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最近我們正在花大力氣整理夏志清與夏濟安兄弟兩人的書信。從1947年到1965年,兄弟倆魚雁往返,說家常、談感情、論文學、品電影、議時政,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內容相當豐富。夏志清精心保留下來的書信有六百多封,為我們透視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學思歷程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第一手文獻,也為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與評說夏氏學術提供了新的可能。夏志清的意義,也許并不僅僅在于一本《中國現代小說史》,也不僅僅在于將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等人發揚光大,而在于其著作所昭示的文學與道德、歷史與文本、意識形態立場與世界視野等問題,不斷地引發后來者的論辯與對話,不斷地拓展我們對文學與文學史的認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夏志清及其《中國現代小說史》成為繞不過去的歷史標高。現在從這批書信中,我們可以卻顧所來徑,看到夏志清很多思想、觀念、立場的源頭。比如他宏闊的世界視野與嫻熟的文本細讀,都是其來有自的。夏志清接受過系統的西方文學的訓練,原來的專業就是研究西方文學,尤其是英國古典詩歌,幾乎讀遍了英美所有大詩人、大戲劇家的文集;與此同時,書信中不斷提及的“新批評”理論大師級的人物,如布魯克斯、蘭色姆、燕卜蓀等人,當年都是夏志清的老師,過從甚密。夏志清以這樣的訓練和修養來重讀中國現代小說,自然而然地總是將其置于世界文學的語境下細加品析,比較論斷,往往就得出迥異時流的不易之論。如何將中國文學置于世界文學的背景下加以評判,這可能也是我們當代文學批評需要反思和借鑒的地方。《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第一卷即將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我們選擇了其中兩封在此首發,以饗讀者。
本期發表的另一篇文章是討論莫言小說在西班牙的譯介情況。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已成為學界的一大熱點,但限于語言能力,我們最熟悉的還是英語世界和法語世界,所以特別期待了解小語種國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譯介情況,就此而言,這篇文章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作者以《酒國》和《檀香刑》的西語譯本為例,將莫言作品的譯介置于整個西班牙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傳播的背景下來加以分析,從轉譯文本、翻譯策略、譯者群體三個方面較為全面地討論了莫言作品傳播的經驗與教訓。可以看出,西班牙的中國文學傳播也是經歷了與很多小語種國家相似的軌跡,數量少、起步晚,1980年代以后才開始譯介和關注中國當代文學。雖然由于莫言的獲獎,當代文學的譯介呈現出上升趨勢,但毋庸諱言,跟歐美大國一樣,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在西班牙至今仍處于邊緣的地位。如何加強當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與推廣,發揮國外譯者的主體性作用,這些都是我們在倡導“中國文學走出去”時必須思考的問題。
1.夏志清致夏濟安(1948年3月22)
濟安哥:
兩星期內前后收到兩信,悉抵平后心境很紊亂,遠水不救近火,除代你concerned外,沒有辦法。我想最好向董嬸嬸①直陳,她是懂事的女人,但為人practical,不會拒絕你的offer,至少會得到她的understanding,可減少過分的self consciousness。華奇既enjoy你的company,不要讓目下的心境停頓了一向animal式的游戲。女孩子從舞臺和生活上的觀察,早知戀愛這回事,有適當的moment,不妨告訴她,你愛她,我想最多她當面jeer你一下,心中也會培養love的inception。我想此事不會有什么阻礙,她的弟弟恐怕會jealous:將來的他倒是“姐夫”的一個負擔。讀文學后增加分析的力量,讀陶斯道②后,生活的看法難免serious。我在滬時確實受了不少陶氏生活嚴肅態度的影響,可是對戀愛并不增加action的impetus。現在讀的多是十六七世紀的詩和戲劇,同生活多少脫離關系,除訓練scholarship和批評力量外,生活的course讓work和vacancy占據了,兩年來沒有新的illumination。寄名的儀式已舉行否?從此同華奇兄妹相稱,可以減少猜忌。要不要女孩子的洋服和定[訂]閱Life畫報之類,我可以代辦。
