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貴州省黔西南州冊亨縣布依族轉場舞名列其中。轉場舞發源于冊亨縣威旁鄉大寨村,是布依族原生態舞蹈,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在冊亨民間有很好的群眾基礎。轉場舞布依語為“嘞鳴”,意為歡快的舞。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期間,大家不約而同地跳起轉場舞,驅逐邪惡,大鬧新春,后逐步發展為如今的歡迎遠方客人、慶祝豐收等的舞蹈。布依轉場舞以擊鈸镲、敲鑼鼓為節奏,男女青年手拉著手,人數不限,舞姿奔放、瀟灑、大方,氣氛熱烈。近年來,布依族轉場舞先后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銀獎、中國民間藝術節銀獎等獎項,此次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將是冊亨縣今后對外文化發展及交流的新的亮點名片。
冊亨縣自2009年開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以來,著力將轉場舞作為申報項目,開展了深入細致的鄉野調查工作,建立了檔案,開展了布依族轉場舞進社區,布依族轉場舞進校園活動,并將轉場舞作為課間操在校園推廣。現在,這種原生態民族舞蹈不僅被帶進了校園、社區、鄉村,還被帶到省內外舉辦的各種匯演及比賽中,并多次獲獎。
冊亨縣歷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直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加強非遺項目宣傳展示為平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邁上新臺階。冊亨縣布依族轉場舞,舞步輕松活潑,音樂節奏感強,很適合在學校中推廣。2014年冊亨縣在全縣70多所中小學中推廣布依族轉場舞,融合進課間操,深受學生歡迎。冊亨縣文化館派老師分別下到鄉鎮學校,先教學校的老師,老師再利用體育課的時間教學生跳轉場舞。
為使民族文化在冊亨縣得到普及推廣,冊亨縣主要采取“四進”方式。第一是進校園,從娃娃抓起,從學生抓起。第二是進社區,從社區抓起。第三是進機關,從干部抓起。第四是進農家,從老百姓抓起。冊亨縣共有布依族23萬人,布依族占全縣人口76%,有“中華布依第一縣”之稱,擁有布依戲、布依服飾、布依靛染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文化底蘊濃郁深厚。在2014年冊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申報工作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12月1日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中又有布依族浪哨歌、布依族勒尤、布依竹鼓舞、布依族“丫面”、布依族高臺獅燈、布依族刺繡、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藝、布依八音、布依族摩經、布依族婚俗十個項目被列入項目公示名單中。
近幾年冊亨縣通過不斷挖掘和發展,全縣包括布依戲、布依服飾、布依靛染技藝、布依傳統節日“三月三”、布依轉場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29項,建文物保護單位67處。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得到很好保護和傳承。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布依戲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5月,冊亨縣把布依族原生態文化元素賦予了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創作了大型布依族舞劇《利悠熱諧諧》,以優美的舞臺形式歌頌了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詩化般的民族生活,開創了布依族音樂舞蹈詩劇的先河,是一部代表布依族的具有史詩性、標志性的作品。2006年以來,在“多彩貴州”的舞臺上,冊亨布依族“天音組合”、“轉場舞——嘞嗚”、“布依竹鼓慶豐收”、布依戲《羅細杏》等布依歌、舞、戲曲優秀節目代表黔西南民族文化劇目,在貴陽頻頻亮相,受到專家、觀眾一致好評,并連續5年獲得優秀獎。2012年布依族文化年活動在冊亨縣布依文化廣場隆重開幕,其中活動的重頭戲是布依轉場舞。舞蹈開始前,首先進行了“祭師”。拜祭后,由8000余人組成的舞蹈隊,隨著鼓聲和音樂響起,開始翩翩起舞,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跳到酣暢處,就仰天大聲歡呼。旁邊站著未參與其中的群眾,在場外自己圍成圈,也隨著鼓聲和音樂舞動起來。這個舞蹈由一個888人、兩個666人的大圈及多個小圈,共48個圈組合而成。整個舞蹈都是以圓圈的形式展現,在復雜的動作中稍有不慎,隊形就會改變,舞蹈則會變得凌亂。但在這次8000余人的舞蹈中,卻一直保持隊形不改變。在每曲音樂結束時,現場都會響起震耳欲聾的歡呼聲。舞蹈結束后,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的公證人員現場宣布:“冊亨轉場舞基尼斯之最申請成功。”
轉場舞是布依族特有的文化,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原本是百姓人家自己相聚及迎客的方式,1980年才第一次登上舞臺,2009年3月被列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種舞蹈比賽中多次獲獎。2010年5月還出國到西班牙進行巡演。2012年舉行的轉場舞,原本申報的是6666人共同起舞,沒想到沒能參加的百姓知道此事后,強烈要求加入。因此,第一次彩排時,人數驟增到7326人。但還有很多群眾要求參加,最后才出現了這一場8036人共同起舞的宏大場景。
