困難,“古勝村、吃水當吃金,男人不在家,女人坐起哭。”飲水得到1公里外的水井中去守,洗萊水用作洗腳水,洗腳水再用作牲畜飲水。看著村里的飲水困難,村支書馮長書“厚著臉”向專家顧問組寫了一封求助信。專家顧問組得知后,用23萬元課題經費購買消毒設備、管道,維修水池、技工工資等,群眾投工投勞,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工程全部完工,徹底解決了古勝村人畜飲水問題。
如今,村內通組公路全部貫通,家家戶戶都喝上了干凈方便的自來水,摩托車在村里普及,富裕的人家還買了面包車。“交通靠走,通訊靠吼,飲水靠守”已不復存在。
(二)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年年有存錢
陳萬宗是村里最先發展起來的人之一。在2006年以前,他家只種植玉米,貧瘠的土地不僅產量少,還靠天吃飯,天干旱時在坡上開墾出的耕地禾苗枯死,遇著雨季山上耕地泥土被沖刷掉,莊稼更無收成,一年做下來不夠半年吃。在專家組的幫助下,他家現在種植了6畝櫻桃、桃子、李子,家里養了10頭豬,一年的收入比以前漲了15倍。村里像他家這樣發展多樣種養殖的不下200戶,更有一些發展成了種植大戶。馮超就是村里的種植大戶,通過成立果園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植桃子、櫻桃45畝,每年的收入可達8萬元。現在,村里還發展起了一種新產品——甜糯玉米。陳萬順今年就嘗到了種植甜糯玉米的甜頭,他家今年種植甜糯玉米27畝,玉米棒一個5--7元,收入達10萬元左右;他還試驗出了一年可種兩季的甜糯玉米,反季節差使甜糯玉米的經濟價值高更,他今年流轉50畝土地種植,占整個村耕地的三分之一。
如今,古勝共種植櫻桃、李子、桃子等經呆林2937.5畝,特色甜糯玉米350畝,不僅實現了從傳統的單一種植到經果林、特色種植、養殖業多層次產業的轉變,還實現了百姓由窮到富的蛻變,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7年的174元上升到2013年的5500多元,存款5萬元以上的有8戶,1萬元以上的100多戶。
(三)光石山中的茅草屋變成綠樹林中的小洋樓
“只見大山不見樹,只見石頭沒有地”“山上水土流失,山下水打沙壅,石頭越長越高,土地越種越薄”,是20多年前古勝村村貌的真實寫照。陳啟仁告訴調研組,當時不僅生態環境惡劣,而且百姓居住條件極差,住的是石墻、土墻、木架房,房頂蓋茅草。屋外下大雨,房里下小雨,屋檐流大水,一家人抱著鋪蓋不知往哪睡。在天晴時,點著煤油燈,看著天上星,精神不知往哪安放。試驗區成立后,村民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帶領下,給原本光禿禿的石山穿上了一層綠色的外衣,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1%增到2013年的44%。2006年,古勝村的生態建設獲得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頒發的生態獎。現在,陳啟仁家周圍綠樹成蔭,石頭不見了蹤影,而且住上了兩層高的小樓房,房屋寬敞明亮,廚房、臥室、衛生間、客廳沙發等應有盡有,干凈的院壩還種著幾個盆景,比城里人的居住環境還舒服。
二、古勝做法經驗
(一)依靠廣大群眾的支持
古勝村老支書陳啟德告訴調研組,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他們沒有氣餒,與天斗,與地斗,與石頭斗,排除萬難,埋頭彎腰,苦干實干,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終在白晃晃的石山上種上了綠苗。在試驗區專家顧問組帶來第一批經果林讓他們種植時,他們積極參與試驗,把退耕還林后剩余不多的土地種上經果。群眾的大力支持,不僅讓專家看到了希望,也為他們現在過上的幸福日子墊上了基石。
(二)依靠試驗區專家顧問組的傾情幫扶
8年來,試驗區專家顧問組先后到古勝調研20余次,為古勝提供了美國甜桃、寧波楊梅、櫻桃、早熟溫州蜜橘、山樟子、五星枇杷、甜柿子、地埂種植花椒等經果品種,在古勝村探索出林下養雞、萊鷹鵝的養殖方法。今年,專家顧問組又給古勝村帶來了“農業應用技術科技示范”種草養牛項目,發展了30戶示范戶。
(三)依靠各級黨委政府的全力推動
起初退耕還林時,村里地少的百姓還略有微言。但是,縣鄉村各級干部清醒地認識到,要改變目前狀況,就必須要解放村民思想,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實現絕處求生。為此,鎮村兩級干部花大量時間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實現了群眾思想從“要我退耕還林”到“我要退耕還林”的轉變。在古勝的各個項目推動中,各級政府都給予了“特殊關照”,如在貴畢公路打開一個出口建設服務區就得到了市直有關部門的支持。
(四)依靠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的結合
2002年以來,古勝村實施退耕還林2540畝,石漠化治理710畝,生態林自然恢復340畝,其中,經果林種植就達2937.5畝。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以種植經果林提升生態價值,不僅達到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還調整了古勝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民增收。
三、古勝試驗價值
(一)成功探索出如何把人口壓力轉化為資源動力
貴州人口4000萬,耕地面積450萬畝,坡耕地占耕地面積的46%,人均耕地面積0.11畝,如何讓如此少的土地養活數倍于耕地的人,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主要課題。古勝村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古勝現有的1068.3畝耕地中,坡耕地仍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村里現有人口2238人,人口是耕地的兩倍。在實踐中,古勝村主要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經果林,并轉移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搞活搞強勞務經濟,有力地探索出一條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協調發展之路,創造了在人多地少、土地貧瘠的情況下養活了2倍于耕地的人。
(二)成功探索出山區扶貧開發方式方法
貧困、落后是貴州面臨的主要矛盾,全省目前仍然有745萬人口活在貧困線以下,讓人民群眾擺脫貧困,過上美好的生活是各級領導干部追求的目標。在古勝的扶貧開發進程中,起初專家顧問組主要是以果苗、資金等進行“輸血”,在村民們陸陸續續地栽種好苗木后,轉向技術培訓、智力支持的“造血”。百姓無魚而授之以魚,繼續跟蹤授之以漁,從而使古勝擺脫了貧困。
(三)成功探索出山區農村同步小康模式
省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要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對貴州來說,山區農村是同步小康的難點弱點。古勝村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敢于放棄傳統的種植業,找準適合古勝發展的產業,實現了家家戶戶每年都有固定的收入,保證了古勝向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邁進。
(四)成功探索出山區農業發展方式
在貴州山區占國土面積71.43%的土地上,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業仍然是主導產業,如何突破農業和農民的出路問題,古勝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古勝村海拔最高1500米,最低800米,村民們充分利用高低海拔的優勢,高海拔種樹,低海拔種經果林,山上種樹,林下養雞,地里種植玉米,玉米稈養牛,立體山地農業和循環農業在古勝初步形成規模。以良好的區位優勢,就地銷售,農產品有時還供不應求。立體農業、產品、市場,古勝的農業發展,值得我們借鑒。
(五)成功探索出山區鄉村治理方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目標,要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鄉村治理是關鍵、是基礎。古勝在試驗進程中,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作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全尊重群眾意愿,每個項目實施前,都要召開群眾大會,讓群眾參與論證,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古勝村多年來沒有1起矛盾出村,沒有1人上訪。古勝完全尊重群眾意愿的做法,探索出了一條鄉村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