來Yale后已進第七星期,日子過得很快,讀的功課頗能應付。就是每兩星期一篇essay,比較局促些。Renaissance Poetry這只③course算是難的,李賦寧④、吳志謙⑤都勸我不要選,Louis Martz為人頗fastidious(挑剔),可是我的papers和critical perception確高人一籌,上星期寫了十頁“Tension in Poetry”(about Drayton’s Muses Elizium),今天取回,頗得他贊美。美國學生寫paper多應用clich[é],很少有original thought,沒有什么了不起。不過上星期打這paper,從晚上七時半直至深夜三時半,足足八小時工作,過后人很疲倦。我的缺點,起稿時造句phrasing很馬虎,一上打字機,sense of style立刻alert,在打字時把句子重造,花時很多。Drama不日將把Ben Jonson⑥大部分讀完。我讀了Peele⑦覺得不值得寫term paper,或想改作Webster⑧的imagery,可有些新發現也。
下星期起有兩星期春假,可把功課整理一下,我的法文半途插入,要全部趕上,非花兩星期功夫在文法、生字不可。實在抽不出空,又不忍把它drop,在半生不熟中進行。聽Brooks⑨的course也是一個累,我已有兩星期未聽(預備下半年選他)。明天Brooks預備了一個關于Four Quartets的lecture,要去聽它一聽。春假兩星期間預備去紐約一次,住兩天,耳目可以refresh一下。
蒙Ransom⑩寄來了Kenyon School的Bulletin,我去信后,非但admission答應了,必且grant我$50的scholarship,是tuition的一半,Kenyon待我也算不薄。好在學期從六月二十四日至八月七日,耗時不多,還有休息的機會。Kenyon School英文系的Dean是Charles M.Coffin,為人很好,寫過一本Donne the New Philosophy。Summer session的courses是:
Eric Bentley:Studies in Drama,as Literature as Thought
Brooks:Milton
Richard Chase:Hawthorn Melville
Matthiessen:20th Century American Poetry
Empson:The Key Word in the Long Poem:Shake,Pope,Wordsworth
Ransom:The Study of Poetry:Shakespeare’s Dramatic Verse
Austin Warren:Donne Other Metaphysical Poets
Allen Tate:The Novel Since 1895
我預備選Brooks的Milton和Ransom的poetry,Empson11同Ransom時間相同,或選Empson也不一定。上星期I.A.Richards12來演講Emotive language,事后才知道,頗遺憾。四月春假中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將有一特殊的Symposium in Criticism:代表英、法、意、美的是Herbert Reed,Croce,Gide,Ransom和Tate13。每人on一個critic,從Aristotle起,Longinus14,Boileau15,St.Beuve16等,Ransom講Aristotle。公開討論三天,門票五元,所討論的與錢學熙17的scheme相仿,想必引起他的興趣也。我想兩年中我英美大critics都可看到,在中國人也算相當privilege的了。英美的quarterlies,到Yale后已沒有空閱讀,惟近來KR,PR,SR,內容皆嫌單薄。當時1939、1940、1941、1942年Cleanth Brooks等編的The Southern Review,內容非常充實,每期名文如林,并且很多還沒有集入書內,較Criterion為充實,非常不容易。英美除新派critics外,老派教授的organ是PMLA(Publication of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Modern Language Notes,English Studies等等都是很好的學術性季刊,北大、江大都應當定[訂]閱。
英文系的李、吳,及其它吃飯時見面的十多位同學都很談得來,吃飯時indulge一下中國幽默和sex之類,很relieve工作的緊張,李不大commit himself,惟告訴我在Oberlin的楊秀貞18,他仍追求過。那位姓吳的,為人老實,好爭辯,沒有城府,他自承來美前他是個賣力的教員,可是Eliot之類一點沒知道,兩年來學到了不少(Ransom,李賦寧還不知道),所以對我很佩服,稱我為“內行”。第一年讀Elizabeth drama不及格,他也告訴我(兩年前或不如徐世詔19)。李賦寧教過趙全章20、袁可嘉21、施松卿22,他對金堤23的印象極不佳,以為他驕傲,而沒有什么了不起。知道袁、施Romance,為人很prudent(謹慎),有一次我把錢學熙disparage(貶低)一下,他毫不同意,而極端擁護。施松卿曾來過美國一次,不久即返國,你可問問她。