轉場舞屬于冊亨布依族原生態舞蹈,相傳清朝末年,冊亨縣威旁鄉大寨村的布依山寨里有一王姓寨主,常常依仗權勢欺壓百姓,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有一年大年三十晚,百姓奮起反抗,一把火將寨主家化為灰燼。窮人翻身了,他們圍著大火,敲著鑼,打著鼓,男男女女手拉著手,狂歡飛舞以慶祝勝利,于是大寨“轉場舞”這一獨特表現的布依民族風情舞蹈由此而生。此后,每逢正月十三至十六期間,大家不約而同地跳起轉場舞,大鬧新春。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發展,各種外來舞蹈形式進入中國社會,城市舞臺上不乏芭蕾舞、街舞、當代舞等現代藝術。然而在貴州省的廣大農村,占主流地位的仍然是傳統民間民族舞蹈。在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節日,布依族舞蹈永遠和人民群眾在一起,民族舞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抒發和表達著人民群眾的真誠樸素的情感,廣大群眾喜愛傳統的民族歌舞。
即使是現代生活中的城市及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仍然有著民族地區民族舞蹈表演的廣闊天地。布依舞蹈在現代生活條件下,同樣具有廣泛的形式和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她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她是隨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而形成和發展的。她來源于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她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內涵。人民創造了歷史,也創造了布依舞蹈。一個民族的性格、傳統觀念、審美意識、文化底蘊在布依族舞蹈中得到了集中、形象的體現。
隨著現代化生活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要求必然走向多樣化,各種新興的舞蹈潮流、派別,如現代舞、芭蕾、街舞的興起,都各有各的觀眾基礎,并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以適應現代人多樣化的審美要求。在這里,她沒有什么進步和保守之分,只有不同的風格、不同流派和不同形式之分。廣大群眾久已習慣追求人的本能的自我表現,喜愛民族風格的自由和隨意性,不失舞蹈的個性和民族特色。有廣大群眾基礎的轉場舞,蘊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表達出廣大人民群眾質樸真摯的情感。
民族舞能使人們感受到廣闊的大地、古老的森林,享受到大自然廣大純真的美。現代社會愈發展愈離開自然,人們的這種追求會更強烈。布依族舞蹈正是具有來自這種來自自然,具有純樸、充滿生活美的本質,更受現代人的青睞。布依族舞蹈愈能保持她的自然美的本質,在現代社會中愈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對藝術追求自我表現與娛樂性,人們盡情地跳著各種舞蹈,抒發著人的情感,而布依舞蹈正是具有這種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表達的特點。布依舞成為一種廣為流行的群眾性舞蹈,器樂一響,人們手拉著手盡情歡跳,友誼和情感都能得到充分的表達。自由地抒發、表達自己的個性,這是民族舞自身的重要特征。
布依舞蹈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群眾性,需要遵循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創作原則加以繼承創新。布依族舞蹈《好花紅》是傳統和現代有機結合的典范,繼承了民間舞蹈的本質特色及性格特征,形成一組美麗健康的動作,概括了布依人民的性格,又和當代人強烈的節奏感、時代氣息很好地結合,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因而引起當代人的強烈共鳴。
當代優秀的布依族舞蹈可以是民族的也是現代的。2001年9月,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在京舉行,鑒于既要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又要展示貴州風貌和貴州人民團結奮進的時代精神,貴州代表團把集合了貴州各民族民間藝術精髓的大型民族歌舞晚會定名為《好花紅》。這足以證明了布依族民歌在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突出的地位。《好花紅》已具有貴州的品牌效應,如今《好花紅》不僅僅是布依族的優秀民歌,它已經成為布依族民族的文化品牌,也成為貴州省對外打造的名片。其社會影響已遠遠超出了民歌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在現代生活中,我國的布依舞蹈,無論是在自身的審美價值上,還是和現代生活的結合上,以及為其他舞蹈流派提供發展的土壤上,都有著自己廣闊的前景。布依族歌舞的發展也會趨向多元化。古老淳樸的民間布依舞蹈和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匯,使布依舞蹈的發展道路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