張心滄24在愛丁堡讀得很好,他讀一只Bibliography(伊麗莎白時期manuscripts)、old English和意文(已讀Dante原文);上學期old English一班七十人,他考第二名,卻較朱光潛25、周一良26等為distinguished;主任教授Renwick,但J.Dover Wilson27現在愛丁堡,答應有閑時看他的寫作,做他的tutor。張心滄對criticism沒有多大興趣,對于正統scholarship頗有respect,能在Wilson手下讀書,頗為難能,他已能寫字Elizabethan hand,當時的怪體。丁念莊讀Chaucer、Old Eng.、Italian,我也很佩服。
我工作的rhythm是星期一——星期五,work很忙,到星期六、日,雖仍讀書,tension較松。看看電影,美國電影出產少而不佳,好的影片都是討論問題和documentary type,前兩年的心理melodrama不多見。去年的最佳片《君子協定》28,我認為沒有什么好。考爾門(Oscar,1947)29的A Double Life30演技也并沒[不]好,反而給了我蒼白的印象。John Garfield31的Body Soul32倒是一可看的影片。我臉龐稍瘦,多讀了書,臉上有了很和善的表情。
這星期來大地回春,路上的雪都融解不見了,天氣很和暖,夾大衣不穿也可以。我的landlady是七十七歲的老Old Maid,愛爾蘭人,是most ignorant of woman;她的兄、姐、妹,十年前都死光,一個人生活。程度的惡劣超過任何美國人。她不知道中國有吃飯、吃茶的習慣、蔣介石,住了一個月還記不住我的姓。住了幾星期,她聽懂我的英文,制造了一個fiction,在朋友前贊美我初來時一句英文也不會講,現在講得這樣好。有一次給我看幾張卡片,問我“Do you ever read English at all?”我桌上英文書這樣多,并且每次看她的晚報,她腦子的缺乏聯想,令人討厭。不過每晨供給咖啡,替我整理床,每星期換被單,還算肯找事做。
北平情形聽說很不好,燕京、清華教授的家眷都搬進了城。真還有危機,不妨不等學期完畢就返南。潘家洵33的上早課,想一本“小暴君”的作風,平日改卷想仍舊很忙。我唯一的luxury就是早晨的起床,上午沒有功課,用不到緊張。可是起床的時間較在北平時為早:8:30-9:00。因為法幣的貶值,我對中國的生活,已缺乏估計的能力,飲食想都好。為念。
在Kenyon時,一人寂寞,很想念但慶棣34,來Yale后很忙,應該寫封信給她,可是自那次Christmas Card后沒有寫過只字。近日想寫封信給她,她們想仍在國會街上課。錢學熙的兒女想同她熟識,可是我不抱任何希望也。
講了許多我的話,對于你的苦悶沒有多mention。上封信我勸你另擇love,必是招你反感。你的choice既已定,只有好好進行。家中想好,即請
春安
弟志清上
三月二十二日,一九四八
錢學熙舍不得北大,也是個性的限制。我覺得他應把English Poetry從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從頭讀一遍才是。
2.夏志清致夏濟安(1948年5月16日)
濟安哥:
四月廿六日來信收到已近兩星期,沒有作復,甚歉。五月的第一個星期,忙著打字,居然四天之內把五十頁的Peele打完,過后想想很不容易。上星期寫了一篇Chapman’s Imagery,根據他翻譯的Odyssey。五六篇papers寫下來,批評的技術大有進步,diction、imagery、structure都能講得頭頭是道。主要的原因還是細讀text。錢學熙從思想著手,總不免空泛。他研究Eliot長文很希望能一讀,不知有何心得。二十世紀的creative writer大多代表各種attitudes,沒有什么系統的思想,把一首詩,或一個人的全部作品,從rhyme、meter各方面機械化地分析,最后總有些新發現,并且由此漸漸可脫離各家批評家opinions的束縛,得到自己的judgment。我覺得這是正當criticism著手的辦法。聽羅常培35說,錢托他買批評書,最近看到一本新出的Hudson Review,第一期有Blackmuron36 on The Possessed37;HerbertRead38 on Art,其它投稿人有Josephine Miles、Mark Schorer39等,預告有Yvor Winters40 on Hopkins、Allen Tate:The New Criticism、Herbert Read on Wordsworth41等,確是精彩。沒有Sewanee Review academic,而較PR、KR著實,出版才第一期,北大應當訂閱一份,三元一年。Address:The Hudson Review,39 west 11th St,New York 11,N.Y.。Sewanee Review42下期是Ransom專號,Brooks、Matthiessen都寫文捧他。Oxford出版的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43,不看重philology,載文都關于伊麗莎白時代及以后的文學,北大亦應訂閱一份。
附上照片一幀,是五月一日去Derby看賽舟所攝,我臉部表情相當intellectual,穿的就是在北平制的那身法蘭絨。你沒有見到我去夏在上海gain weight,照片上大約沒有比在北平時瘦了多少。在我旁的是吳志謙,武漢英文系多可以認識他。今天吃晚飯時問我(始讀Eliot:“The Use of Poetry”),Eliot認為那首Keats44的詩最好,我答“Ode To Psyche”45,他大為佩服。學期將結束,還有兩星期,得準備大考。來Yale后,眼界確大為開拓,國內時自與新派批評接觸后,stagnant(停滯不前)已久。買了一本前哈佛大教授Kittredge的莎翁全集,Gina出版,一九三六,公認為最好的Single Volume Shakespeare;一本Patterson編The Student’s Milton,India paper一千余頁,包括大部Prose,預備到Kenyon去讀兩大詩人,Kenyon的圖書館太小,研究很不方便。我一向吃藥顯效,國內時維他命都沒有什么visible effect;一月來吃了一種長條維他命丸,成分vitamin A有25000 units,很濃,成績很好,讀書至深夜不倦;在Yale的中國同學都去健身房運動,使身體fit,我卻倚靠吃補藥,保持健康。
California大學新出一本書Criticism: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Literary Judgment,為Miles、Schorer所編,一頁有兩column,分source、form,etc各方面講,從Plato,Aristotle到Blackmur,Brooks,很厚,$750,很可作錢學熙文學批評的教科書也。
我的法文一月來無暇顧及,除了每星期上一次課外,沒有自修的功夫。暑假內或可有進境。暑假內還得弄Latin,只好等Kenyon School結束后再著手。
下學期的出路未定,甚為concerned。上星期父親來信云:“渠對童頗贊成,稱其私生活甚嚴肅,……過從甚頻,時在其家吃飯,頗不寂寞矣。”父親意思還是勸你返南,改就江南大學。北方不安寧,可是江大的prospect也不怎樣bright;這學期結束后你一定較去年有更多的考慮:北京的attachments較去年更強,是否能離開,還是問題。我覺得你的emotional life,暫時很豐富,但不make commitment,漸漸也會routine化。Sensuality可以有自由,emotion的要求是decision。假如決定和董華奇結婚,也無不可,但總覺她年齡太輕,幾年來不能materialize;同童芷苓46友誼可否更進一層?李珩47臉色雖黃,結婚后少女的黃氣也會褪掉。一方面身心生活多苦悶,一方面受了北大女生大家不打扮的累,沒有握住你的興趣,但還可能是最實際的女友。施松卿我不認識。我覺得這半年你生活最significant aspect,既是同女人的友誼,也應當有個決定。李彥的信寫了沒有?措辭一定很困難。她的身體如此,很可憐,她我只見過兩三次,印象不深。臺灣大學有無熟人?有辦法不妨勸錢學熙一同去臺北,既是樂土,圖書又豐富,生活又可較rich而自由,不比北京的枯瘠、上海之有家庭拘束也。臺灣我覺得是最hospitable的地方。美金一元已超過百萬元,物價的高不堪想象,不知目下收入每月夠用否?來美后還沒有買過一身西裝,一件襯衫,不敢瞎用。父母親去杭游玩,想必母親感得[到]很寂寞,不然她不會出遠門的。Time想已收到,洋娃娃不日想亦可到。美國氣候很濕,好太陽日子不多,四、五月仍不日下雨,沒有暖氣,屋內即感不舒服;美國人屋內不斷生火,可以去掉濕氣。來美后除掉感到屋內生火的舒適外,別的一無歐化:照樣的不愛吃羊肉、cheese和有氣味的東西。Graduate Hall吃羊肉的日子較豬肉為多,只有大加pepper,以解其臭。昨日看王爾德的An Ideal Husband,全片對話epigrams都已out-of-date,非常難受,更不像電影。你的小說有空可以寫下來,沒有assignment的期限,容易受perfection要求的限制,不肯多寫。在學校念書,“壓生”的唯一優點是可以使你多productive。袁可嘉仍預備去江大否?Empson何時動身?我應當給他封信,沒空寫,見他時謝謝他。卞之琳48今夏返國否?近況想好,即請
春安
弟 志清 頓首
五月十六日
【注釋】
①董嬸嬸是夏濟安的干媽,夏濟安當年暗戀上干媽的女兒董華奇。這段感情后來無疾而終。
②即陀斯妥耶夫斯基。
③夏志清先生信中有時會帶有蘇州話或上海話,這里的“這只”是“這門“的意思。
④李賦寧(1917—2004),陜西蒲城人,1946年在耶魯大學研究院英語系學習,1948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后,先后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代表作有《英語史》《李賦寧論英語學習和西方文學》《蜜與蠟:西方文學閱讀心得》等。
⑤吳志謙,夏志清留學時的同學,后任教于武漢大學,曾與周其勛等合譯《英國文學史綱》。
⑥Ben Jonson(本·瓊森,1572—1637),英國劇作家和文學批評家,著有十八部戲劇。
⑦George Peele(喬治·皮爾,1556—159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大學才子派”詩人和劇作家,據稱與莎士比亞合作創作戲劇《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著有《巴黎的傳訊》(The Arraignment of Paris)、《城堡之戰》(The Battle of Alacazar)等。
⑧Webster,可能指約翰·韋伯斯特(John Webster,1580—1634),英國雅各布時期劇作家,以寫悲劇知名,如《白魔鬼》(The White Devil)、《瑪爾菲女公爵》(The Duchess of Malfi)。
⑨Brooks(Cleanth Brooks布魯克斯,1906-1994),美國批評家,耶魯英文系教授,“新批評”派的領軍人物,著有《精致的甕》(The Well Wrought Urn) 、《現代詩與傳統》(Modern Poetry and Tradition)等,曾創辦 《南方評論》(The Southern Review)。
⑩Ransom(John Crowe Ransom蘭色姆,1888—1974),美國批評家、詩人,“新批評”派的領軍人物,著有《新批評》《詩歌:本體論筆記》等。
11Empson(William Empson燕卜蓀,1906—1984),夏濟安信里稱燕卜生,英國著名詩人、文學批評家,著有《朦朧的七種類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等,是“新批評” 派的代表人物。
12Richards(I.A. Richards理查德茲,1893—1979), 英國評論家、修辭學家,曾在中國清華大學任教(1929—1930)。“新批評”理論創始人之一,代表作有《批評原理》(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意義的意義》(The Meaning of Meaning)、《科學與詩》(Science and Poetry)等。
13Tate(Allen Tate艾倫·泰特,1899—1979), 美國詩人、散文家、 批評家家,是藍蓀的學生,曾主持The Sewanee Review。
14Longinus(朗基努斯,生卒年不詳),古羅馬修辭學家,有殘稿《論崇高》(On the Sublime)面世。
15Boileau(Nicolas Boileau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法國詩人、文藝理論家,代表作有《詩的藝術》(L'Art poétique)。
16St. Beuve(圣伯夫,1804—1869),法國文藝批評家,代表作有《月曜日叢談》(Causeries du lundi)等。
17錢學熙(1906—1978),江蘇無錫人,沒有上過大學,醉心英國文學,曾任教西南聯大。1944年升任北大外文系教授,是夏濟安在光華大學的同事。“文革”時,下放到江西的干校勞動,患精神分裂癥,逝世于無錫。
18楊秀貞,生平不詳,做過夏濟安的同事。
19徐世詔當時在北大西語系教英文。王達津先在北大文科研究所,后任講師,1952年到南開大學任教授,兼古籍整理副所長。
20趙全章,當年北大西語系助教,住在夏濟安隔壁。
21袁可嘉(1921—2008),浙江慈溪人,著名詩人、翻譯家與學者,著有《九葉集》(合著)、《西方現代派文學概論》《現代派論英美詩論》《論新詩現代化》等。
22施松卿(1918—1998),畢業于西南聯大外文系,作家汪曾祺夫人。
23金堤 (1921—2008),浙江吳興人,著名翻譯家,譯有《尤利西斯》《綠光》《女主人》《神秘的微笑》等。
24張心滄(1923—2004),上海人,畢業于上海滬江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獲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英國文學博士學位,主要有譯著六卷《中國文學》(The Chinese Literature)。其夫人為丁念莊,二人為夏志清42屆同班同學。
25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學家、翻譯家,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代表作有《詩論》《西方美學史》等,翻譯了克羅齊《美學原理》、柏拉圖《文藝對話集》、黑格爾《美學》等重要哲學、美學著作。
26周一良(1913—2001),歷史學家,對日本史和亞洲史造詣尤甚,代表作有《亞洲各國古代史》《中日文化關系史論集》等。
27J. Dover Wilson(約翰·多佛·威爾遜,1881—1969),文藝復興戲劇研究專家,代表作有《新莎士比亞》(The New Shakespeare)、《莎士比亞的英格蘭生活》(Life in Shakespeare's England)等。
28《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1947),美國愛情片,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導演,格里高利·帕克(Gregory Peck)、多蘿西·麥姬爾(Dorothy McGuire)主演,福斯發行。美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直接以反猶太主義為題材的影片。
29考爾門(Ronald Charles Colman羅訥·考爾門,1891—1958),英國演員,代表影片有《鴛夢重溫》(Random Harvest,1942)等。1947年憑借《死亡之吻》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30《死亡之吻》(A Double Life,又譯《雙重生活》,1947),黑色電影,喬治·庫克(George Cukor)導演,羅訥·考爾門、塞恩·哈索(Signe Hasso)主演,環球影業發行。
31John Garfield(約翰·加菲爾德,1913—1952),美國男演員。代表影片有歌舞片《華清春暖》(Footlight Parade,1933)、《出賣靈肉的人》等。
32《出賣靈肉的人》(Body Soul,1947),美國黑色電影,羅伯特·羅森(Robert Rossen)導演,約翰·加菲爾德、莉莉·帕爾默(Lilli Palmer)主演,聯美公司發行。
33潘家洵(1896—1989),江蘇蘇州人,翻譯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學、西南聯大,1954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譯有《易卜生戲劇集》等。
34但慶棣(1930?—1987),祖籍貴州,后改名為吳玉鳳,是導演但杜宇(1897—1972)之女。
35羅常培(1899—958),字莘田,號恬庵,北京人。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家,代表作有《漢語音韻學導論》等,對當代中國語言學及音韻學研究影響深遠。
36Blackmur(Richard Palmer Blackmur理查德·帕爾默·布萊克默,1904—1965),美國詩人、文學批評家。
37The Possessed (《群魔》,1872),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ieevsky, 1821—1881)的代表作之一,塑造19世紀40年代自由主義者和70年代初民主青年的群像。
38Herbert Reed(赫伯特·里德,1893—1968),英國詩人、藝術批評家和美學家,代表作品有《藝術的真諦》(The Meaning of Art)、《現代藝術哲學》(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Art)等。
39Josephine Miles(麥尓斯,1911—1985),美國詩人及文學評論家,加大第一位得終身職的女教授,幼年得先天性風濕癥。Mark Shorer(休勒,1908—1977),美國文學批評家,哈佛大學畢業,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夏志清在北大時看過他的《布雷克》(William Blake:The Politics Vision),曾與之通信。
40Winters(Yvor Winters溫特斯,1900—1968), 美國大詩人及文學批評家。
41華茲華斯(Will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湖畔派”詩人代表人物。1798年與柯林律治(Coleridge)合作發表《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后獲“桂冠詩人”稱號。
42Sewanee Review(《塞萬尼評論》),美國文學季刊,創刊于1892年。
43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英語研究評論》,由美國牛津大學出版的研究英語文學和英語語言的學術季刊,創刊于1925年。
44Keats(John Keats,約翰·濟慈,1795—1821),英國浪漫派詩人,代表詩作有抒情詩作《夜鶯頌》(Ode to Nightingale)、《秋頌》(To Autumn)。
45Ode To Psyche(《賽姬頌》),濟慈于1819年創作的頌歌之一,詩歌借希臘神話中靈魂女神賽姬為愛受苦的遭遇來喚醒自己懶散未經琢磨的靈魂。
46童芷苓(1922—1995),花旦女演員。原名芷齡,曾用藝名玉芙蓉。原籍江西南昌,生于天津,是夏濟安的朋友。其長兄童遐苓工老生,二兄童壽苓工小生,妹童葆齡工旦角,小弟童祥苓工老生。
47李珩是夏濟安的學生,也是李彥的好友,對夏濟安苦戀李彥(見《夏濟安日記》)深表同情,可能也愛濟安,常去找他。
48卞之琳(1910—2000),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新月派代表詩人,代表詩作《斷章》《無題》等。
(王洞、季進 編注)